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之初的1955年秋,為表彰新中國的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以及適應軍隊的現代化建設,我軍舉行了隆重的授軍授勳儀式,數千名戰功卓著,浴血沙場,身經百戰、智勇兼備的幹部披上了將星,佩戴勳章,共享巨大榮譽。此時有一位在建國前三年因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的人,被他的戰友們提起:如果他沒有過早病逝,以他的紅軍時期的職位資歷和立下的卓著功勳,授予上將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被戰友們懷念的人,便是中央蘇區時期擔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參加了第二、三次反“圍剿”和紅軍長征,抗戰時擔任新四軍一支隊政治部主任,皖南事變重組新四軍後任第一師政委的劉炎。
劉炎,原名劉煥,又名炳生、本初,出生於湖南常德桃源馬鬃嶺鎮劉炎村,這個村的名字以前名叫孔水坡下廟灣村,是後來劉炎烈士出名後,以他的名字命名。當年,這個村是整個縣裡地勢最高也是最窮的地方。因此,小時候的劉炎自幼給地主放牛,還讀過私塾4年,14歲便輟學跟父母種田、織布。
正在他由少年進入青年時期的這一階段,其時湖南的革命運動風起雲湧,思想先進的他積極參加革命活動,被組織推選為村農民協會委員長,一時投入如火如荼的鬥爭中。馬日事變的時候,不少農運骨幹和革命群眾遭到敵人的追捕,他被迫離開家鄉來到武昌,並加入組織,隨後加入當時著名的武昌警衛團成為一名戰士,後來這支隊伍參加了著名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三灣整編後,他擔任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一營二連一班副班長、小組長。
工農幹部出身,又有文化劉炎,參加工農革命軍上了井岡山後,才華很快顯現出來,特別是領導人提出“支部建在連上”的原則,劉炎是最早的實踐者和堅定的支持者,在他的努力下,各個基層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各項工作開展得非常迅速,他每天都要分析情況,並積極培養髮展組織成員,隨著紅軍隊伍的不斷擴大,他的成長也很快。
特別是在武裝鬥爭的實踐中,在紅軍隊伍中的劉炎更是如魚得水,當時,紅軍攻打江西遂川城戰鬥,他所在的連隊擔任主攻,他高呼組織成員要衝鋒在前,於是,這支隊伍一個個奮勇向前,打了一個漂亮仗。英勇善戰,並善於做思想工作的他得到了領導的高度評價,此役之後,他連升三級,由副班長提升為連指導員。
後來,紅四軍進軍贛南、閩西,建立革命根據地,紅軍隊伍的不斷擴大,劉炎的職務不斷晉升,由連指導員、團政委、師政委、紅一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長。成長為一名紅軍軍團級別的幹部。在紅軍長征期間,他作為一名籌糧草的幹部,每到一地,及時瞭解風土人情和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宣傳紅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發動群眾打土豪,為紅軍長征勝利提供物資保證。
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之後,他參加了東征、西征,入抗大學學習。抗戰期間調任新四軍第一支,擔任政治部主任,協助支隊司令員陳毅率部挺進江南,建立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帶領政治部幹部大力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團結開明士紳、進步人士,和新四軍精誠合作、共同抗日,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皖南事變後,上級決定重建新四軍軍部,下轄七個師,粟裕任第一師師長,劉炎任師政委兼蘇中軍區政委、蘇中區黨委書記、-華中軍分會常委。當時,日軍乘新四軍軍部剛剛重建,大舉“掃蕩”,粟裕和劉炎指揮一師與敵激戰,殲敵5000餘人,乘勝攻佔泰州。隨後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劉炎的妻子和三個女兒
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劉炎先後負傷20多次,由於戰鬥頻繁,環境險惡,生活艱苦,加上他日夜為革命工作操勞,他的身體每況愈下,染上重病,組織非常關心他,曾經派人護送他到上海法租界虹橋療養院治療,由於情況突變,他未治癒便返回新四軍軍部駐地黃花塘。
後來內戰爆發,新四軍主力奉命從蘇北撤往山東,在隊伍轉移過程中,劉炎病情嚴重惡化,但他為了節省戰鬥力量,他堅持不坐擔架,一路上,忍住劇痛,伏在馬背上隨部隊一起前進,到達部隊駐地時,劇烈的疼痛折磨得他滿頭大汗,整天不能進食。醫務人員十分焦急,要給他注射當時昂貴又稀少的葡萄糖。劉炎堅決不同意:“現在藥品十分緊張,前方的幹部戰士每時每刻都在流血,把這些好藥留給重傷員吧,他們更需要。”
重病中,這位高階幹部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即使在病情垂危,劉炎妻子陳模帶著三個女兒佇立在他的床前,望著戎馬倥傯、身經百戰的丈夫,陳模痛不欲生。劉炎拉著陳模的手,吃力地說:“人生自古誰無死,只可惜,我為人民、為革命還沒做許多工作,就不行了。很多事,還要靠你們去完成。”
說完就閉上了雙眼,年僅42歲。此時距離新中國成立只差三年時間,他的犧牲上級給他極高的評價:“他一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奮鬥,厥功甚偉;他畢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奮鬥的精神,永垂不朽!”
建國後,他老家為了紀念這位革命先烈,把村名改為劉炎村,還在他的故居旁邊興建了劉炎紀念亭,修建了劉炎廣場,每逢節假日,許多人都來這裡參觀,深切緬懷這位革命先驅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