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當我國周邊的國家裝備了三代機F-15和F-16戰機時候,這些戰機也時常到我國領空領海耀武揚威。不過,那時候我們裝備最先進的莫過於殲-7和殲-8戰機,效能上與這些戰機差距有點大。後來我們從俄羅斯引進了大名鼎鼎的蘇-27戰機,有了這款戰機,能夠壓制周邊的三代機,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航空工業也快速發展,這款戰機也在中國開花結果。
老話常談:蘇27引進76架困難異常
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蘇-27正式從俄羅斯飛抵安徽蕪湖空軍基地,中國空軍在這一天迎來了遲到的三代機。之所以說是“遲到”,是因為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就曾考察過幻影-2000和F-16/79兩款三代戰鬥機。出於外匯儲備少、F-16/79戰鬥機效能不理想等種種因素的考慮,中國最終錯過了這兩款先進的三代戰鬥機。
引進蘇-27戰機時,中國和俄羅斯當時的經濟都不太行,後來一拍即合:中國拿出罐頭、泡麵、狗皮大衣等俄羅斯稀有的物資以物易物,俄羅斯則從空軍中抽調出了多架蘇-27S、又從蘇霍伊航空設計局調取出了多架蘇-27SK,這才湊出12架首批交付中國空軍的蘇-27SK戰機。
在21世紀來臨前,中國便向俄羅斯提出了轉讓蘇-27SK技術產權的申請。在那時俄羅斯“窮的不行”,也只好答應協助中國瀋陽飛機制造廠建立一條蘇-27SK的生產線,並以每年20%的國產化程度轉交蘇-27SK的生產權。在這期間,俄方將向中國提供200套蘇-27SK的機體、發動機以及機載航電系統等零部件,以此讓我方技術人員逐漸掌握蘇-27SK戰機的生產。
殲-11A一共訂購200架,最終只生產105架?俄方拿釣魚工程來忽悠
不過,雖然合同上白紙黑字寫的是俄方向我方200套機體零部件,但很明顯殲-11A一共也只生產了105架。還剩95架去哪了?事實上,這95架原本可以變成殲-11A的零部件,最後卻變成了俄羅斯空天軍的蘇-27SM、蘇-27SM2和蘇-27SM3戰機,並且越來越先進。直到近幾年,這95架蘇-27SK的機體才消耗完畢。很明顯,這中間一定有人“變卦”了。不過事出有因,讓我們來看看事情的經過。
眾所周知,蘇-27SK戰機裝備的N001“倒卡”雷達反應的是前蘇聯極為落後的電子工業。“倒卡”是“倒置卡塞格倫天線”的簡稱,這一雷達技術水平才剛剛與世界上第一款以中距空空導彈為主要武器的F-4“鬼怪”戰鬥機持平。重量高達一噸不說,還沒有下視能力,雷達左右視角也只有正負60度,這也意味著蘇-27SK戰機的雷達搜尋橫截面僅是一個120°的扇面。
雷達本體重、機器技術落後還是輕的,嚴重的是它的搜尋能力同樣不足——對雷達散射截面積僅僅3平方米的目標,最大搜索距離為100km。當時美軍裝備的F-16C雷達散射截面積為1平方米,這也就意味著蘇-27SK戰機還沒發現F-16C時,後者已經發射了射程達到70km的AIM-120A/B中距空空導彈。
況且,若要蘇-27SK戰機具備發現F-16C的條件,還要F-16C高度在蘇-27SK之上;即便在混亂的空戰態勢中蘇-27SK的雷達鎖定了F-16C或是F-15C等戰鬥機,發射的R27中距空空導彈也不具備“發射後不管”的能力:由於R-27中距空空導彈採用的還是落後的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載機在發射導彈後還需要持續保持著對敵機的雷達照射,以確保導彈能夠命中目標。無論是超視距空戰還是近距離格鬥,佔據了航電效能、能量優勢的F-16C能完爆蘇-27SK戰機。
更何況在當時,“座艙玻璃化”的口號早已經被提出且被實現,蘇-27SK的座艙裡還滿是機械儀表。這反映的是前蘇聯電子工業的落後。在T-10系列(蘇-27原型)機研製過程中,又經過了“斷骨接骨”的過程:蘇霍伊的設計人員將T-10的一些部位進行了削弱後又補強,導致了蘇-27家族的“軟骨病”。蘇-27SK戰機的最大載彈量區區4噸,不具備任何對地打擊能力。
換言之,蘇-27SK遠沒有這麼神。在作戰狀態下,即便是王牌飛行員,也難以從琳琅滿目的機械儀表中快速地讀數、操縱各種電鈕;更別提在技術層面的差距了:雷達不如意、機體壽命短、搭載彈藥少、俄方提供的中距空空導彈仍然採用落後的半雷達主動制導方式等等。蘇-27SK在當時僅僅相當於美軍在1974年裝備的F-15A戰鬥機。
很明顯,中國空軍不希望讓最先進的蘇-27SK/殲-11A戰機揹著這樣的雷達進入21世紀:當時中國的雷達工業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因此態度上是否定這200架蘇-27SK零部件全數交付的。俄羅斯方面給出的解決辦法是提供蘇-27SMK這一改進型:以新型的平板縫隙天線雷達替換下N001雷達、以多個大螢幕實現“玻璃化”座艙的改進和增加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對地打擊能力等。
結果,蘇-27SMK戰機還是一個畫出來的大餅:俄方根本沒有像樣的平板縫隙天線雷達等電子裝置產品出現!如果要中國空軍等也就算了,殲-10戰機在彼時已經進入了準備首飛的階段,勉強“等得起”:俄方卻提出要中國空軍出資:是不是很熟悉?
沒錯,忽悠印度“聯合研製”的套路最早應用在中國身上,這完全是一個釣魚工程。中國提供資金來幫俄羅斯發放技術人員的工資、給專案注入啟動資金,還需要可能是無限期的等待,哪個國家的空軍耗得起?1996年發生的事情歷歷在目,中國空軍於是決定:在蘇-27SK的氣動佈局上“另起爐灶”!
高瞻遠矚的選擇:錯過了95架先進的蘇-27,換來了大幅進步的殲-11B
時間證明,這確實是一個高瞻遠矚的選擇。如果當時中國空軍以本國航空工業與世界潮流脫節多年、基礎薄弱等為理由向蘇-27SMK專案注入啟動資金,那麼也就沒有如今強大的中國空軍。國產蘇-27SK戰機的可行性相當高,中國卻停止了殲-11A戰機的生產,轉為研製殲-11B。走過了一條艱難漫長的路之後,迎來的是光明的前途!
殲-11B的赫然亮相,代表著中國空軍正式邁入雙發重型三代戰鬥機的時代。殲-11B採用了蘇-27SMK原本正要採用的平板縫隙天線雷達,這卻是徹頭徹尾的國產貨:新引入的1553B資料匯流排能夠將火控雷達、光電綜合探測系統、外掛載管理系統、綜合顯示系統、慣性導航系統、電子戰系統和大氣資料計算機的資料全部整合在一起,飛行員再也不用面對“好像要在機艙內開雜貨鋪”的儀表盤。
原本蘇-27SK採用的仍然是傳統技術的金屬蒙皮。殲-11B直接換成了大面積的複合材料,這兩個大幅度的改進就令殲-11B較蘇-27SK輕了將近一噸的重量。原本兩翼尖的L005S電子干擾吊艙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攜帶PL-8近距離格鬥空空導彈的掛架。
全新的火控系統還相容中國剛完成研製的PL-12中距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空軍不光邁入了三代機俱樂部,中國空軍所裝備的三代機也大踏步邁過了機載導彈“發射後不管”能力的門檻。
小結
總體來說,沒有殲-11B,也就沒有在這之後殲-11BS(殲-11B的雙座版)、殲-11C(殲-15最早期代號)、殲-11D(夭折,但轉為技術儲備繼續發光發熱)、殲-16(目前我國最倚重的雙發雙座重型戰鬥機)的相繼亮相。這幾個先進機型的亮相,完全擺脫了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對蘇-27家族戰鬥機規劃下的架構。
很難想象如果當初選擇了蘇-27SMK的中國空軍會是什麼樣子。按照蘇-30MKI的研製過程來看,中國空軍不光會為蘇霍伊公司注入資金來研製俄軍下一款三代半戰鬥機(蘇-30MKI為蘇-30SM闖出了一片新天地),還會長期依賴蘇霍伊公司的產品。選擇了需要時間、科研、資金的殲-11B,卻也選中了中國空軍最強大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