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崇慶皇太后八十壽辰御製金釉粉彩無量壽佛像
年代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質地瓷質
尺寸H: 16 cm (6 1/4 in.)
“大清乾隆辛卯年造”八字一行篆書款,乾隆本朝 來源: 國有文物商店舊藏 此尊無量壽佛頭戴寶冠,面相方正豐滿,神態莊嚴,肩披帔帛,佩飾瓔珞,雙手於腹間結禪定印,手捧裝有火焰狀摩尼寶的長壽寶瓶,全跏趺坐,下承雙層仰覆蓮臺,衣褶起伏自然流暢,衣前座上留白處以青花書“大清乾隆辛卯年造”款。 本品製作繁冗複雜,不惜資財,需在瓷胎上先施紫金釉,再塗以調和金粉,低溫烘燒而成。燒成隱約可見金釉下紫金釉,頗具金銅造像鎏金脫落之自然效果,不得不嘆御窯制瓷之奇思妙想。 乾隆時期宮中鑄造佛像甚多,署款者也多隻書年款,有明確紀年者不多,當有特殊紀念含義。其中有一類便是為皇帝和皇太后祝壽所造佛像,恰若本品燒製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應屬乾隆帝為慶賀崇慶皇太后八旬壽典所制,此類壽禮稱“九九禮”。 “九九禮”為清代宮廷最高的祝壽賀禮,僅見於皇子對於皇帝或皇太后之間使用,每遇皇太后整壽,皇帝本人皆應進“九九壽禮”。《清史稿》載:“乾隆十六年(辛未年,1751年),六十壽;二十六年(辛巳年,1761年),七十壽;三十六年(辛卯年,1771年),八十壽,慶典以次加隆。先期,日進‘壽禮九九’。先以上親制詩文、書畫,次則如意、佛像、冠服……諸外國珍品,靡不具備。” 因崇慶皇太后篤信藏傳佛教,每逢壽典,乾隆帝均下令造辦處承造大量無量壽佛和其他各種法物,進獻給皇太后祝壽祈福。據清宮檔案可知,皇太后六旬壽典時,乾隆帝提前五日開始獻禮,七旬壽典時,乾隆帝提前十日開始獻禮。七旬壽禮比六旬更為隆重,佛像方面,六旬壽慶時,第一天獻佛像九尊,而七旬壽禮時,首日便進無量壽佛九百尊,第二日進擦擦無量壽佛九千尊,第三日進各式佛像一百零八尊。崇慶皇太后八旬壽典詳細貢禮未見詳細記載,但從故宮博物院所藏姚文瀚畫《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觀之,可以想見八旬壽典盛況非凡,壽禮規模則當更勝七旬萬壽。 此式金釉無量壽佛與常見瓷質無量壽佛頗為不同,此式通體施金彩,唯發施藍彩,鑲嵌寶珠部分以紅彩、松石綠彩表現珊瑚、綠松石,此舉當為完全模仿金銅造像。而此式開臉、寶冠等細節,均不同於常見瓷質無量壽佛,而更偏向同為“九九禮”所鑄銅無量壽佛像。檢索公私資料,可見香港蘇富比2006年春季拍賣會lot1743號與本品完全一致,同為賀崇慶皇太后八十壽辰所制“九九禮”,至為珍罕。崇慶皇太后(1692-1777),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四品典儀凌柱之女。鈕祜祿氏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被指婚給康熙帝的第四個兒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清世宗雍正皇帝。康熙五十年(1711年),19歲的鈕祜祿氏為胤禛誕下一子弘曆,也就是後來清高宗乾隆皇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繼位後,鈕枯祿氏被封為熹妃,雍正八年(1730年),鈕枯祿氏被晉封為熹貴妃,時年39歲。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乾隆繼位,封皇太后,同年十二月,上皇太后徽號為崇慶皇太后,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壽終正寢,享年86歲。乾隆帝一生對崇慶皇太后至為敬孝,是為以仁孝治天下的典範。
清嘉慶 金釉粉彩法輪
年代清嘉慶
質地瓷質
尺寸H: 27.5 cm (10 7/8 in.)
“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嘉慶本朝 來源: 日本私人舊藏,1980年代購自於香港鑑賞家S.H.Chan; 北京拍賣會,2009年5月31日,lot 807 本品通體施金釉,極具金銅質感,下承覆蓮式底座,法輪中心主體共有四層,以珊瑚紅圓點為中心,外配一層凸起的菊瓣紋,施綠松石釉,紅綠相襯,分外醒目。外接一層鏤空,裝飾八個鑲嵌寶珠的菱形花瓣,花瓣以三條稜線勾勒,其中的圓扣上施藍釉和礬紅。再外一圈飾連珠紋,間隔寶珠施以藍釉、松石綠釉及礬紅。法輪通身浮雕紋飾自上而下緊湊繁密,施以金釉,燦爛奪目。底心以金彩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本品致力於營造金銅質感,蓮臺高聳的形態,法輪主體以淺浮雕表現鏨刻、施彩對於嵌珊瑚、青金石及綠松石的模仿均惟妙惟肖。 金色代表的是陽光、莊嚴、尊貴、光明,遠離一切黑暗,而這些都是佛法的境界。金色為諸顏色中最莊嚴的,表示佛法的尊貴難得,佛經如此稱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本品乃嘉慶御窯仿製金銅法器之作,飽含御窯工匠的奇思妙想。 法輪是為佛教八寶之一,代表佛法勇猛精進,無堅不摧,通常供奉於佛堂或現身於法事道場之中,成為佛法的象徵。法輪或獨立供奉,或作為七珍(臣寶、女寶、馬寶、將軍寶、輪寶、摩尼寶、象寶)、八寶(輪、螺、傘、蓋、花、罐、魚、腸)之一加以組合供奉。此件法輪輪上的八條梁象徵八道輪迴,是引導眾生達到至善的八條道路,此式法輪是密宗修持時單獨使用的法器,與陳設的八寶法輪在形制和功能上有別,是單獨安置於神像或修持人案前,由故宮博物院藏乾隆時期繪製的《六字班禪俗裝像唐卡》當中清楚可鑑。 此式法輪存世極為有限,而嘉慶時期更是珍稀。公私收藏中僅見南京博物院藏一件年代、造型均相同的金釉法輪,可資比較。
清乾隆 礬紅折枝蓮紋甘露瓶
年代清乾隆
質地瓷質
尺寸H: 21.5 cm (8 1/2 in.)
來源: 瑞士私人舊藏 本品唇口,直頸,頸部偏下起輪狀凸弦紋,溜肩,鼓腹,及底內收,下承覆碗狀高圈足。通體施白釉,釉面瑩潤,外壁以礬紅為飾。口沿外塗礬紅,下連回紋,頸部點綴朵梅,輪狀突起上、下均飾變形蓮瓣紋,頸下部繪如意雲頭紋。肩部繪雙重蓮瓣紋,腹部繪折枝蓮紋,脛部繪蕉葉紋,圈足繪變形蓮瓣紋。 甘露瓶,亦稱“藏草瓶”,為藏傳佛教陳設用器,用於盛放淨水或插藏草,是極具藏族特色的器物。明永樂時期曾試燒青花和單色釉甘露瓶,成化時亦有青花纏枝花卉紋甘露瓶。清代雍正、乾隆時期景德鎮御窯廠曾燒造礬紅和粉彩等品種。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載乾隆十一年(1746年)“二月二十二日,司庫白世秀、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高玉交白地紅花甘露瓶一件(附紫檀木座)。傳旨:照此瓶款式花樣做一木樣著色呈覽。準時,交與江西先燒造幾件送來,隨後再燒造幾件,俱不要款。”次年“二月十九日,大臣海望來說,太監張玉傳旨:著傳與唐英將甘露瓶陸續再作些來。”透過《活計檔》記載,可知此式甘露瓶當為唐英督陶其間所制,並備受乾隆帝喜愛,多次提出“再稍早幾件”、“再作些來”。 乾隆皇帝對於藏傳佛教的崇拜十分虔誠,廣建藏式佛教建築,大量的寺廟和頻繁的法事活動必然需要大量法器和陳設配合,故而內廷可見大量的瓷質和其他材質的藏傳佛教法器,同時這些瓷質法器還被清廷用作賞賜西藏之用。本品既體現出御窯精湛的制瓷技藝,也反映了當時內地與西藏頻繁的文化交流,是十分獨特的乾隆御窯佳作。
清乾隆 紫金釉礬紅釋迦像
年代清乾隆
質地瓷質
尺寸H: 27 cm (10 5/8 in.)
來源: 盧芹齋(巴黎)舊藏;巴黎私人舊藏; 香港蘇富比,2016年10月5日,lot 107 此尊釋迦高發髻,面相莊嚴慈善,表現佛陀覺悟證道之景,雙耳垂綸,雙目微啟垂視,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禪定印,全跏趺坐,薄衣貼體,袒右肩。佛身施紫金釉,袈裟施礬紅,翻折處施白釉,佛背有裝藏圓孔。 紫金釉,醬釉品種之一,屬高溫釉,康熙朝始流行在紫金釉瓷器上裝飾金彩,以達到摹仿古銅器的效果,所制精品與銅器視覺效果頗為接近,幾欲亂真,成為瓷器裝飾的一個新風尚。 檢索國內外公私收藏,瓷質佛像多見施粉彩者,施紫金釉者鮮見。偶有所見,也是以紫金釉為地,上施斑駁金彩,以期達到仿銅鎏金之效果。而如本品僅施紫金釉表現佛身者頗為罕見,根據視覺效果,或為乾隆御窯瓷仿紫金俐瑪之作。 紫金琍瑪是藏傳佛教金銅造像中最貴重神聖的品種,選用多種貴重材料合金鑄造。清宮紫金俐瑪配方來自西藏,按史料記載,紫金俐瑪最早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六世班禪為乾隆七十大壽進京時,由六世班禪作為壽辰賀禮進獻給乾隆帝。乾隆帝見之甚是歡喜,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命造辦處事務大臣舒文去西黃寺向班禪大師身邊的歲本堪布仲巴胡圖克圖請教造紫金俐瑪之法,根據歲本堪布提供的配方再多次調整,最終成功鑄造紫金俐瑪像。 紫金俐瑪配方複雜,用料極為名貴,需使用金、銀、紅銅,以及從西洋進口的五色玻璃面,所以鑄造極少,僅見乾隆朝鑄造,此後不復見,可謂鳳毛麟角。紫金俐瑪新鑄造時顏色鮮豔,且有奇特的光線從金屬內部反射出,至為玄妙。紫金釉釉質光亮勻淨,金屬質感強,迎光反射正可表現出清宮紫金俐瑪的視覺特徵,無不感嘆御窯工匠奇思妙想。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尊紫金俐瑪釋迦像,形神與本尊佛像極為相似,或為本品仿燒原型。 本品通體制作精細,彩釉亮麗,法相莊嚴,富貴奢華,具有典型乾隆宮廷造像的藝術風格,是十分稀有的瓷仿紫金琍瑪佛像傳世佳作。
清乾隆 洋彩纏枝蓮紋法器座
年代清乾隆
質地瓷質
尺寸H: 15.5 cm (6 1/8 in.)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乾隆本朝 來源:上海拍賣會,2005年12月4日,lot 116; 墨香居珍藏 本品洋彩描繪,顏色絢麗,層次分明,頂部為覆仰蓮臺,頂面平坦,青釉為地,上飾洋彩纏枝蓮紋,開四圓形孔,以固定承託佛寶,蓮臺上層繪變形蓮瓣,下層繪花葉隱藏於如意雲頭紋內。下接花葉,施彩五彩繽紛,底部為綬帶包袱寶瓶狀,承坐四層臺上,整體形象突顯出佛教神秘而莊重之感。器底施松石綠釉,中心礬紅單方欄內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頗為獨特。 清代宮廷極為推崇藏傳佛教,其中尤以乾隆皇帝為最,清宮內遍佈大小佛堂,佛教用器亦不可或缺,本品即為藏傳佛教七珍、八寶等法器的器座。“七珍”又稱七寶,分別為金輪寶、主藏寶、大臣寶、玉女寶、白象寶、勝馬寶、將軍寶七種,為佛前供器。“八寶”又稱“八瑞相”、“八吉祥”,即由法輪、法螺、寶傘、華蓋、蓮花、寶罐、金魚、盤長八種法物組成。因七珍、八寶徵兆祥瑞,寓意吉慶,所以特別受到皇家宗教的推崇。乾隆皇帝經常下旨製作七珍或八寶造型的法器,見有瓷質、銅胎琺琅等多種形式。 法器座在形制上,除本品式樣外,還可見不具寶瓶者,頂為仰覆蓮臺,仰者四層重瓣,中間僅為花葉,底承高圈足者,如專場lot3107之器座。另於嘉德藝術中心剛剛落幕的《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中驚豔亮相的五供養之器座,與本品形制相同,惟尺寸略大。 本品精巧美觀,釉質細膩溫潤,設色豔麗豐富,繪畫精湛繁複,為清乾隆宮廷御用佛教供器佳作,值得關注。
清乾隆 綠地洋彩蓮託寶瓶、寶傘供器一對
年代清乾隆
質地瓷質
尺寸H: 29 cm (11 1/2 in.)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乾隆本朝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99年4月27日,lot 448(兩件之一,寶傘); 紐約佳士得,1999年9月16日,lot 382(兩件之一,寶瓶)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原以來,對我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清王朝建立後,滿族統治者崇尚黃教,佛教在中國又迎來了一個新的大發展時期。特別是乾隆一朝,憑藉強大的國力作為後盾,為了迎合當時宮廷信仰的需要,清宮造辦處及景德鎮御窯廠以銅、瓷等各類材質製造了一批類別廣泛、品質精絕的佛前供器,本品即為其中之一。 本品為八寶供器之中兩式,形制均為寶物與底座結合之樣。八寶是藏傳佛教最常用的吉祥裝飾,由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八件法物組成。本品即為其中之寶瓶、寶傘供器,以色地粉彩技藝裝飾,整體造型呈現蓮託八寶之勢,吉祥之氣滿溢,流光四溢,富麗堂皇。器底施松石綠釉,中心以礬紅彩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本品工藝複雜,集鏤空、堆貼、彩繪於一身,展示出乾隆朝精湛的制瓷技藝,是一件美觀與實用完美結合的藝術品。而且此類宗教類瓷作,還是滿漢蒙藏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圖片來源於網路、嘉德拍賣行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路、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