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俄羅斯陸軍自完成新面貌改革後,基本建立了集團軍-旅-營的新型作戰體系,營或營級戰鬥群成為俄軍的基本戰術單位,旅成為俄軍基本戰役級作戰單位。不過在近期的俄烏邊境上,竟然出現了多個師級作戰單位,如西部軍區的第3摩托化步兵師和第144摩托化步兵師,南部軍區的第150摩步師。其中第150摩步師採取了“2個坦克團+2個摩步團”的4團大編制,第3和第144摩步師雖然仍舊是“1個坦克團+2個摩步團”的3團編制,但是俄國防部已經計劃給這2個師各增加1個坦克團。而這些只是俄羅斯陸軍開始新一輪改革的縮影,鑑於地緣政治環境的極度惡化,俄羅斯再次面臨歐洲方向大規模戰爭的威脅,而俄羅斯陸軍正在重新進行“旅改師”改革,重建實施大規模陸上作戰的能力。在全世界陸軍都在推崇旅級戰役單位的潮流下,俄羅斯陸軍重回師級戰役單位到底是逆流而上,還是引領新的陸軍發展趨勢呢?
15年前俄羅斯陸軍全面開啟“師改旅”新面貌改革
俄羅斯陸軍的前身是曾經世界上最強大的前蘇聯陸軍,由於前蘇聯陸軍一直以全面歐洲戰爭為假象背景,因此始終保持著龐大的戰爭動員體制,除了齊裝滿員的常備師外,還有大量的簡編師(70%)和基幹師(10%),前者可以在短期完成動員,而後者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完成動員。前蘇聯解體後,新生的俄羅斯認為當前地緣政治環境已經發生更本改變,俄羅斯面臨大規模戰爭的威脅已經大大減弱,區域性的區域性戰爭和反恐戰爭將成為俄羅斯陸軍面對的主要挑戰。車臣戰爭和俄格戰爭表明,當前俄羅斯陸軍體制存在嚴重的弊端,層級過多,指揮效能低下,師、團級單位行動笨重遲緩,無法滿足現代區域性戰爭需要。在這樣的背景下,俄羅斯陸軍展開全面的“師改旅”新面貌改革,取消動員師編制,全面建成旅級作戰單位為核心的常備型陸軍。
俄羅斯開始新面貌改革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俄羅斯國力的下降,軍費連年縮減,根本無法維持繼承自前蘇聯的龐大陸軍,結果導致俄羅斯動員師的戰備水平越來越低下,甚至連常備師的戰備也不能維持。當時俄羅斯陸軍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擁有近40萬人的陸軍竟然湊不出10萬人的常備部隊,這有限的常規部隊大部分還都是在第二次車臣戰爭期間組建起來,否則俄羅斯陸軍的戰備水平更差。而那些龐大的簡編師、基幹師和動員師則由於基地儲備的武器裝備型號過舊、數量不足、種類單一而無法滿足動員展開需要。因此,當時的俄羅斯改革是不得不改,在有限的軍費下優先組建一支高度機動化和快速反應化的常備陸軍。相比於編制龐大的師-團級編制,精簡的旅-營級編制無疑更加容易組建,可以快速實現全軍改編。
師-團和旅-營的區別到底在哪?
首先,我們要確定的是在相同級別的武器裝備和兵員素質的前提下,師的作戰能力肯定要強過旅,團的作戰能力肯定要強過營,這是毋庸置疑的。不過,師-團級單位由於編制更大,在機動和展開上肯定是要慢於旅-營的,但是不可否認,師-團在作戰能力和作戰的持續性上要遠超過旅-營。也就是說,大規模戰爭中,師-團級單位無疑比旅-營級單位更加有效,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驗證。例如,蘇軍曾一度放棄了坦克師的編制,大量編組坦克旅以滿足前線的裝甲支援需求,坦克旅由於缺乏其他支援兵種,獨立作戰能力很差,僅適合擔負防禦作戰任務,而且損耗很快,這一缺點在執行進攻和反擊作戰時尤為明顯,戰鬥力將很快喪失,不能滿足蘇軍大縱深戰役理論需求。因此,在坦克產量上來以後 ,蘇軍便全面放棄了坦克旅編制,開始編制坦克軍、坦克集團軍這樣的大型編制,突出進攻能力和作戰的持續能力。
在應對區域性戰爭或反恐戰爭時,對手的實力一般都較弱,基本沒有戰略性兵團,甚至連戰役性單位也很少,絕大部分都是小型戰術單位,對付這樣的分散的小型部隊,師-團級編制無疑“大材小用”,其強大的突擊能力無法施展開來,反而因其編制龐大而出現了展開緩慢、機動性不高的缺點,不能很好的應對這些四處分散的小型單位。而編制輕便、機動靈活的旅-營級單位無疑更加適合這種區域性戰爭和反恐戰爭,攻擊這些小型作戰單位無疑更加得心應手。因此,從這裡我們基本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師-團級更加適合大規模戰爭,旅-營級則更適用於有限的區域性戰爭或小型戰爭。
俄羅斯陸軍該何去何從?
俄羅斯陸軍目前已經全面建成了以旅級作戰單位為基本戰役單位的作戰體系,不過為了應對戰略威脅,俄羅斯始終保持了集團軍一級的編制。不過,近年來隨著俄羅斯和西方對抗的加劇,俄羅斯來自歐洲方向的戰爭威脅持續增加,並且其對手北約持續擴張,武裝力量規模 越來越龐大,俄羅斯面對的將是一個空前龐大的聯盟,大規模戰爭的威脅再次突顯。在這樣的地緣戰略背景下,俄羅斯陸軍必須做好應對大規模戰爭的準備,目前的旅-營級編制不能有效地適應高強度的全面戰爭,必須建立戰鬥力更強、持續性更高的師級作戰單位,從這一點來看俄羅斯陸軍的改革是完全正確的。軍隊的編制從來就不是固定的,必須根據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任何時候提升對現實威脅的應對能力才是軍隊改革的核心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