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57億斤,並且是連續第七個年份的糧食總產量超過1.3萬億斤!在堅決執行“耕地保護制度”的同時,在積極推進科學種植體系,不斷更新品種,結合糧食生產相關的扶持政策推動下,2021年我國糧食生產再度獲得豐收。
其中,玉米的年產量最高,約為5451億斤,增長4.6%;其次是稻穀,年產量為4257億斤,增長0.5%;小麥依然排第三,年產量約為2739億斤,增長2%;之後是薯類,年產量為609億斤,增長1.9%。
產量最低的豆類,2021年產量為393億斤,下降14.1%。其中,大豆的年產量更是下滑至328億斤,同比降幅高達16.4%。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的大豆播種面積在2021年降至1.26億畝,同比減少了14.8%。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大豆的平均畝產量下降至130公斤,同比縮減1.8%。我國國土面積非常廣闊,農村人口占比仍接近40%,面對如此複雜、多變的環境,這麼詳細的糧食產量是怎麼統計的呢?
糧食產量資料這麼詳實,是怎麼統計的呢?
整體來看,我國的各類糧食產量統計、核算採用的是“對全國各省份農業生產的抽樣調查,再結合對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全面統計”。在東北、新疆、內蒙古等省份,我國依然運營著較多數量的國營性質的農場。
比如黑龍江省,是我國“國有農場”最為集中的區域,擁有100多個農牧場。各大農場種植什麼農作物,每種農作物的播種面積資料,平均畝產及總產量等資料容易獲得,這些就採用全面統計的辦法。
其他的主要是採用“抽樣調查”的辦法。在全國範圍內共隨機抽取接近1萬個樣本村,然後在每個被抽取的樣本村中“再隨機抽取數個地塊”作為統計樣本。之後再透過實地測量、無人機測量、遙感影像等多種方式評估、核算。
在今年的“中國統計開放日”活動中,四川省的調查總隊就曾向記者開放了統計詳情。在調查總隊的工作人員帶領下,大家來到“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長卿村”——這個就是被抽取的“樣本村”。
部分工作者直接下田,隨機抽取穀子穗,並統一編號;同時還利用三架無人機在1號地塊上方盤旋、停住,採集樣本田的各項資料。如果是更大範圍的,則需要利用衛星獲得“遙感影像資料”,就知道了全國各地到底種植了多少穀物,播種面積等。
據報道,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衛星遙感技術獲得了長足進展,相關係統由“氣象模型單產模擬、種植面積統計、作物種植比例統計等”多種模組構成。再結合到田間的實地測算,互相印證,資訊互補就能計算出全國的糧食播種面積詳細數值。
到了收穫季節,各地區的調查總隊也會到田間實測——脫粒、晾曬、測水雜、稱重、核定割拉打損失、裝袋等環節。然後將抽取的樣本村、樣本田的各項資料彙總,結合“全面統計”的各項資料,再經過加權平均計算,就得到了各國各地的平均畝產和各類糧食的產量。
對統計學有過了解的網友應該知道,面對數目龐大的各種商品時,是無法做到逐一排查、逐一統計的,各國基本都是採用“對部分單位的全面統計,結合全國範圍內的抽樣統計”這種行之有效的辦法。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