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糾結於這個冷門的選題,因為大有大的道理,PK也得看實力
相信軍迷和小編一樣,很少有機會見到實物版的大件裝備,照片裡的兵器因為沒有對比有時候還略顯示卡哇伊。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找些帶有參照系的圖,免得大家被美圖矇蔽了雙眼。
坦克裝甲車輛
宣傳影片中的裝甲車是不是科幻又可愛,感覺像個小玩具,可真實版的法國EBRC捷豹偵查/戰鬥車是這樣的,我怎麼感覺比籃球架還高呢?別看它裝備的火炮口徑只有40毫米,但因採用了先進的埋頭彈技術,穿甲彈芯直徑並不小,可擊穿140毫米斜角裝甲,威力足以比肩二戰虎式坦克的88毫米坦克炮。放眼世界,新一代裝甲車輛都有重型化的趨勢,曾經以機動、靈活著稱的輪式步兵戰車也不例外。
畢竟軍隊規模越來越小,職業軍人的生命越來越寶貴,裝甲車輛的戰鬥力和防護力都要有所提升,才能維持同等戰力。即使是高機動防雷車,也有1.5人高,加上武器都有2人高了,前代悍馬給人的觀感就是寬一些,高度上沒有如此衝擊。這上車和上卡車有啥區別呢,所以人家設計的時候腳蹬、把手都是有的。輪式步戰車的標杆--德國拳師犬身上也鮮明地體現了這一趨勢,與60噸級的M1A2主戰坦克擺在一起,也絲不落下風。
大飛機與戰鬥機
過去20年,我國在飛機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20俱樂部先後有幾位會員加入,比如這位重量級選手運-20,自疫情爆發運送醫療隊開始,越來越多出現在公眾視野。四發的運-20是戰略運輸機,當然屬於大飛機的範疇,但它仍不是大飛機的天花板,除了僅有一架的安-225,量產的美國C-5與蘇聯安-124最大起飛重量都在400噸上下,最大載重也有100噸以上(C-5M是129噸),不管是載重還是貨艙容積,它倆都具備運載主站坦克的實力,而不是像機身較窄的伊爾-76一樣,即便運輸T-72,也需要拆除裙板。
毫無疑問,安-225是現有運輸機的天花板。安-225機身長84米、翼展88.4米,雖然受到平流層發射巨型雙身飛機和大力神號水上飛機的挑戰,安-225高達640噸的最大起飛重量,無疑仍是地表最強運輸機。略微比較遺憾的是,蘇聯解體前,安-225成品只完成了1架,目前是烏克蘭安東諾夫航空公司的金字招牌。2014年奈及利亞反恐形勢危急,緊急向多個國家採購軍火,2015年1月,奈及利亞向捷克購買4輛T-72A主戰坦克,為了儘快將坦克運到戰場,奈及利亞租用了烏克蘭的安-225,該機從捷克直接裝載4輛戰鬥全重41噸的坦克直飛奈及利亞。
別人運一輛坦克都費勁,安-225直接運了4輛,廠家還不服氣,廣告中擺了5輛
20俱樂部的另一位成員直-20是一款10噸級的中型直升機,其實我們仍需要一款重型直升機,長期以來我們依靠的是誕生於1977年的蘇聯米-26直升機,機外可調運重達20噸的貨物,它可直接把機械裝置吊運到交通中斷的地方,把挖掘機吊運到到高處的堰塞湖,在搶險救災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汶川地震時軍迷就感嘆,要是中國也能生產這樣的大型直升機該多好啊,希望心臟病解決之後,我們也能搞出一架來。美女想和米-26同框,相機照不全,其實你可以往前站啊。
20俱樂部最耀眼的明星當屬殲-20,殲-20是第四代隱身戰鬥機,典型的雙發重型戰鬥機。重型戰鬥機是天空的王者,也是重要的空中平臺,美俄中三國基於三代重殲F-15、蘇-27、殲-11衍生出的F-15E、蘇-30、殲-16多用途戰鬥機是執行對地打擊任務的中堅。重型戰鬥機機身長度一般在20米上下,翼展13-15米,最大起飛重量超過30噸,這一資料相較於二戰時期的大飛機--B-17“空中堡壘”轟炸機也在伯仲之間,B-17機長只有22.7米,翼展略寬,最大載彈量只有8噸,遜於F-15E,這就是時代和技術的進步。
由重型戰鬥機蘇-27平臺衍生出的蘇-34戰鬥轟炸機,載彈量不亞於二戰任何一種4發重型轟炸機,圖中拆掉了翅膀
大國空軍都將重型戰鬥機視作空軍戰力的基石,小國空軍選購輕型戰鬥機往往是囊中羞澀。英法等歐洲國家喜歡中型戰鬥機,也是基於任務需要和航空工業實力,特別是發動機的綜合考量。當然,中型戰鬥機搭配先進的武器和電子裝置也能具備相當強的戰鬥力,在國際市場上也混得風生水起,最近阿聯酋豪擲140億歐元購買80架陣風戰鬥機,讓潛艇毀約風波中的法國倍感溫暖。
對於戰鬥機來講,掛載就是戰鬥力,飛機載彈量決定了火力強度,攜帶6枚空空導彈面對帶彈12枚的對手顯然更沒底氣。戰鬥機能掛多少枚空空導彈,取決於飛機與導彈的大小。其實空空導彈並不小,即使是響尾蛇近距空空導彈,三個人舉起來也十分費力,於是美軍才有託舉響尾蛇比賽,每個參賽隊伍由3人組成。
格鬥單尚且如此,中距彈豈不是龐然大物?小編觀察,非也!彈長3.65米是當前中距彈的主流,AIM-120、流星、R-77等都是如此;法國米卡為了相容中距彈與格鬥彈,長度更是隻有3.1米,幾乎與IRIS-T近距空空導彈等長。但圖中可以看出,為了實現100千米以上的射程(新款已經超過150千米),中距彈非常粗壯。彈徑不同,重量也會增加很多,AIM-120D重約300斤,R-77重350斤,老兵R-27ER/ET(增程型)更是重達700斤,以至於體態嬌小的米格-29只能攜帶基本型R-27R/T。即便是戰鬥民族,人工掛載350斤的R-77也需要一群人,突然有些同情地勤,抱來抱去真是“彈彈的憂傷”。
無人機是新型戰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去年的納卡衝突中就大展神威。可千萬不要以為無人機都像商場裡賣的一般大,影片中最小的MQ-9無人機塊頭比卡車都大,它攜帶的小導彈,其實也有近1人高。那個經常出現的全球鷹更是大的離譜,RQ-4定位為高空長航時無人偵察機,對飛行速度和機動性要求並不高,但對於航程和油耗非常敏感,所以採用超大展弦比的中單翼佈局。39.9米的翼展非常誇張,即便與波音737、C-130甚至E-3預警機相比也不落下風。
海軍艦艇與武器
大船的左側是一艘小船,定睛一看,它可不是什麼小船,而是一艘滿載排水量2.7萬噸的航空母艦--義大利海軍加富爾號。這所以顯得如此秀珍,那是因為和它對比的一艘超級航母,美國海軍最新的福特號航空母艦,更重要的是,圖片的背景是浩瀚無垠的大海,即便是排水量幾十萬噸的巨輪,到了大洋深處,也就如同一葉扁舟。福特級航母下水之前留下了幾張照片,站在船塢底部仰望船頭,一種壓迫感撲面而來。福特號的螺旋槳直徑6.4米,也就是2層樓高度,重量更是超過30噸, 4個5葉螺旋槳一起轉動,才能驅動“移動機場”達到30節(約合55.5公里/小時)的航行速度;船頭還有2個舵,每個重65.5噸。
為了對抗美國的航空母艦,蘇聯大力發展潛艇部隊與超音速反艦導彈,曾幾何時,蘇聯超音速轟炸機與超音速反艦導彈的雙超組合是美國海軍最忌憚的對手。與蘇聯超音速反艦導彈高效能相匹配的是異乎尋常的體積和重量,以光榮級巡洋艦上裝備的玄武岩超音速反艦導彈為例,彈長11.7米,翼展2.6米,直徑0.88米,外形就像一架小型戰鬥機,最高速度2.5音速,射程550公里。導彈重4.8噸,其中,高爆彈頭重達1噸,也可換裝5萬噸TNT當量的核戰鬥部。
左圖:天津航母公園中的“玄武岩”導彈模型;右圖:9M317ME艦空導彈與3M80反艦導彈
2014年9月,俄羅斯在遠東舉行大演習,實彈打靶發射了2枚玄武岩,導彈準確地命中了數百公里外一艘充當靶船的退役萬噸級科學考察船,導彈貫穿船體,幾乎將靶船炸成碎片,真的做到了一發銷魂。後來隨著技術的進步,蘇聯超音速導彈也放棄了類似小型戰鬥機的設計和體積,新一代寶石反艦導彈結構更為緊湊,印度引進其技術,生產了布拉莫斯反艦導彈,不僅有艦載型、路基型,去掉助推器後,還可由蘇-30多用途戰鬥機搭載。無奈布拉莫斯太大了,即便是巨大的蘇-30,也只能在機腹下搭載一枚。
海軍反艦武器中,威力最大的恐怕不是反艦導彈,而是魚雷。飛魚、魚叉這個級別的反艦導彈往往只能將軍艦上層建築摧毀,讓艦艇失去戰鬥力,並不必然導致艦艇沉沒;魚雷命中目標,絕非簡單地在水面下撕開一個大口子。而是在艦艇龍骨下爆炸,巨大的威力將艦艇托起再重重地砸下來,將驅護艦攔腰折斷。
魚雷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威力?首先魚雷很大。如潛艇發射的533毫米口徑MK48魚雷,長近6米,重1.58噸,戰鬥部裝藥300公斤,本身威力就很大。其次是水中爆炸的氣泡效應。魚雷爆炸後產生衝擊波和球形氣泡,氣泡膨脹將軍艦托起後,之後氣泡迅速收縮,軍艦正釜底抽薪時,氣泡會再次膨脹,這個過程,軍艦相當於被反覆彎折,最終結果是攔腰折斷。
大國海軍最有威懾力的武器當屬潛射彈道導彈。冷戰中,美蘇雙方展開了核武競賽,雙方陸基彈道導彈都具備投送核彈頭的能力,作為戰略目標,己方導彈陣地自然成為敵方關注的重點,能夠在第一輪核打擊中倖存下來並具備第二輪反擊能力成為核武競爭的關鍵,能夠隱藏在大洋深處的彈道導彈核潛艇顯然具備這一優勢。作為最神秘的存在,普通軍迷很少有機會一窺真容,雖然在洲際導彈中,潛射彈道導彈是短粗的那一類,能夠容下三級火箭發動機的彈體也十分巨大。
導彈第三級至少要容納8枚以上核彈頭,中間是發動機,圍著一圈核彈頭,節約了長度
導彈過長,發射筒就會伸出耐壓殼體,形成巨大的龜背,對潛艇水下航行控制噪音產生不利影響,從而增加被敵方聲吶發現的機率。為壓縮導彈長度,美國三叉戟導彈第三級,彈頭環繞發動機佈置,發動機一圈可以佈置8枚以上分導彈頭,其實每個彈頭都有近一人高,三叉戟導彈的粗壯可見一斑。客觀來講,蘇聯在潛射導彈領域與美國存在不小的差距,1978年,德爾塔III級彈道導彈核潛艇裝備了蘇聯第一種採用分導式多彈頭的潛射彈道導彈SS-N-18(R-29R),但依然是液體導彈。
1985年,至今仍是俄海基核力量中堅的德爾塔IV加入戰鬥值班,它裝備了由SS-N-18改進而來的SS-N-23輕舟(R-29RM)。輕舟真應該加上引號,它長14.8米,彈徑1.9米,發射重量足有40噸,導彈立起來足有5層樓的高度,也造就了德爾塔IV讓人過目不忘的大鬼背。小編想給下面的小哥提個醒,前面的發射筒深達五層樓,掉下去就算留條小命也是半身不遂,您可小心點。
長達15米的輕舟導彈造就了德爾塔IV的大龜背,可看到潛艇耐壓殼體內共有4層甲板
當然,有沒有是一回事,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1991年8月6日晚21點07分,一艘尚未服役的德爾塔IV級新艇新莫斯科夫斯克號以14秒左右的間隔,連續發射了全部16枚洲際導彈。該行動代號比蒙2,比蒙是聖經中陸地的統治者,末日齊射的壯舉即便是蘇聯海軍的絕唱也霸氣側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