昨天傍晚,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紅毯儀式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鞏俐領銜的評委團亮相紅毯。本報記者和冠欣攝
昨天下午,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電影《長津湖》在北京舉行了釋出會,該片出品人於冬,總監製黃建新,導演陳凱歌、徐克、林超賢,主演吳京、張涵予、朱亞文等出席,講述影片拍攝的幕後故事。
作為該片的聯合攝製方,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電影局局長王傑群現場致辭。她表示,今年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七十一週年。作為慶祝建黨百年的重要作品,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長津湖》以氣勢恢弘的畫面,全景式、史詩般地呈現了長津湖戰役。“這是電影工作者以影像追憶致敬革命先烈的英雄禮讚,是我們獻給中國共產黨百歲生日的禮物。為了準備這份禮物,在中宣部和國家電影局的指導下,北京市委宣傳部組織策劃,博納影業集團和八一電影製片廠歷時五年劇本打磨,兩年籌備創作,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王傑群強調,北京國際電影節一直致力於鼓勵華語電影的型別化發展,發行並推薦商業性藝術性兼備的優秀華語影片。同時,北影節也肩負著以首都戰略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歷史責任,讓優秀作品傳遞時代強音的使命和擔當。“讓我們與電影《長津湖》一道,重溫革命先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堅定愛國主義精神,弘揚主流價值觀,為青年人提供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
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表示,作為博納影業為獻禮建黨百年精心打造的“中國勝利三部曲”的鴻篇鉅作,今天終於要跟大家見面了,“能夠投拍《長津湖》,是博納影業的高光時刻,也是中國電影的高光時刻。為此,全體主創人員在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的鼓舞下,克服重重困難,經過五年的劇本打磨,兩年的細緻籌備,超大規模的服裝道具、軍事裝備的準備,超百公里的戰役戰術設計,動用了超過7萬人次群眾演員的參演,以及近百家後期特效製作公司的技術支援,終於將這一部13萬字的劇本,精雕細琢成一部足以載入中國電影史冊的鴻篇鉅作。《長津湖》的座標性意義不僅在於將中國電影的工業化規格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更在於我們能夠從容面對相當於好萊塢A級製作的大製作、大投資,這是中國電影人的勇氣,更是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巨大信心。”
於冬激動地說,“《長津湖》被選為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開幕電影,即將與大家見面。我們有一個信念,這部電影能夠感動今天的觀眾,希望也能夠感動50年以後的年輕人,這是屬於我們中國人的家國情懷,用電影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陳凱歌導演表示,隨著《長津湖》拍攝工作的進展,自己對抗美援朝這一場立國之戰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我過去是個當兵的,在回望長津湖戰役的時候,仍然心潮澎湃,這場戰爭的勝利意義重大,我們中國是以非常貧弱的國力面對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武器,在這場戰役中,我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最終贏得了勝利。《長津湖》這部電影,就是要告訴我們戰爭從何而來,沒有強大的精神力量,無法面對這樣的敵人。”
主演吳京借用電影中的臺詞,“我們把該打的仗打了,我們的後輩就不用再打了”“這是那些先烈們的心聲,我們希望透過我們的努力,把它凝聚成電影,用電影的這種方式來銘記他們,銘記歷史。”
電影《長津湖》定於9月30日全國公映。
相關新聞
王中磊俞灝明等電影人坐著火車去電影節
開往影都的列車啟動
昨天下午,一輛“開往影都的列車”在清河站發車,魏晨、俞灝明等影視明星搭乘列車參加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坐著火車去電影節,不僅對我來說是第一次,在全世界應該也絕無僅有吧。”華誼集團副董事長王中磊說。昨天,一輛載有電影人的列車由清河站出發,透過懷密線,開往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式現場。這是本屆北影節與懷密線共同打造的首個電影主題鐵路專線——開往影都的列車。
“坐火車去電影節現場這樣的體驗,確實很新鮮。”電影《鐵道英雄》劇組代表——出品人王中磊、導演楊楓、演員魏晨和俞灝明登上列車,紛紛感慨車內環境的舒適、窗外風景的優美。王中磊說,身為北京人,很少在北京境內坐火車,懷密線確實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在這趟線路上我們沿途能經過好幾個有代表性的北京景點,比如紅螺寺、慕田峪長城、雁棲湖等,很推薦大家帶著家人朋友來體驗這趟線路,看看窗外北京最美的秋景,是一次特別棒的體驗!”俞灝明則化身導遊,向大家熱情“安利”懷密線。
北京市郊鐵路懷柔-密雲線(又稱“懷密線”)是一條通勤旅遊功能兼備的線路,由北京北站始發,終至古北口站,途經紅螺寺、慕田峪長城、雁棲湖、古北水鎮等知名旅遊景區,將城市風光與自然景觀串聯。
“開往影都的列車”以北影節為契機,將懷密線打造成為“網紅專線”,從而調動影迷積極性,向懷密線引流;同時,懷柔區正全力打造影視科技融合發展的中國影都,培育影視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此次北影節與懷密線的聯動,也能夠提升懷柔影都的知名度,吸引更多遊客前來影都過週末,拉動北京市和相關產業聯動,形成良好的市場經濟效益,助力懷柔打造高階前沿的影視文化科技創新平臺。
來源 北京日報
記者 王金躍 袁雲兒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