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一天,幾位解放軍首長因為工作原因路過了遼寧省東溝縣,當地縣領導知道此事後,便熱情接待了這幾位解放軍首長並請他們吃飯。席間,幾位解放軍領導回憶起當年抗美援朝戰爭,這時縣領導不經意間說了一句“說起抗美援朝,我們縣裡也有位抗美援朝的退伍老兵,現在在縣糧庫當警衛員”。
這引起了幾位解放軍領導的極大興趣,畢竟,都是一起打過美國鬼子的戰友,戰友情深,當然要見見,於是便請求縣領導帶他們見一見這個糧庫警衛員。於是乎在縣領導的帶領下,一行人來到了縣裡的糧庫,但是當時並未見到這名警衛員,解放軍的首長們在視察了人民糧倉的儲備工作後,準備離去,剛到院子裡,就和這名糧庫的警衛員迎面碰上了。一時間,無論是這名糧庫警衛員,還是這幾名解放軍首長,都愣住了。
幾名解放軍領導眼圈紅紅的,含著熱淚,有一位解放軍領導徑直走上前,雙手握住這名糧庫警衛員的手,聲音哽咽地說:“老戰友,你竟然還活著,我們都以為,你早已經犧牲在朝鮮戰場上了”。縣領導也呆住了。那麼這名糧庫警衛員,究竟是何許人也?又怎麼會和這些解放軍領導相識?又怎麼會在一個縣裡的糧庫當一名警衛員呢?這一切還得從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說起。
幼年回憶
這名糧庫的警衛員名叫許長友,出生於1923年。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北洋軍閥混戰時期,直系、皖系、奉系軍閥爭奪執政權力。當時的許長友的家鄉東北屬於北洋軍閥奉系都地盤,常年的軍閥混戰和黑暗的統治,使得當時的百姓水深火熱,民不聊生。
1931年,日本關東軍制造柳條湖事件進攻東北軍北大營,侵佔瀋陽。許長友的老家,遼寧省東溝縣也被日軍侵佔,當時的許長友年僅九歲。看到了日寇在中國大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同胞被屠戮,家園被侵佔,這些在幼小的許長友心裡留下來很深的印記,於是他立志要參軍報國,為人民打天下,可惜一直未能如願,直到1947年,機會來了。
投身軍旅
1947年,東北民主民主聯軍挺近遼寧省東溝縣,東北民主聯軍也就是我們後來俗稱的四大野戰軍之一的東北野戰軍的前身。許長友發現,這支部隊和之前搶糧食、抓壯丁的國民黨中央軍不同,東北民主聯軍作風優良,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打擊地主老財,進行土改,分給農民土地。甚至還主動幫老百姓蓋房子、耕地。
許長友覺得,這支部隊就是他夢寐以求可以為老百姓打天下的隊伍,所以在這支部隊安頓好準備擴充兵力時,許長友第一個去徵兵處報了名。24歲的他成為了一名光榮的東北民主聯軍戰士。
時間一晃來到了1948年,許長友也成為了一名懂紀律,能征善戰的老兵了。這年元旦,東北民主聯軍正式改名為東北人民野戰軍。由北滿向南滿的重要城市挺近,大有解放東北之勢。將國民黨軍主力圍困在了瀋陽、長春、錦州、葫蘆島這幾個重要的戰略城市,遼瀋戰役一觸即發。這場戰役對於剛入伍不到一年的許長友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
初戰奮勇殺敵
遼瀋戰役第一階段是攻克錦州,切斷關外國民黨軍與關內國民黨晉綏軍傅作義部的聯絡。此次戰役,許長友的部隊也加入了戰鬥,在這場戰鬥中,許長友表現的英勇頑強,完全不像是一名剛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戰友也在他的帶動下士氣高昂,打的國民黨軍連連敗退。在最後的攻城任務中,許長友奮勇向前,左腿不幸被子彈集中,許長友左腿一彎,跪在地上,隨後繼續端起槍來堅持戰鬥。
戰友們不斷勸他隱蔽起來等待軍醫來給他包紮傷口,但他此時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這點傷就下戰場,還當什麼解放軍”。秉持著輕傷不下火線的原則,許長友堅持奮戰,一瘸一拐地拿起槍戰鬥到了最後。最後因為失血過多倒在了人堆裡暈了過去。被路過的戰友發現,經過及時的搶救,許長友並無大礙 康復出院後繼續跟隨這東北野戰軍入關,解放全中國,先後參加了平津戰役、渡江戰役以及後來的解放海南島戰役,立下赫赫戰功。
解放戰爭結束後,許長友因為卓越的戰功被任命為第四十軍一一九師三五七團一連副班長,所在部隊進行休整。本以為,全國基本解放了,仗也打完了,可以安心休整一段時間了,好日子就要來了,可是僅僅過了一年,這樣的和平就被打碎了。
投身朝鮮戰場
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不顧朝鮮主權把北緯38度作為分界線,將朝鮮一分為二,分為朝鮮和韓國,但是朝鮮希望國家統一,朝鮮領袖金日成整頓軍隊,進攻韓國。李承晚的韓軍一觸即潰,向自己的美國求救。
美國陸續組織了16個國家的所謂“聯合國軍”,由麥克阿瑟帶領在仁川登陸,迅速擊潰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並一路北上,威脅我國東北。為保衛新成立的祖國,毛澤東主席應朝鮮領袖金日成的邀請,派出志願軍進入朝鮮抗擊美軍。許長友所在的部隊第四十軍,就是志願軍眾多部隊當中的一支。
許長友所在的部隊士氣高昂,唱著軍歌開過了中朝邊境,在這裡他見識到了不一樣的戰爭。美軍和日寇以及蔣匪軍不同,他們有著精良的武器裝備、整建制的海陸空三軍、絕對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強大的後勤保障以及那些歷經過二戰作戰經驗豐富的美軍士兵。而解放軍,缺槍少彈,糧食也只味道單一的有炒麵,就這還要計劃著吃,朝鮮當時的氣溫已經低至零度以下,而有的志願軍部隊甚至因為軍情緊急,連棉衣都沒來得及換,就匆匆奔赴朝鮮戰場。
志願軍在冰天雪地裡吃炒麵
許長友的部隊剛來到朝鮮沒多久就加入了雲山戰役,在這次戰役裡,許長友仍舊是發揚了國內解放戰爭時期的不畏犧牲,猛打猛衝,的優良作風,打的李承晚的南韓軍和美軍節節敗退,但是在追擊殘敵的過程中,許長友不幸被炸彈炸傷,差點就得了腦震盪,但是仍然堅守在第一線,堅持戰鬥。雲山一戰,是志願軍第一次接觸美軍,美軍先進的武器給志願軍造成了很大的傷亡。許長友在戰後看著昔日和自己談笑風生的戰友,如今都變成了一具具屍體,內心異常悲憤,此後,他化悲憤為力量,在朝鮮戰場上奮勇殺敵,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褒獎。
血戰上甘嶺
一晃時間來到了兩年多以後,志願軍已經逐步掌握了朝鮮戰場的主動權。為了挽救這一劣勢,美軍調集強大的軍事力量向我志願軍進攻,志願軍在各條戰線上英勇抗擊美軍,雖然傷亡巨大,但是卻沒讓美軍越陣地一步。這邊打得熱火朝天,許長友此時當然也沒閒著,他的部隊正在開向一個令無數中國人熟知的地方—上甘嶺。
眾所周知,上甘嶺的慘烈程度超乎想象。素有朝鮮絞肉機、東方凡爾登之說。上甘嶺戰役於1952年10月14日正式打響。戰役打響後,許長友所在的連隊奉命強攻上甘嶺南部161高地,許長友被安排去炸地堡,但是炸地堡談何容易,首先地堡的火力兇猛不用多說,地堡前往往有鐵絲網,並且地堡很隱蔽,子彈也穿不透這些地堡,所以想炸掉它絕非易事。只能讓戰士們拿著炸藥包往上衝,但是炸藥包爆炸的瞬間,戰士們也會受到波及,輕則被炸傷燒傷,重則會被炸死。幾乎可以說是自殺式的進攻。
但是這種事情,總要有人去做,為了讓大部隊反攻時減輕傷亡,許長友和他所在的那個班接下了這個任務。他在班裡選出幾名戰士作為爆破手,提前潛入161高地,經過偵查很快發現了一個地堡,許長友帶頭衝鋒,將爆破筒塞入敵人地堡內,因為和解放軍交過手,這種炸地堡的方式敵人也有應對之策,很快把爆破筒塞了出來。
許長友見狀,轉身又撿起爆破筒塞入地堡內,並且用身子擋住,敵人見狀慌了,趕忙逃出地堡,在爆炸的前一瞬間,許長友向旁邊撲去,地堡被炸了。 地堡裡逃出來的敵人也都被許長友和他的戰友用衝鋒槍擊斃。
許長友艱難地爬起身子,但是他忽然注意到有一處有亮光,他手持衝鋒槍來到亮光處大喊:繳槍不殺!一會兒,幾名敵人舉著手從地堡裡出來。此次行動,許長友這個班炸燬敵人地堡,擊斃和俘虜了一共十幾名敵人。此時大部隊也已經趕來。正當所有人鬆了一口氣準備轉身離去時,許長友一個踉蹌摔倒在地,原來剛剛的爆炸已經使許長友受傷,現在都他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不顧戰友的勸阻,仍舊之一匍匐前進參加戰鬥。
許長友用盡全身力氣,爬到了最後一個地堡,趁著敵人不注意,將兩枚手雷陸續扔入敵人的地堡,隨著爆炸聲的響起,敵人最後一個地堡也土崩瓦解。我軍發起最後的總衝鋒,敵人沒了地堡的火力支援很快四散而逃。戰鬥結束後,全連120餘人,僅僅只剩下了包括許長友在內的十幾人。
衛生員見許長友渾身是血,意識模糊,跑到許長友身邊為他包紮,並且要求他撤下陣地去後方休養。許長友推開了衛生員,堅決不願意下火線。許長友說:“現在是戰役的關鍵時期,我們不能臨陣退縮,否則會給後面的大部隊造成更大的損失”許長友艱難起身,帶領著全班僅剩下的兩名戰友,開始對美軍的指揮地堡前進。而在此之前,已經有其他志願軍戰士對這個地堡進行了連續的爆破,但是始終沒有成功,進展緩慢。
“這是美軍的指揮部所在,所以這個地堡都是鋼筋水泥建造的,我們的機槍和炸藥根本就穿不透!”聽完戰友的講述,許長友轉身對旁邊的戰友說“給我兩包炸藥,我炸飛這個幫美國鬼子”說完剛要起身,卻因為受傷加上體力不支摔倒在地。
許長友艱難起身,把兩包炸藥加在胳膊下,趁敵人不注意來到地堡附近,他仔細觀察了地堡,發現敵人地堡上方較為薄弱,於是許長友趁著敵人和志願軍交戰無暇他顧的時候,爬山地堡,安好炸藥,點燃導火索,自己迅速跳到一個交通溝裡,“轟”的一聲,敵人的地堡沒了,但是爆炸重大的氣浪把許長友震暈了過去。趁著敵人地堡盡毀,志願軍順勢發起衝鋒,敵人落荒而逃,志願軍迅速搶佔161高地,全殲守敵。
戰鬥負傷,回國休養
當許長友再次驚醒時,卻發現自己已經在國內的醫院裡了。原來是戰友們在戰後打掃戰場時發現了被土埋在交通溝裡奄奄一息的許長友,戰士們把他挖了出來並隨即把他送到戰地醫院裡救治。但是因為戰時醫院條件有限,許長友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傷情還沒有好轉,加之敵人飛機經常騷擾,於是許長友被轉回國內治療。
不圖名利,隱姓埋名
因為許長友在上甘嶺戰役中的優秀表現,他被志願軍授予一等功臣,二等爆破英雄,就連朝鮮領導人金日成都對其在上甘嶺的表現肅然起敬,授予他三級國旗勳章。而此時許長友甦醒後,許長友還想著能重返戰場,但是因為他在昏迷期間失去了與部隊的聯絡,所以部隊的戰友都認為他已經犧牲,等他痊癒後,抗美援朝戰役已經進入尾聲,於是許長友回到了老家,他並沒有向當地政府亮明身份,而是在當地當上了縣糧庫的警衛員,工作勤奮,兢兢業業。一直到1958年偶然間被幾位首長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