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老金線泉(以下簡稱老泉)是在新金線泉(以下簡稱新泉)的西邊,水族館的西牆外(見圖)。聽多位遊客說,在記憶中金線泉中的水線是南北方向,這個記憶是不是源於老泉的水線,只能依據泉池的建築構造來推測。
在老泉的東池壁底部有水口,北池壁也有水口,現在沒有水流出流進無法測試,若從北池壁水口進水,水線成東西方向,如果東池壁水口進水,水線是南北方向(依據新泉的進水出水形成的水線推測)。有進水口也一定會有出水口,按照周圍泉池和河道的建築佈局,出水口應建在池壁南側,流出的水匯入南側的河道中,老泉不出水線的原因有二:一是進水口無水流入,二是出水口堵塞,水排不出去,水排不出去會滿溢泉池,因此進水出了問題的可能性大。
新、老金線泉一東一西,中間有皇華泉和臥牛泉,泉池的正南方向是一條寬約119公分的河渠(東西段河道不同寬,轉向南的河道更寬,約196公分。),這條水道是專為幾個泉池修建的“瀉流渠”,趵突泉地下水位在30米以上時,有些泉池會水盈滿池,河渠會把充餘的水引流入渠道中,皇華泉離南邊的河道約296公分,新金線泉離河道更近,泉池石柱與河道護欄石柱距離僅有70公分(新泉西南角石柱,見圖。),現在可以清晰的看到新泉泉水流入河道,把河床淤泥衝擊出一個小丘的情景。
上述四個泉池中(新、老金線泉,皇華泉、臥牛泉。),有主動泉池和被動泉池,主動泉池是出水量大的泉池,被動泉池是大流量泉池的水透過水口接收泉水,然後經出水口排到河道中,新泉是被動泉池,柳絮泉是主動泉池(兩泉池最近的南北池壁水相距約64公分),利用泉水的流動,變化成為有觀賞價值的“金線”,還可以看到水位的瞬間動態,古人巧思妙計,真是令人驚歎。
金線泉與河道最近距離僅有70公分(石柱),圖中左邊為河渠,中為金線泉,右邊為水族館建築。
從“四泉一渠”的建築佈局看,古人的設計是非常合理的,民間有個說法是“痛則不通,通則不疼”,引用在這裡是“通則不溢,溢則不通”,臥牛泉水漫池口說明“水洩不通”,實地觀察現狀也符合這個說法,水渠的河床高於幾個泉池的底部(有的位差近1.2米),為了避免出水口被淤泥堵塞,設計者把池壁內的出口提高,避免於泉池底部泥土淤堵,在正常地下水位高於30米的時候,“淤泥不擋”,“流水不堵”,當沒有泉水湧出時,水道中的淤泥“斑塊”“栓塞”,“硬化”,再次泉水噴湧時,出水口堵塞,水道不通,其結果是溢位泉池滿地流,臥牛泉就是例證,這種泉池的設計也是很巧妙的,泉豐放之,水少蓄之,自動調節,如果有渠池互補則更為奇巧,這樣就可以盈放少補,科學管理,有效利用。(有待於進一步觀察)
上次文章發出後有讀者說金線泉的進水口和出水口沒說清楚,現在再補充說明如下:新泉的進水口在金線泉池北池壁靠近泉底的位置,與北臨的柳絮泉是相連通的,也就是說,金線泉的水是柳絮泉供給的。由於水的壓力使進入金線泉的水有一定的流速,水流沿泉池底部衝擊到南壁,水流受阻後只有向上翻至水面,然後在水面向北擠出一條東西方向的水線,在太陽照到水線時折射到泉池底部呈“金黃色”,水線遊走,金線隨之變動,整個泉池的精準設計和水面“金、銀”線呼應的奇妙效果令人讚歎。俗語說有的人撞了南牆也不回頭,可是泉水撞了南牆回了頭,還擠出一條水線成了“名泉”,藉著太陽“金光閃閃靚”。泉池南側池壁的中間部位有明顯的向內(向北)凸起,應該是與水流衝擊南側池壁有關(有待於證明)。
泉池的出水口在泉池的西壁,水排到西南方向的小河道中,可以在河道中看到排水衝擊周圍泥土的情景(河道的河床高於金線泉的泉底)。老泉和新泉是“同供一渠”,排水流入河道中。水線的西端偏南面池壁,偏離原因與出水口流出的水流有關。
泉水公園中,有水流動的地方就能找到水線,比如大面積水面流向小的出水渠道,後面水流速度大於前面水流的速度……等等,等等,這些水線生成快,消失快,留不住,“藝術感弱”,能把水線圍在池中(只要地下水位足夠高),晝夜不停的變化著流暢的曲線,目前看到的也只有趵突泉公園內金線泉中的水線,“泉水不息,水線不沒,變化不止”,“線出線沒,我知泉知”(此處“我”指水線),這條水線“牽掛東西”,“遊移南北”,“動知高低”,“靜觀天地”,默默無聞,出沒無聲,既便有了光影,金色的靚麗還是留給了泉底,我們沒有看到水線的出現,卻見證了水線的消失,那種不捨,眷戀,遊離,象風箏收線,漂漂搖搖,漸收漸沒,“輕輕的來,輕輕的舞,輕輕的走”……,只留平靜的水面,那種戚美的畫面讓人難以忘記。(水線在水位高時還會出現)以現象為依據,實驗擇結論,有許多問題需要透過實地考察來驗證。
承波 王瑞
2021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