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作為航天領域重要專案之一,高分衛星已經走進越來越多人的視野。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童旭東、南京資訊工程大學遙感與測繪學科領軍型人才童旭東正是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簡稱高分專項)工程總設計師,在童旭東看來,高分衛星,作為太空中的“天眼”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
自從今年上半年加入南京資訊工程大學以後,童旭東正馬不停蹄地帶領團隊積極爭取相關領域的國家專案,加速遙感產業化程序,“目前正在實施關於區域精細化氣象遙感服務的專案,已經洽談好兩個關於大氣校正和地物真實性檢驗的專案。透過專案的論證、立項和實施,先把團隊建設搞起來。”
在航天領域,說到童旭東很多人都非常熟悉。這不僅僅在於他“高分家族”大家長的身份,還在於他在航天領域的長期積累。他在前人工作基礎上,主持完成了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回收著陸系統研製,還組織了航天科技集團載人航天工程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交會對接研製任務。
童旭東說,小時候他,並沒有明確的航天夢,直到高考填報志願時被毛主席題詞“建立一支強大的人民空軍,保衛祖國,準備戰勝侵略者”所激勵,才一下子就確定了人生方向。“當時真的是熱血沸騰,毫不猶豫報名赴南京航空學院(現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機系學習。”
“畢業後,留在航空航天部五院508所工作也是機緣巧合。”童旭東笑著說,報考該院研究生時,因為本科期間主修過一節降落傘課程,讓508所對他丟擲橄欖枝,自此開啟了他的航天研究。畢業後留所工作期間,童旭東參與了多項國家重要航天專案的研製工作,這其中,特別是帶領型號研製隊伍完成了載人飛船回收著陸系統研製,該成果後來成功應用於中國首次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的飛行任務。
童旭東介紹,在他從事的回收著陸系統,有兩個最重要的基本任務,一是在正常返回的情況下將返回艙完整收回,二是確保返回艙安全地到達地面。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時,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託舉著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拔地而起、直衝雲霄,正當所有人都歡呼雀躍時,童旭東卻絲毫不敢放鬆。作為飛船返回系統的負責人,童旭東最關注的是載人飛船能否安全返回。在漫長又煎熬的21小時的等待之後,捷報最後終於傳來:16日6時23分,內蒙古中部草原地區,“神五”飛船成功著陸,航天英雄楊利偉安全返回。
“當年能有這麼順利返回,背後並沒有那麼容易。”童旭東說,據他回憶,降落傘帶返回艙降落時,工作人員“最長追著跑了24公里”。當時在研製過程中,還曾經遭遇了一次重大技術故障,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好,會直接關係到航天員的安全。在載人航天飛行計劃日期臨近和在近乎苛刻的行業質量要求下,整個團隊所承受的壓力超乎常人想象。“怎麼處理?只能一點點的進行故障分析和不斷的試驗驗證,最後用了整整8個月時間,在各方面的配合下終於完成了故障處理。”童旭東說,8個月裡,他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無數的挫折,有的時候感覺真的走投無路了。但是大家仍然堅持尋找解決辦法,也正是這次定型的回收著陸系統,才助力了神舟五號和後續歷次載人飛行任務的出色表現。
如今,在寧夏,農民可以快速提取枸杞、紅棗等農作物資訊,掌握種植情況;在江西,管理者足不出戶就可以實現鄱陽湖水資源管理、旅遊資源開發;在西藏,工作人員也不必在惡劣環境下翻山越嶺去進行生態保護、資源勘探……這一切既得益於高分專項工程的實施,也有童旭東和整個工程全線的辛勞與汗水。
高分專項工程,是中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自2010年批准實施以來,中國已經陸續發射了一系列衛星,在浩瀚天際組建了中國的“高分家族”,被稱為“天眼工程”。
“2000年,我擔任508所所長之後,主要精力轉向航天遙感領域。”童旭東說,那個年代中國的航天遙感技術還處於較低的水平。比如,低軌衛星的解析度僅有2.1米,壽命僅有3年,高軌衛星的解析度在公里級;尚沒有形成完整的遙感衛星資料體系;在衛星應用方面,僅有少數幾個行業開展了衛星遙感應用,對經濟發展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也正是為了解決這些軟肋,國家批准實施高分專項。
童旭東作為專項的工程總設計師,帶領協調各方力量經過多年努力,高分專項取得了重要進展。首先是天基系統建設全面完成,我國對地觀測水平得到極大提高,遙感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其次,形成了國家自主的資料來源體系,國產遙感資料的使用達到90%以上。
“每一分成績都凝聚著奮鬥的汗滴。”童旭東說,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高分三號衛星因為一個研製單位的研製進度遇到嚴重困難,要延期發射。當年臘月28日,他還帶隊趕到現場最佳化方案、調整工作內容、確定新工作計劃。“那時我就感覺自己就像《白毛女》中的黃世仁一樣,大年三十來‘逼債’,進度擺在那裡,年初三大家就加班搶時間了……經過各單位的努力,‘高三’衛星如期發射。”
2019年11月3日,高分七號衛星駕乘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開啟了我國高精度測繪衛星的“星光大道”。作為“高分家族”中解析度最高的測繪衛星,高分七號被戲稱“3D攝影師”,主要用於繪製1∶1萬比例尺的立體地圖,“地面上的一隻羊,它都可以觀測到”。其他兄弟也各具絕技,是“穿雲透霧的雷達星”“汙染偵察兵”“農作物專家”……高分專項工程天基系統有力支撐了國土資源調查、海域監察、農作物估產、環境治理等各領域需要。
工作之餘,童旭東和團隊成員經常能透過“高分家族”,欣賞到地球各個角落的美麗風景,一飽“會當凌絕頂”的獨特感受。童旭東表示,過去,在高解析度遙感衛星資料方面主要從國外購買,而且資料還不自主、不可控。“現在,我們完成了相關的資料政策制定和研究攻關,再透過在GEO全球大會上釋出的資料共享平臺將中國高分一號和六號的16米資料實現了全球共享。以前是用別人的資料,現在我們給別人提供資料。”童旭東笑著說。
培育航天后備力量,無限精彩在未來
“來到南京加盟南信大,這是一個新的開始,也是我職業生涯的一個重要選擇。”童旭東談起加盟南信大的緣由,感嘆又是一次偶然的緣分,他了解到南信大院系、學科設定與他熟悉的遙感領域非常相近,“與學校交流後,更加深了自己的判斷,這是一個非常適宜的工作平臺。”
回想起之前在母校南航求學的經歷,童旭東說,他感觸最深的是老師的敬業精神,“南航教師非常認真,不但善學,而且善教,要求特別嚴格”。“我們當年學了兩年基礎課後,才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感興趣的專業進行深入學習,這種方式不是被動的學習,而是主動的學習,有利於培養知識面寬的專業人才。”本科階段的學習,也為他由航空轉向航天領域奠定了基礎。
目前,航天科技領域已成為不少國家為增強創新能力與學科交叉而開展的研究領域,如何增強後備力量,也成為童旭東關注的問題。“我非常希望青年人能夠不斷地積極參與,壯大我們航天科技事業的發展。”童旭東說。
“今後,我會把教書育人作為首要責任,為學生們找到更多人生的可能,希望學生們能感受到科研的快樂,科學會為一個人帶來美好的人生。” 童旭東表示,與此同時,他自己也會繼續享受科研求索的過程,幫助學校科學謀劃學科專業發展,“特別是科研工作方面,將根據自己的專業和工作經歷,在航天工程及遙感衛星總體技術,通訊導航遙感一體化的衛星應用及相關資訊平臺建設,遙感載荷關鍵器件研究,遙感應用產業化發展等方面開展相關工作。”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通訊員 嚴常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