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尋找釣點的時候,我們都會建議找安靜、偏僻的位置,在垂釣時很多釣友也是輕手輕腳,說話小聲,怕把魚嚇跑了。大的噪音確實會嚇到魚,那麼人站在岸邊正常說話的聲音,魚能聽到嗎,魚聽到聲音也會逃跑嗎?
魚會不會受到聲音的驚嚇,首先要知道水中的魚能不能聽到岸上人說話的聲音。魚兒也有耳朵,不過它們的耳朵和人的構造大不相同。確切的說魚有內耳,沒有中耳、外耳,魚的內耳在頭骨裡,只有開啟頭骨才能看到。構造不同,不過功能和人類一樣:一是接收聲音,二是維持身體平衡。
所以,理論上來說魚是可以聽到聲音的。不過聲音在水中傳播和在空氣中不同。水這種介質,密度比空氣大,不同水層溫度不同,聲音在其中的傳播也不同,會發生折射。另外,聲波從空氣傳入水中後,會有很大的損失,也就是說在岸上聽到聲音很大,等傳到水裡聲音就會小很多。會游泳、潛水的朋友應該會有這種體會,當我們的頭部沒入水中,岸上有人向你喊叫,很多時候我們只能看到對方嘴巴開合,但是聽不到聲音。
因此,除非岸邊的聲音很大,水中的魚才能聽見,我們正常說話走路的聲音,魚在水中基本聽不到。那麼這是不是說明我們找釣點時,尋找安靜的地方是錯誤的呢?
並不是這樣,因為魚還有一個陸上動物沒有的器官,叫做側線。這條側線在魚的兩側各有一條,從頭後方一直延伸到尾部。側線呈溝狀或管狀,裡面充滿了粘液,粘液中浸潤著豐富的感覺神經。側線能對低頻聲起反應,聲波進入水中,會使水發生震動,這些震動會被魚的側線感知到,也就是說對很低的聲音,甚至人聽不到的微小聲音,它們都能感知到。
也就是說我們在岸邊說話,走動的聲音,水中的魚都能感知到。不過魚兒感知到之後,能不能把這些和危險聯絡起來,進而逃跑,這是最重要的。就像我們聽到聲音後,熟悉的聲音或者比比較緩和的聲音,我們感覺不到危險,不會躲避,如果是很刺耳的聲音或者車輛鳴笛的聲音,我們知道有危險,就會加以躲避。
如果魚生活在經常有嘈雜聲音的水域,例如水邊有公路、火車道等,這些噪音魚兒經常感知到,並且沒有危險,當它們適應之後,我們在岸邊釣魚,說話、走動的聲音比之車鳴小多了,魚兒感知到之後也不以為意,當然不會逃跑了。反之,如果魚兒生活的水域很偏僻,常年比較安靜,這時候我們到岸邊垂釣,說話的聲音可能就會引起魚兒的警惕,魚就會逃跑或者停止進食。
所以說,我們是否選擇僻靜的地方作為釣點,我們在岸邊的活動會不會嚇到魚,要看魚兒生活的水域環境如何,要區分對待,不能一刀切。就像兩口子,老公總是打呼嚕,老婆已經習慣了,突然老公不打呼嚕了,老婆反而睡不著覺了。
另外,不同的魚兒對於震動的感知也是不同的。例如,我們在打窩時把窩料團成球扔進水中,聲音比較大,需要過一段時間才會有魚吃餌。這種情況在釣鯉魚、鯽魚等底層魚時非常明顯,這就是因為這些底層魚長時間生活在水底,水底比之水面要安靜很多,因此它們對於聲音的震動就更加的敏感,打窩的聲音就足以驚嚇到它們。而當我們在釣翹嘴、紅尾這類兇猛的魚類時,反而要加大打窩頻率,用聲音把魚吸引過來。這就是因為這些魚主要捕食小魚、小蝦,這些小魚小蝦在水中活動引起的聲音會吸引它們,當我們打窩時引起的震動,會讓這些魚以為是小魚、小蝦在活動,自然就會把它們吸引過來。
總結來說,我們釣魚是不是要保持安靜,如何去打窩等都需要根據垂釣環境和目標魚種來確定。不用害怕把魚嚇跑了,而不敢說話,甚至和身邊的釣友交流都不敢出聲,只能透過簡訊聯絡,那就有點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