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周弋博】
北京時間12月7日晚23時,拜登將與普京舉行影片會談,俄烏局勢是這次會談的重要議題。近日,俄烏兩國增兵邊境,互相指責。美國持續炒作“俄軍攻烏”,試圖“聯歐抗俄”。多家媒體表示,這是2014年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事件以來,俄羅斯和烏克蘭以及西方最激烈的一次對抗。
據英國《衛報》訊息,12月6日,美國總統拜登同歐洲領導人在烏克蘭問題上形成“統一戰線”。若俄羅斯發動進攻,美國將向北約東翼派遣增援部隊,同時將聯合西方盟友對俄採取嚴厲的經濟制裁。
同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聲稱,烏軍有能力擊退俄羅斯的任何進攻,還連夜飛往烏俄邊境附近城市大肆宣傳烏軍在北約幫助下獲取的武器裝備。此前,烏防長列茲尼科夫宣稱,有超過9.4萬名俄軍正集結在烏克蘭邊境附近,莫斯科可能正計劃在明年1月底對烏克蘭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美方也有官員作出了結果相同的預測。
12月6日,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再度駁斥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說法,並稱這是西方國家的“攻擊性和敵意言論”。他表示,普京總統尋求俄羅斯在東歐地區的“長期安全保障”,例如取消西方與烏克蘭軍事合作的承諾。
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萬青松向觀察者網表示,本次會談之後不排除俄烏局勢更加複雜化的可能性,維持烏克蘭的緊張局勢對美國而言有多重意義,其中包括透過打“俄羅斯牌”來“復活”美國領導的“西方”,從而應對來自中國的地緣政治“挑戰”。
萬青松指出,對中國而言,拜登政府目前採取的對俄措施顯然與美國政策界開出的“聯俄製華”或“離間”中俄的藥方背道而馳,最終只會促使中俄強化在周邊安全上的戰略協作。
當地時間6月16日,瑞士日內瓦,美總統拜登(做)與俄總統普京會晤 圖源:視覺中國
會談前夕,劍拔弩張的烏克蘭局勢
12月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美國總統拜登定於7日舉行影片會談。這是兩國元首繼今年6月瑞士日內瓦會面後的第二次面對面會談(視訊通話),而雙方上一次通電話則是在7月9日。
不過,這場時隔近半年的“普拜會”的主要議題並沒有那麼輕鬆。
據路透社訊息,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透露,這場會談開始和持續的時間“將由兩位總統自行決定”,會談的主要議題包括雙邊關係和烏克蘭局勢。
前段時間,美國和俄羅斯互指對方在敏感地區增加軍事部署。美國和烏克蘭政府稱,俄方在與烏克蘭交界地區集結大量部隊,有進犯烏克蘭之勢。俄羅斯政府則表示,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正進一步威脅俄西部邊境安全,在緊靠俄邊境的地區部署武器系統,俄方有權在境內調動部隊以保衛領土安全,無意與他國發生衝突。
12月3日,烏克蘭國防部長阿列克謝·列茲尼科夫向烏克蘭議會宣稱,有超過9.4萬名俄軍正集結在烏克蘭邊境附近,莫斯科可能正計劃在明年1月底對烏克蘭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與此同時,也有美國官員對俄羅斯軍隊人數和可能對烏髮動襲擊的時間做出了類似的估計。
同日,拜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很長時間以來都在注意俄方行動,我期待與普京進行長談。我不會接受任何人設下的‘紅線’。”
此前,普京在“俄羅斯在召喚”論壇上表示,對俄羅斯來說,在烏克蘭境內部署武器和對俄安全的其他威脅,是不可逾越的“紅線”。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曾表示,烏克蘭加入北約也是“紅線”。
烏克蘭是前蘇聯加盟國之一,1991年8月宣佈脫離蘇聯獨立,同年12月蘇聯解體。過去幾年裡,烏克蘭頻頻向北約和歐盟示好,加快了向西方靠攏的腳步。2019年2月,烏克蘭議會透過憲法修正案,確定了烏克蘭尋求加入北約和歐盟的方針。
但北約和歐盟始終態度“曖昧”,時常抬出烏克蘭說事炒作反俄議題,談及烏克蘭加入時則百般搪塞。
今年11月15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接受美媒採訪時稱,北約國家依然沒有就烏克蘭能否加入北約達成共識。他強調,北約加強了與烏克蘭的關係,但烏克蘭不適用北約的集體防禦條款。
美國會前對俄施壓,烏總統趁機“放狠話"
據英國《衛報》訊息,12月6日,拜登就即將舉行的第二次“普拜會”同歐洲領導人進行了會談。會後,英國首相約翰遜表示,歐洲已經同意在烏克蘭問題上形成“統一戰線”,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問題上,英國隨時準備使用一切外交和經濟手段。
美國國務院則表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已於6日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進行通話,並重申美國將在烏克蘭“面臨俄羅斯進攻”時提供“堅定不移”的支援。
白宮同日公佈的一份當天的電話會議記錄顯示,一位匿名白宮高階官員透露,俄羅斯對烏克蘭在2014年的首次軍事幹預導致美國在東歐部署了更多的軍隊和裝備,這一次也會有類似的反應。
“如果普京(命令軍隊)進入(烏克蘭),(北約)東翼盟友的要求肯定會越來越多,美國也會積極響應,我們需要在那裡部署更多的部隊並進行演習,以保障東翼盟友在烏克蘭遭受進攻時的安全。”
該官員同時指出,拜登政府目前並不打算將“直接使用美國軍事力量”作為對俄反制措施,而是傾向於“支援烏克蘭軍隊”“強有力的經濟制裁”和“加強對北約盟國的支援”。
據《紐約時報》訊息,有美國官員透露,若俄羅斯進攻烏克蘭,美國將與西方盟友採取行動以切斷俄羅斯與國際金融體系的聯絡。
報道分析稱,相關行動包括切斷俄羅斯與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支付系統的聯絡,以及對俄羅斯銀行進行一系列限制——就像在制裁伊朗時所採取的措施一樣。
在美國的支援下,烏克蘭也開始對俄“放狠話”。
據路透社訊息,12月6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一份宣告中表示,烏克蘭武裝部隊有能力擊退俄羅斯的任何進攻,烏軍士兵將“繼續履行他們最重要的使命——捍衛國家的自由和主權,不受俄羅斯侵略者的侵犯”。
同樣是在這天,澤連斯基飛往烏克蘭東部,與烏俄對峙前線的頓涅茨克地區政府軍士兵握手。隨後,他又飛往烏克蘭東北部與俄羅斯的邊境附近的哈爾科夫市,參加該市工廠生產的坦克、裝甲個人運輸車和裝甲車的交付儀式。
當天晚上,澤倫斯基站在哈爾科夫主要廣場上一排排士兵、坦克和飛機前發表講話,大肆宣傳烏克蘭軍隊在北約幫助下獲取的武器裝備。
“今天,我和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一起來到哈爾科夫的自由廣場。”澤倫斯基在講話中說道,“這很重要,因為對我們來說自由有著最大的價值。”
同日,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再度駁斥了“俄羅斯可能入侵烏克蘭”的說法,並稱這是西方國家的“攻擊性和敵意言論”。
當地時間12月6日,烏克蘭軍人在基輔參加向烏武裝部隊移交軍用車輛的官方儀式彩排 圖源:路透社
持續炒作“俄軍攻烏”,美國到底圖什麼?
除了拜登政府,多家美媒也在炒作“俄軍攻烏”,《紐約時報》12月6日的一篇文章,甚至從俄羅斯的大國心理和蘇聯解體帶來的“心理創傷”等角度,認為俄羅斯發出戰爭威脅是真實的,是透過冷靜的算計,從大國地位和建立勢力範圍等方面考慮而制定的策略。
然而,更多的分析認為,俄羅斯並不想發動戰爭,向俄烏邊境增兵有其不得已的因素。
《莫斯科時報》12月3日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過去30年來,俄羅斯最擔心的情況就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加入北約,西方在這兩個國家、也就是俄羅斯的家門口部署戰略武器,這和美國擔心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是一個道理。
不過,哪怕烏克蘭還未加入北約,但北約在過去幾年內已經把觸角伸到俄羅斯邊境了。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的網站11月15日的一篇文章也說,美國和北約過去幾年對烏克蘭進行軍事培訓、提供對俄羅斯有威脅的武器裝備、提供軍事建議,而且北約還在東歐其他國家加強軍事力量部署,對俄羅斯形成威脅。
《莫斯科時報》分析稱,俄羅斯目前最想得到的是西方對俄羅斯的安全保證,就是希望西方能明確承諾,不干涉俄羅斯的內政,不挑戰普京在俄羅斯的執政,而不是想對西方進行挑戰。
事實上,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也曾明確表示,俄方希望在“普拜會”上聽到拜登就烏克蘭問題提出的“具體建議”,普京總統尋求俄羅斯在東歐地區的“長期安全保障”,例如取消西方與烏克蘭軍事合作的承諾。
當地時間2021年11月1日,俄羅斯斯摩稜斯克州葉爾尼亞鎮,俄烏邊境地帶的衛星照片 圖源:視覺中國
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周邊中心科研主管萬青松向觀察者網表示,拜登政府炒作“俄軍攻烏”並試圖對俄施壓的行動對俄美關係本身並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
“雙方非常清楚圍繞烏克蘭問題的‘紅線’何在,一旦觸碰會導致直接的衝突或戰爭,這是今年6月第一次‘拜普會’達成的共識,相信拜登作為經歷美蘇冷戰的資深政治家對此非常清楚。”萬青松表示,“另一方面,雙方在‘紅線’周邊相互試探的同時,也非常清楚烏克蘭問題不僅僅是俄美雙方之間的問題,更是一個系統性的地緣政治衝突的‘癥結’。”
對於即將舉行的第二次“普拜會”,萬青松認為,俄美關係很大可能還會繼續處於既定的“有限遏制+有限合作”的“雙軌”軌道,因為雙方的主要訴求依然是致力於減少無必要的衝突風險和探尋面向未來的新型穩定關係,這也符合美方要與俄構建穩定、可預測雙邊關係的定位。
至於俄烏局勢的走向,萬青松表示,不排除局勢會更加複雜化的可能性——不僅烏克蘭國內各種勢力暗流湧動,瞄準未來的議會與總統選舉積極打“俄羅斯牌”,俄羅斯也會採取更多鞏固周邊安全的舉措,包括從烏克蘭政治投機分子中“奪牌”,這些都會影響到兩國關係的後續發展。
萬青松指出,對美國而言,維持烏克蘭的緊張局勢有四個層面的意義:首先是有助於美國維持對俄羅斯的遏制;其次是有利於北約繼續存活以更好地扮演聯合遏制俄羅斯的角色;再次是有助於牽制歐盟使得歐盟不“脫離”美國完全獨立自主;最後則是服務於美國的全球霸權,透過打“俄羅斯牌”來“復活”美國領導的“西方”,進而應對最大的地緣政治“挑戰”——中國。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任何地區的局勢變化都會影響到中國的海外利益,美俄關係、俄烏局勢的發展也不例外,更何況俄羅斯是中國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國。”
萬青松表示,如今拜登政府的這番做法,顯然與美國政策界開出的“聯俄製華”或“離間”中俄的藥方背道而馳,不僅將會促使中俄強化在周邊安全上的戰略協作,還會更加緊密地聯合應對美國的“雙遏制”,維護兩國賴以生存的戰略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