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戰役開始前,林總是準備攻打長春的,所以此時東野的主力部隊是離長春比較近的,後來西柏坡強烈要求攻打錦州,林總這才下命令把部隊調往遼西,那麼這麼大的軍事調動,是怎麼運輸才沒被美蔣察覺的呢?
野司的動員
在接到西柏坡關於必須攻打錦州的命令後,林總開始了進攻前的籌備工作。
打錦州不是個小事,幾十萬軍隊一擁而上,首先得保證人員能及時到位,然後還要保證補給能跟得上,也就是不能讓戰士餓著肚子打仗,這些就涉及到了運輸的問題。
由於當時東北的軍事形勢比較複雜,主要城市被蔣軍佔領,東北野戰軍的部隊又分散在這些主要城市的周邊地區,所以攻打錦州擺在林總面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怎樣悄無聲息的把部隊向錦州集結。
經過東野嚴密的部署,分佈在長春與錦州之間的各部野戰軍部隊開始籌措糧食和搶修道路,而此時東野也完成了整改工作,軍區和野戰軍分開,陳雲高崗負責軍區工作,林劉羅則負責作戰指揮。
到了1948年8月29日,各地野戰部隊的準備工作基本就緒,林總隨即向各個縱隊下達了戰鬥動員令,命令各縱隊加緊戰術的訓練與新老士兵的磨合,特別是對於解放戰士的待遇,一定要一視同仁,萬萬不可因為其在舊軍隊犯過的錯誤而對其歧視,這些觀念一定要貫徹到每一名戰士,以其能在戰鬥中發揮應有的功效,一舉拿下錦州。
257號電臺的功勞
經過一個多月的戰前動員,1948年9月10日起,東北野戰軍各參戰部隊從其駐地所在的火車站秘密登車,開始向錦州集結。
要說東野林劉羅的指揮確實是技高一籌,雖然此時東北除長春、四平、吉林、瀋陽、錦州、營口之外的其他大部分地區已經被我東北野戰軍佔領,可是對於攻打錦州這樣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東野司令部還是力求做到萬無一失,秘密登車就是為了不被美蔣的特務組織發現。
要知道美蔣當時雖然已經在東北喪失了大片的土地,可是其情報機關在東北依然非常的活躍,可是說美蔣密探中統軍統的特務也是依然活躍在東北廣袤的土地上,稍微不小心,行動計劃就有可能被美蔣特務察覺,那將給攻錦計劃帶來極大的阻礙。
當時東野的司令部在哈爾濱,在面對這一問題時劉亞樓提出可以採取給敵人發假情報來迷惑敵人,巧的是此時剛好有一部美蔣的電臺在哈爾濱被我軍查獲了,編號是257,而敵人情報部門還未察覺,於是東野決定就用這部電臺來迷惑敵人。
經過多方彙總,東野司令部最終給出的方案是,明著以4個師的兵力向南開進,佯攻瀋陽,暗中則將進攻錦州大軍沿四平、鄭家屯、阜新西線南下,迅速向錦州集結,佯動過程可利用繳獲的257號電臺向敵人傳送假訊息迷惑敵人,這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佯攻部隊一定要大張旗鼓,而攻擊錦州的部隊一定要悄無聲息。
為了能讓敵人不產生懷疑,野戰司令部還專門為257號電臺編造了一個假情報發給了東北剿總,說野戰司令部內部有一名作戰參謀,離心傾向很大,可否為我所用?當時敵人情報部門正愁沒有情報來源呢,接到257號電臺的這份情報後,馬上就同意了,並要求257號電臺把這個人的姓名、年齡、官職等詳細地報上來,於是野司就編出了東野司令部作戰參謀王展玉這麼個人,並說王展玉手上有重要情報,一接到此訊息敵人果然中計,立即回覆257號電臺,可以吸納王展玉為特派諜報員。
等我軍佯攻行動開始後,257號電臺也迅速向敵人傳送情報,稱已發現共軍有4個師正在向瀋陽方面運動,恐有攻打瀋陽之意,同時還發送了這些部隊的出發時間、行動路線、宿營地點等資訊。
瀋陽的敵人接到情報後馬上派出飛機進行偵查,同時還密令地面特務進行核實,果然證實確有大批共軍向瀋陽進發,並且隨行的還有大量的民工隊伍,與257號電臺提供的情報完全相同。由此駐守在瀋陽的東北剿總認為257號電臺非常有能力,遂晉升257號電臺臺長為上校,王展玉為少校諜報員。
然而敵人也不全是庸才,東北剿總的司令衛立煌就對這事很懷疑,畢竟衛立煌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他怎麼也想不明白共軍放著眼皮子底下的長春不打,反倒捨近求遠的攻打瀋陽,這明顯違背軍事常識,難道共軍的真正目標是錦州?於是命令空軍反覆偵查西線共軍的動向,可是美蔣的偵察機卻沒有偵察到西線任何軍事動向,這才迫使敵人相信東野這是確實要攻打瀋陽。
那麼東野在西線的軍事行動是怎樣做到不被敵人發現的呢?
隱秘的西線
在佯攻瀋陽的部隊出發的同時,東野的西進兵團也利用已經被我軍控制的鄭家屯、四平、阜新等鐵路幹線,悄悄的把部隊運送到了錦州外圍。
在運送部隊過程中,野司要求部隊必須要秘密登車,所有列車必須用悶罐車,車門加鎖貼上封條,所有列車不許見到部隊人影,更不許聽見說話聲,就連鐵路工人都不知道這些火車裡裝的是什麼。
可是畢竟這是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西線鐵路的運力增加還是讓敵人有所察覺,於是東北剿總就命令257號電臺迅速查明此事,過了一段時間,257號電臺回覆,說這是東野再向承德、赤峰等地作戰的華北野戰軍運送戰略物資,可是敵人沒想到的是,就在這一來一回的電波周旋中,東北野戰軍完成了向錦州輸送兵力的計劃。等到錦州開打時,鎮守錦州的範漢傑怎麼都想不通到底哪來的這麼多共軍攻打錦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