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是世界經濟的重要一極,其GDP在2020年佔世界GDP的24.6%,但是2020年歐洲半導體在市場中的市場份額僅約10%,主要依賴從美國和亞洲地區進口。
歐洲曾在世界半導體中擁有重要地位,來自歐洲的英飛凌、恩智浦、ST意法半導體都是全球知名的半導體大廠。但是隨著整個歐洲電子產業的衰落,現在的歐洲在半導體領域的話語權已經大大降低;更嚴峻的是,後發新公司的不足與推陳出新的半導體潮流形成了鮮明對比。
實際上,歐洲很久之前就有了半導體地位下降的危機感,歐盟曾帶領歐洲進行了多次會晤,也制定了多次共同計劃,但是它並沒有像預想的那樣追趕上來。
法案再多,逃不脫一廂情願
本月,歐盟一份政策檔案草案顯示,歐盟委員會可能會同意一項新的補貼政策,允許歐盟各國政府補貼歐洲的尖端晶片工廠。國際社會注意到這個訊息,有評論透露,這個草案事實上是由法國和德國兩股力量促成的,彭博社甚至直接稱這一法案是法國的勝利。作為歐洲的經濟和半導體大國,法國、德國在歐盟非常有話語權。然而,其餘國家恐怕並不會遂了兩家的意。
歐盟共有27個成員國(不包含脫歐的英國),但是在半導體產業鏈中知名的公司並不多,產業帶動範圍更限於法國、德國、瑞士、荷蘭、義大利等,而現實情況是歐洲大量的國家與法德等的利益並不一致。大量的小國著眼於自己的現實經濟狀況,對很多集體行動有自己的考量。
今年9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重提《歐洲晶片法案》一事,稱將提出新的文字進行簽署。這次,法案呼籲歐洲把力量集中在半導體上,讓歐洲成為該領域的世界領導者,在未來十年佔據世界半導體來源的20%,還要衝刺2nm。馮德萊恩還表示,歐盟需要在歐洲層面進行協調,以建立包括生產在內的歐洲水平的晶片生態系統。他用歐盟成功研發伽利略衛星系統的例子來比喻,認為歐洲各國應該具有像當時一樣的雄心壯志。
馮德萊德的理想更像是一顆投入湖中的石子,動作很大,但是回應他的只是一圈波瀾。
不過,這樣的情況完全預料之中。
去年,歐盟便開始大張旗鼓要籤計劃書來發展半導體。2020年12月26日,歐盟網站上公示了一則訊息,吹響了集體力量實現“晶片自立”的號角。歐盟中的17個國家以線上方式簽署了《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宣告》,宣佈未來兩三年內投入145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1527.645億元)研究半導體技術。
當時,簽署宣告的國家有17個,而沒有簽署的國家則有10個。宣告的簽署者有德、法、荷、意四國,也算是能代表80%的歐洲半導體。
根據歐盟訊息,這一計劃的主要預算來自“復甦與韌性基金”,撥付給每個成員國的上限為國民收入的6.8%。其中一部分為無償貸款,但就是這一部分,各國對其分配頗有意見。前兩年將以2015年至2019年平均失業率等指標進行衡量,而2023年將以疫後經濟降幅為基準的標準,無形中給大國形成利好。
沒有簽署的國家對其表示抗議,他們表示“對關鍵行業的戰略資金過度和非定向使用會導致歐盟內部的補貼競爭和不公平。”由於國民基數少,市場不夠大,投入在半導體上的人財物成本高。
對於某些國家或者企業來說,製造不如購買。ASML便是其中的一個典型,ASML的光刻機部件來源廣泛,7nm的EUV的3萬個分件中,九成裝置來自其他國家,包括德國、美國的精密裝置等。同時,採購ASML光刻機的公司需要購買ASML的股份,三星、臺積電都是ASML的客戶。ASML最大的股東來自美國,這樣的業務模式幫助ASML抵禦了外部風險,保證了供應鏈,也暗示了ASML無法完全脫身非歐洲國家而幫助實現歐洲實現半導體大計。
愛爾蘭則是因為半導體給國家帶來了巨大利潤,英特爾在美國本土之外還有四個工廠,其中位於愛爾蘭萊克斯利普(Leixlip)的工廠是美國本土外的最大生產基地,並且英特爾還在不斷向這家工廠進行投資,由於愛爾蘭本土並沒有足夠的市場和人員可以發展本國的半導體行業,因此依賴外資成為了這個國家的必選方式。愛爾蘭總理Micheál Martin對英特爾在愛爾蘭持續投資表示歡迎,稱英特爾為愛爾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說“英特爾在愛爾蘭的旅程是非凡的,下一階段的發展計劃將提高英特爾作為全球半導體創新和製造領導者的聲譽。”
歐洲各國利益訴求不同,德國和法國主導的法案不可能使所有,甚至不能使絕大多數國家滿意,半導體聯合非常有可能變成雷聲大雨點小的空頭指令。
企業赴歐建廠,是吸引還是依賴
歐盟正勸說半導體公司到歐洲設立工廠,但對此項政策感興趣的公司少之又少,並且歐洲內部也對外來建廠褒貶不同。
11月26日,《路透社》報道稱,臺積電可能會在東歐建廠,而非之前熱議的德國。雖然西歐經濟發達、產業規範,但是東歐的誠意彷佛更大。東歐本身擁有更低的勞動力,對於臺積電等企業會有更大的優惠支援,包括水電管理行政費用以及稅收。
今年夏天,歐洲便開始接近相關企業,並遊說其來歐設廠,臺積電是被遊說物件之一。而中國臺灣方面的回應則是,臺積電對在歐盟建立工廠不感興趣。 臺積電還向歐洲“潑冷水”稱,臺積電公司歐洲客戶佔比僅6%左右,無論從市場還是成本的角度來看,都無法產生規模效應。此前,訊息一直稱臺積電將選擇德國建廠,但臺積電方面對此持續否認。臺積電總裁魏哲家數次被問及赴德國設廠一事,多次回應僅稱為了服務客戶,不排除在日本以外地區設廠。至於海外設廠模式,臺積電表示,不會和當地政府合資,還會考量是否接收當地資金入股。
作為去年《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宣告》釋出後少數走到檯面的行動,若臺積電暫時不赴歐建廠,歐洲半導體崛起計劃成功的可能性將大減,畢竟晶圓廠需要的資金和資源巨大。
與臺積電做法不同的是英特爾。今年年初,英特爾CEO基辛格釋出IDM2.0的同時,表示要在歐洲建立新的晶圓廠。到了9月,基辛格在歐洲出差考察,訪問德國時公佈了歐洲半導體晶圓廠的計劃。11月29日,歐盟負責貿易的布雷頓在採訪中表示,他們可能會在最近幾天內公佈英特爾在歐洲建廠的訊息。但是如果按照之前的訊息,英特爾在歐建廠的條件是80億歐元的補貼。
這邊熱火朝天,另一邊擔憂不斷。今年4月歐盟吸引建廠以來,其內部同樣爭議頻出。據路透社報道,法國官員表示這一做法不一定是對的,為了短期成績可能要犧牲長期工業政策。歐盟委員會的三名官員表示,他們對依靠非歐盟公司建立工廠的戰略感到不滿意,而且歐盟公司與外國同行之間的合作伙伴關係可能會更好。此外,諸如歐洲市場的容量和自由市場的問題都被擺到檯面上。ASML、恩智浦、英飛凌、ST意法半導體等的代表也在歐盟進行了討論。但直到今天,並沒有確鑿的訊息傳出。
缺乏利益紐帶,歐洲大廠也不積極
作為歐洲半導體輝煌時代的見證者,歐洲半導體多偏安一隅,大廠普遍對共同發展半導體意願不強。
今年3月12日,英飛凌高調“拆臺”歐盟半導體計劃。總裁Reinhard Ploss對歐盟“加強開發晶片能力、瞄準2nm工藝”的宣告表示懷疑,認為僅靠歐盟投資新建晶圓廠,無法解決歐洲的晶片供應問題。他表示,歐洲晶圓廠的主要客戶都不在歐洲,將晶片製造能力留在歐盟沒有什麼幫助。“目前歐洲的科技行業規模還不夠大,不足以讓晶片本地化生產變得有價值。”
5月6日,歐洲三大半導體公司之一的ST意法半導體明確表示將不加入歐盟委員會正在準備建立的半導體聯盟。其CEO Jean-Marc Chery表示,該計劃是一個積極的進展,但與英飛凌無關,因為“如果是關於已經成熟的技術,我們沒有任何參與的理由”。
ASML的高管也指出,用鉅額補貼在歐洲建立晶圓廠生產先進晶片毫無意義。“對於歐盟來說這筆投資太高了,並且上下游的產業鏈有太多空白,要使晶圓代工廠取得成功所需的整個供應鏈都在歐洲有缺失。”
4月5日,歐盟委員會已經宣佈成立處理器和半導體技術聯盟,但是這個聯盟基本沒有得到支援,外部也基本只有英特爾表達了支援態度。
英特爾CEO基辛格在IDM2.0戰略時提到支援歐洲半導體計劃
除此之外,歐洲大廠之間彼此之間也有競爭。歐洲是汽車生產的重要陣地,據Strategy Analytics最新發布的《2020年汽車半導體廠商市場份額報告》顯示,全球Top5汽車半導體供應商為英飛凌、恩智浦、瑞薩、德州儀器和意法半導體,2020年這五家供應商共佔據了全球汽車半導體市場近49%的份額,有三家來自歐洲。雖說三家產品各異,不過也都在汽車領域進行競爭。此前,恩智浦與英飛凌就透過收購等動作,不斷在汽車的市場上競爭。2020年,英飛凌取代恩智浦成為汽車半導體最大供應商。
歐洲的國家特點可能是影響其半導體策略的重要因素,缺乏共同的利益就無法產生真正的合作。歐盟作為一個共同體,在政策驅動上也有薄弱之處。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市場因素,歐洲的半導體市場不夠大,實現自主強“洲”沒有強有力的市場需求支撐。
在歐盟公佈半導體計劃時,美國也計劃了500億美元的投資,用以補貼晶片產業的製造和尖端晶片的設計,保障自己的地位。
天時人和地利,仍有差距。歐洲半導體的復興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