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有一部現象級的關於抗美援朝的電影叫做《長津湖》,在電影裡面,毛澤東和毛岸英的鏡頭不是很多,卻向我們展示了毛岸英參加志願軍的原因,以及犧牲的整個過程。
電影是好還是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價標準。說不好吧,但是人家的票房在那裡擺著呢,這是評價電影好壞的最直接也是最具有說服力的證據。
可就是有人說這部電影不好,抗美援朝的勝利,不是一個人完成的勝利,而是十幾萬志願者和全國人民作為後盾才有的勝利。
問問為什麼
相對於這部電影的火爆,一部電視劇沒有宣傳,也沒有所謂的高票房,卻靠著紮實的劇情、紮實的人物、紮實的演技硬生生聚攏了很多觀眾,只要看過,紛紛都說好。甚至是拿出這部電視劇和電影進行對比,如果這部電視劇能拿到這麼多的投資,那還不上天?
這部電視劇是一個綜合劇,而其中的李延年只是一個單元,卻只是這小小的一個單元,大家怎麼評價?
有人說這是最好的抗戰片,有人說這是對我軍教導員的重要性表述最好的電視劇,有人說以前覺得《亮劍》裡面的趙政委好,可看了這部劇才明白,那簡直就是在胡說報道。
對於裡面的武器、防禦工事、進攻隊形等等,大家一邊倒全是讚美之詞。
這部電視劇好在什麼地方?好在核心。
也就是網友所說,這部劇的編劇肯定是讀了很多毛澤東的書籍,不光是對歷史有研究,對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也有深刻的研究。
總而言之,這部《能文能武李延年》第一次向我們系統地闡述了毛澤東所提出的“黨支部建立在連上”的軍隊建設思想。
除這部劇之外,那部電影講述抗美援朝,只是講到了抗美援朝勝利的皮毛,極度的個人英雄主義,我們不能否認在這場偉大的戰爭裡面有一些個人極其厲害,比如一個人就能消滅幾百個敵人的張桃芳,但這種情況只是個例。
皮毛之下,什麼才是抗美援朝勝利的真正核心呢?
把這個問題延伸一下,我們說到毛澤東,常說的一點就是軍事天才,我軍的創始人之一,四渡赤水更是被稱為神仙仗。
可是似乎大家只是聽說過這件事,並沒有真正瞭解毛澤東的軍事天才在哪些地方?具體表現在什麼地方?似乎不說點什麼的話,就好像我們是在盲目吹捧毛澤東。
而之所以說這部《能文能武李延年》拍得好,拍出了核心所在,就是因為把毛澤東的建軍精髓體現了出來。
有時候我們是喜歡個人英雄主義電影,哪裡有暢快淋漓,也有滿足幻想的一切,歸根結底,還是應該回到現實。抗美援朝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我們能勝利,我們的軍隊能稱為全球第一陸軍,到底是為什麼?
事情,還要從那一年叫做三灣的小村子說起。
秋收之後又三灣
大家應該已經知道,我們要從頭開始說的這件事叫做“三灣改編”,相對於遵義會議,這次改編在歷史上似乎沒什麼“名氣”,更不會有人能隨口而出它的歷史意義。不能否定,它的歷史意義同樣偉大。
毛澤東帶著一群工農,開始秋收起義,也可以叫做秋收暴動,大革命失敗了,汪精衛也背叛了,革命的種子還沒發芽就面臨著“胎死腹中”的危險。
咱們還是得自己幹。
怎麼幹呢?肯定是跟著蘇聯的模式來的,畢竟咱們是按照十月革命的模式來的,十月革命是先攻打大城市彼得格勒,按照這一模式自然也是要從大城市開始。
於是,開始攻打大城市長沙,結果也是在意料之中,失敗了。
失敗之後的毛澤東退到了文家市,開始思考到底是應該按照蘇聯模式從大城市走向農村,還應該是走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就是在這一背景之下,秋收起義開始。
毛澤東走向了不同於蘇聯的那套模式,他認為中國革命的希望是在農村,要從農村包圍城市,走自己的革命道路。
毛澤東在秋收起義當中任書記,盧德銘是總指揮。很遺憾的是,秋收起義還是失敗了。
雖然意義是很明顯的,但是毛澤東在反思,為什麼有這麼多工農武裝革命者的支援,還是會失敗?
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的隊伍到了江西省永新縣的三灣村,在這裡進行修整。
經歷過兩次失敗的隊伍,士氣是十分低落的。
那邊是敵人的圍追堵截,這邊是傷員無數,不要說什麼軍餉,就是連最基本的溫飽都解決不了。在農村繞來繞去,還要不斷打仗,大家的心就開始散了。
換做是任何人都要在心裡打退堂鼓,這事還能堅持嗎?
在這一時期,很多戰士開始動搖革命的信念,當聽起來熱血沸騰的遠方遇到困難的當下,很多人現實地選擇活在當下,而不是那個虛無的遠方。
很多人開始逃離部隊。有多少人離開呢?從原本的8000多人到後來的只有700人,這700人裡面還有指戰員和幹部,真正的戰士沒剩下幾個人。
革命的火種,眼看著就要熄滅了。
此時的這支軍隊,如果放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能勝利嗎?如此不團結,如此散漫,如此沒有革命的堅定信念,怎麼可能成功呢?
因為,這支軍隊是舊式軍隊,還沒有被毛澤東的建軍思想所武裝。
所謂舊式軍隊,可以從民國時期很典型的抓壯丁說起。抓壯丁這件事可不是在民國才有,幾千年的封建歷史沿襲下來的舊傳統,一直都在。抓壯丁,自然不是個人自願,被人抓了去,稀裡糊塗就去當了兵。
這件事是建立在非自願的原則上,不願意去而不得已被抓了去。在戰場上自然也就容易當逃兵,軍餉給不夠也就會鬧情緒。
人嘛,總得是有一個信念,信念撐著才能去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運輸隊長一直到最後也沒明白,自己為什麼失敗了,那群泥腿子怎麼就被農民的小車子推出了勝利呢?
這就是舊式軍隊的最基本特徵,打仗只是為了打仗,不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話就不會去打仗,打仗是為了做官,最不濟也是拿到軍餉回到家鄉買地娶媳婦。
毛澤東看出了這其中的問題,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槍桿子是在軍隊當中,如果軍隊出了問題,那一切也就無從說起。在三灣這段時間,毛澤東決定對軍隊進行改編,把這支舊軍隊變為新式軍隊,把這支有問題的軍隊變為能真正革命的軍隊。
三灣改編也就是發生在這個時候。
三灣改編
三灣改編髮生了什麼事情?毛澤東做了什麼事情?其實概括起來就是兩句話,第一句是黨支部要建立在連上,第二句話是說要建立士兵委員會。
最具有開創性,且徹底把軍隊變為革命的新式軍隊的就是把黨支部建立在連上。
美國人不明白,衝鋒號一響,那群志願軍戰士就像是幽靈一樣從四面八方衝過來,他們的背後是什麼支撐呢?
有些人不明白,解放軍是怎麼打敗德式裝備的敵人呢?
這個核心還真的是黨支部建立在連上。如此之後,把那群擁有流寇思想、封建思想、升官發財思想的老式軍隊的陋習給改變,煥然一新,成了新軍隊。
新軍隊在思想上發生了變化,也就能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為什麼黨支部建立在連上能有這麼大的威力?為什麼不是黨支部建立在團上?為什麼不是建立在班上?這裡啊,就是毛澤東的偉大之處。
連隊的人數大概是在150人左右,在這些人裡面建立黨支部,黨支部既是領導核心,也能起到模範帶頭和宣傳的作用。
在電視劇當中,我們看到李延年在戰鬥動員以及對戰士進行思想教育所發揮的決定作用,如果李延年是在營上,則不能把自己的想法準確傳達到每一個戰士身邊,如果是在班上,則又只有極少數戰士能知道,也不能產生大的影響,連隊的人數剛好能實現既能保證每個人都能覆蓋,又能保證讓更多人知道的目的。
說白了,這個黨支部建立在連隊上,效率最大化,又能保證有效溝通。說點題外話,有科學機構進行研究,人類大腦新皮質決定了,人和人之間要保持緊密聯絡,那麼人數就要在150人左右,而150人剛好是一個連隊的人數。
英國人類學家鄧巴在幾十年代提出了這一概念。
這麼說的話有點巧合,但毛澤東就是這麼做了,他不是天才的數學家,卻是天才的實踐家。
黨支部建立在連上,我們的黨實現了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黨在領導軍隊,不是軍隊在為軍隊服務,這是一個辯證的關係,卻不是怎麼都可以的關係。三灣改編的歷史意義也是在這裡,即實現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似乎還是有點繞,黨支部建立在連上,真的就能實現絕對領導嗎?真的就能把軍隊的戰鬥力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從我們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開始,到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黨對軍隊的領導是支部建在團上,連沒有設立黨的組織,黨的領導沒有達於士兵、達於全部隊,且官兵成分複雜、思想混亂,導致部隊經不起嚴峻的考驗。
這是對三灣改編的歷史評價,能清楚地看到,以前的黨支部是建立在團上,問題是不能把領導傳達到士兵,導致官兵思想混亂,經不起嚴峻的考驗。
黨支部建立在連上,第一要義且解決的根本問題是思想上的問題。
根據陳士榘的回憶錄來看,他記得毛澤東當時是這麼說的:
我觀察過,凡是擁有一定數量黨員的連隊,士氣就高,作戰英勇,長官也能得到有效的民主監督。
毛澤東被稱為是調研之王,在這裡也能看出來,毛澤東選擇黨支部建立在連上,並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長期對軍隊的觀察,之後才得出的結論。
毛澤東對何挺穎任黨代表的連隊印象深刻。這個連黨員多,注重發揮黨員積極作用,基本沒有逃兵。毛澤東多次找何挺穎談話,聽取意見。何挺穎說:我看要從軍隊的黨組織去考慮。部隊黨組織太少,黨員人數也不多,這樣就抓不住士兵。
關於黨支部建立在連上,毛澤東還有一套成熟的思考,連上只是其中的一個關鍵環節,接下來是從連隊開始,形成連有支部,排有小組,班有黨員。
毛澤東特別在乎士兵的作用,他認為要想抓住部隊就必須要抓住士兵,抓住士兵就必須要抓好基層。一個小小的班組織就有黨員,真正做到了到基層。
一個班是10個人,這十個人裡面最少是有一名黨員,這名黨員成為核心,把這十個人緊緊凝聚在一起。有了這十個人作為基礎,即使是一個團一個師即使是整個軍隊,都牢固地串在了一起,戰鬥力上去了。
指導員在連隊裡面發揮的作用,我們在李延年這部劇裡面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作用巨大
很多觀眾是把李延年這部劇稱為是戰爭戲的天花板,之所以這麼說,不是戰鬥場面多麼真實和炫酷,雖然裡面的戰爭戲也真的是很炫酷,最主要的原因是這部劇拍出了軍隊的核心,充分說明了指導員在軍隊當中發揮的作用,在以前的電視劇和電影裡面,可是沒有這麼拍。
毛澤東黨支部建立在連上這一思想被拍了出來。
電視劇的一開頭就是小安東要逃跑又被抓了回來,按照軍法處置的話,小安東就要被槍斃。可如果把小安東處置了,其他戰士肯定是會被影響,逃跑是不可能的了,但士氣也就懈怠了,如果不處置的話,沒辦法有一個交代,畢竟小安東確實是犯了事情。
這個時候就特別考驗指導員的能力,而指導員的作用也在這個時候彰顯出來,他要做好思想工作。
可這件事很棘手,燙手山芋一樣。李延年怎麼做呢?
就是從小安東為什麼逃跑開始說起來,小安東跑是為了二妞,這個二妞的故事就透過李延年的口來說出來。這麼一說,戰士們就能理解小安東了。這是先贏得大家的理解。
我們的戰士不是軍閥,不是土匪,是真實的人,這裡李延年正視了小安東的想法,沒有視為可恥的行徑。
這段安排也從側面說明了一個問題,即咱們的指導員清晰地知道每一個戰士的情況,小安東的故事李延年之所以能如數家珍,就是因為他了解過,只有深入瞭解才能講得清楚,才能讓大家信服。
前面我們說過,三灣改編之後的軍隊就是黨支部建立在連上,目的是能緊密聯絡每一個戰士,李延年的這一片段就是最好證明。
得到大家的理解就結束了?顯然不是,小安東畢竟是錯的,還要讓戰士們明白,自己為何而戰?為什麼要進行抗美援朝,為什麼要打這麼辛苦的仗?在家陪著二妞不好嘛,在家好好過日子不好嗎?
接著,李延年就問到了另外一個士兵,自己的老婆好不好?在家帶著兩個孩子,還要照顧年邁的父親。
士兵紅著眼睛說,我老婆是天底下最好的老婆。
李延年問,那你為什麼來打仗,在家陪著老婆不好嗎?
士兵思考了一下說,不打跑敵人沒沒辦法過日子。
精華,這就是指導員的精華所在,簡單幾句就把我們為什麼要打仗講明白了,為什麼打?是為了自己打,是為了家鄉的親人打,是為了自己的老婆不再受苦而打。
不是為了軍餉,不是為了升官發財,是為親人。
這是我們志願軍的軍魂。
劇照
之後,李延年一直再重複一句話:信任和尊重也是戰鬥力。
敵人透過廣播挑撥離間,在戰士們當中製造不和諧的聲音,讓戰士們開始互相懷疑,軍心開始散了,戰鬥力也就無從說起了。李延年又帶著這幾個被懷疑的物件把皮特王給幹了,既洗清了這幾位被懷疑的戰士,也穩定了軍心,還讓大家彼此信任。
他一直在強調,打仗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團隊的事情,不是個人英雄,而是要互相配合。
這其實都是我們軍隊之所以能打贏的原因,毛澤東評價抗美援朝說是敵人的鋼多,我們的氣多,什麼氣?這就是我們的氣。
軍魂是什麼?三灣改編的那一天其實已經確定了,就是讓戰士們明白為什麼打仗,為了誰而打仗。
抗美援朝能勝利,靠的就是這個。
原來,支部建在連上,真的是高瞻遠矚的神來之筆啊!竟然有著如此令人歎服的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啊。
毛澤東,不得不讓人佩服。
圖源網路,侵權刪除
部分資料來源:電視劇《功勳》、《毛澤東年譜》、《毛澤東傳》、《三灣改編》。
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將會繼續努力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