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並非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錯誤判斷”。
——馬克吐溫
這是電影《大空頭》開篇出現的臺詞。影片上映於2015年,改編自美國財經作家邁克爾·劉易斯的同名小說。故事以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為背景,講述了幾位性格迥異的金融從業人員發現了美國房貸市場和次貸證券的泡沫假象。透過做空次貸、操縱CDS(信用違約互換)市場,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危機中大量獲利的投資人。
電影主人公主要圍繞四組人員展開,分別是:
第一組:馬克·鮑姆,一名憤青的基金經理。和他的三名同事:文森特.丹尼爾、丹尼爾.摩西、波特.柯林斯。
第二組:邁克爾·布瑞,性格古怪的獨眼基金經理,他看出了美國房地產市場極不穩定,建立在高風險並且回報越來越少的次級房貸的基礎之上。
第三組:本·李克特,已經退休的一位銀行家,他是在金融業中眼光精準老練的投資人。
第四組:賈瑞德·韋內特是一位投資人,聰明絕頂,在瞭解到布瑞的所作所為,並且意識到布瑞的預測將會成為現實,於是他決定自己也要從中獲利。
在整個電影中,邁克爾·布瑞是最早透過研究次級貸款債券的說明書、利率浮動資料、還貸情況,發現了MBS的危機遲早會發生,於是他主動出擊,去找各大投行,從投行手裡購得了針對次級抵押貸的MBS違約掉期產品,並從龐大的CDO結構出,找到了用於針對CDO中特定資產的CDS交易對手,從而大量進行收購。
而CDS本質上是一種保險,可以對沖信貸違約風險,但非資產持有人也能購買此保險。以知乎一位作者舉的例子來說,就好比你給隔壁老王的汽車買了份保險,但車主不是你,車如果報廢了,你居然能拿著保單去領錢。
而馬克·鮑姆這個有點憤青的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早在90年代就嗅到了房地產信貸市場的泡沫,但他並沒有找到完整的交易地圖,直到賈瑞德·韋內特以德銀交易員身份出現,才發現了市場潛在的危機。
至於查理.萊德利和加米.麥兩個毛頭小子,則是機敏地搭上了這班順風車,並在好哥們兒本·李克特的幫助下尋找到交易通道。
四組主角們發現美國房貸的違約率在緩慢上升,由房貸構成的證券產品的價格卻在不斷上漲,從而紛紛買入了針對次級房貸抵押證券的看空產品,等待這些證券的崩盤。
然而主角們很快發現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順利。儘管房貸的違約率在不斷上升,但次級房貸抵押證券仍在升值;於是他們深入金融系統各個環節調查,驚訝地發現了美國金融系統的真相:表面上一片繁榮的經濟其實早已潰爛不堪。
各大投行為了賺錢大量發行有風險的金融產品,貪婪而道德低下,全然不顧市場會產生系統性風險。評級機構隨意給垃圾債高信用評級,隨意使用自己的信譽和權威牟利。投資機構投資者們頭腦狂熱,無人注意其背後的風險,推波助瀾間將市場推向危險的高度。
最後美國政府不得不出手救市瘋狂印鈔讓全世界人民的財產縮水以挽救這場危機。
影片最後,主角們都在這場危機中獲得了鉅額財富,面對著蕭條的華爾街,流落街頭的失業人員,布瑞五味陳雜。或許在這場交易中從來沒有真正的贏家,正如他在信中所說:“做交易殺死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內心的黑暗在吞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