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園西北角的“小西天“景區北側,曾經屹立著一座北岸最高大的建築——“萬佛樓”。萬佛樓不僅體量宏偉壯麗,而且是宗教與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徵,在北海園林的整體設計規劃和營造中,與白塔遙遙相望,彰顯了皇家園林的意境,堪稱乾隆時期的經典建築作品之一。
萬佛樓景區曾長期封閉,近幾年經過騰退、修繕後才對遊客開放。但可惜的是主體建築萬佛樓早已不復存在,目前僅保留有普慶門、寶積樓、妙相亭、兩處石經幢以及水池、柱礎石等遺蹟。我們也只能從這些僅存的遺蹟中冥想昔日的盛景了!
萬佛樓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皇帝為慶賀其生母八旬壽辰,“建樓範佛,以紀慶典。內外王公、大臣亦有請鑄佛像為祝者,統以萬計,並奉樓中,因以萬佛名樓”。萬佛樓面闊7間,共3層,頂層為歇山調大脊,各層皆為黃琉璃瓦綠剪邊瓦頂,總高近30米。樓前月臺東邊立有幡杆,西立石幢。
據清宮檔案記載:樓內供奉金佛10299尊。殿內原供三世佛銅像三尊,並在琉璃磚壁上佈滿大小佛洞—萬個,內供金佛一萬尊,大者重588兩8錢,小者重58兩。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萬佛樓淪為日軍司令部,金佛被“日軍運回本國,無一餘者”。
萬佛樓景區全景模型(來自網路)
萬佛樓左右各有配樓一座,東側為“寶積樓”,西為“鬘輝樓”。
這些帶有石雕的方形基座就是當年兩座牌樓的夾杆石。後面的空地,就是當年萬佛樓的遺址。
萬佛樓瞻禮詩碑
萬佛樓石碑立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原位置在萬佛樓前右側,1987年公園將石碑遷到小西天景區南側。
石碑高7.47米,碑身為正方形,四面均寬1.51米,碑首為四龍銜方形寶頂,四面卷剎雕行龍。南、西、北、東四面碑額分別刻有漢、滿、蒙、藏文“御製”二字和乾隆御題詩。
須彌座周圍雕飾有獅子、麒麟、海牛、天馬、鳳鳥等動物形象,造型逼真
在古印度的佛教造像中,通常把承託須彌座的金剛力士雕塑成侏儒的形象,金剛力士像傳到中國後,就被俗稱為“負塔侏儒”,並用來承託塔下的須彌座。這些金剛力士像戴盔披甲,神態生動,雖然身材矮小,但四肢的比例卻很協調,彰顯出很強的生命力與力道。
細細觀察可以發現,在須彌座上雕刻的負塔侏儒都是赤裸著上身,而造型卻有兩種:一種是用背部用力承託須彌座,齜牙咧嘴;另一種在碑身轉角處,單手上託,牙關緊閉,好像在用盡全身力氣,承託著須彌座。
妙相亭
妙相亭為八角重簷攢尖頂,覆綠琉璃瓦,由48根圓柱支撐。亭內有石質佛塔一座,下為須彌座,八角形,座上為佛塔,高6.88米,平面為16面。
塔身上有塔簷,簷下雕有騰龍,簷角各雕一獅頭。塔簷頂上有一層須彌座,上面雕有雙龍戲珠和寶相花等圖案。
佛塔下枋雕有海水江崖,上枋雕有纏枝西番蓮,束腰中為二龍戲珠和雲紋圖案。
塔身摹刻著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名僧貫休所畫的“十六應真(即羅漢)像”和清乾隆御的"十六應真像贊",這16尊羅漢像石刻為石刻藝術中的珍品。
寶積樓
寶積樓為萬佛樓的東配樓,據同治、光緒年間內務府《陳設檔》記載:寶積樓與鬘(音蠻)輝樓共供奉佛像約16000尊。
幡杆夾杆石
主樓前東側的幡杆夾杆石是藏傳佛教寺院中的特色標誌。此夾杆石雖已破損,但仍能看出四面雕刻的精美圖案,二龍戲珠為典型的清乾隆時期風格。
海墁石雕刻以海水作底,四正面雕江崖,四角於漩渦中象徵性雕著魚、鱉、蝦、蟹,作出橫行、鳧水、弓腰、打挺兒之狀,象徵大海里的生物。
石經幢
兩座經幢均為乾隆三十五年立,總高9.2米,呈八角形。
寶頂下為三層密簷,密簷下為三層浮雕坐佛像,每層佛像之間以蓮花座相隔,佛像之下又是一層簷,簷下為幢身。
上層束腰雕刻燮紋,中層雕刻卷草紋,下層雕山石花草。
1900年之後,萬佛樓日漸殘破,直至1965年,這座昔日北海北岸的最高建築——萬佛樓被徹底拆除,月臺上的青石被用於天安門廣場修繕工程。
《萬佛樓落成瞻禮詩》
六旬慶誕沐慈恩,發帑範成兩足尊。
數計萬因資眾舉,層看三此建樓騫。
香花卜日瞻禮始,福德被民願力存。
設曰遐齡祈壽算,肫誠還以祝徽萓。
——萬佛樓成瞻禮得句,乾隆庚寅孟秋月下浣御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