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級重型巡洋艦還是不錯的,被稱為TITANS的雄鷹.它是一代戰艦的轉折點,是界於麥哲倫級和薩拉米斯級的中間型,薩拉米斯級還不如說是個跟快艇一樣的艦船...麥哲倫級基本是聯邦高官才能坐的,但那也是在初期,後期的亞歷山大級巡洋艦是聯邦第一艘繼承了吉恩公國的設計思想所開發的艦隻,並且亞里山大里亞級的主要任務是“組成特殊任務單艦部隊”和“擔任分遣艦隊旗艦”,這點上可以看的出在當時水平上亞歷山大級的重要地位,對單艦作戰能力的要求也比普通巡洋艦更高。因此可以作為戰列艦中的巡洋艦,也就是戰鬥能力很強的巡洋艦,亞歷山大里亞級擁有10門出力達到10MW的戰艦級Mega粒子炮:四座雙聯裝主炮和兩座單裝副炮。炮火強度並不亞於當時的阿卡馬級強襲機動巡洋艦,但是機動型卻略勝一籌.
一年戰爭結束後,戰力嚴重受損的聯邦政府急需重整軍力,以求鞏固其在地球圈內的控制力。U.C.0081年10月13日,聯邦議會透過軍備重建方案——“聯邦軍再造計劃”。在此時的聯邦高層中大炮鉅艦主義仍然根深蒂固,很多人認為恢復戰前規模的宇宙艦隊是勢在必行的。因此在這一計劃中,新型宇宙艦隊的組建成為重中之重,新方案決定以現有艦船為基礎實施一系列改造方案,這其中包括飛馬級強襲登陸艦的再設計,即後來的阿魯比昂號;以及現役的薩拉米斯級巡洋艦、麥哲倫級戰艦的改造。
在實際使用中,亞歷山大里亞級有過2個變種,誕生出不同的衍生型號,分別是火力強化後的哈利奧級,和MS使用強化的倫巴第級。哈利奧級在亞歷山大里亞級的基礎上拆除了艦橋後部對空武裝,並代之以Mega粒子炮,對艦火力進一步強化,然而日後的事實證明拆除對空火炮實非明智之舉。倫巴第級則對艦體進行了重新設計,艦橋被移到了艦體底部,並拆除了大部分武裝,整體的規模也擴大到了大型戰艦級別。這種奇怪的設計使倫巴第型成為了純MS搭載艦,可是由於過度的機能化,反而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彈性。那麼我為什麼說亞歷山大級是最優秀的巡洋艦呢?因為它的後繼也很優秀,U.C 0088年,提坦斯在格利普斯戰爭中失敗,奧古派在聯邦體系中佔得上風時極具象徵意義的亞歷山大里亞級重巡洋艦被勒令停產。取而代之的單炮火力和MS使用能力都更為優秀的奧古系艦艇愛爾蘭級。在之後的幾年中,總共量產了14艘的亞歷山大里亞級逐漸退出現役。U.C 0093年,亞歷山大里亞級14號艦高蘭德號降為預備役。43年後的U.C 0136年(F91的時代是UC0123),聯邦軍開始著手對上個世紀的老舊艦艇進行現代化改裝,於是,這艘塵封多時的老艦終於脫胎換骨。安裝光束護罩、改進雷達系統、更新武裝和機動效能、提高MS使用能力……一系列的改裝使得該艦最終成為神聖軍事同盟的主要戰力,參加了第二次贊斯卡爾戰爭,直到我所認知的UC時代都延續著亞歷山大里亞級重巡洋艦最後的輝煌!是我最喜歡的戰艦之一。
重建計劃始動後,聯邦高層逐漸意識到,由於薩拉米斯級與麥哲倫級的規格相差過大,易為實際作戰中的指揮管制帶來困難。因此,建造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艦船勢在必行,這種艦船不但將成為大型艦隊的僚艦,還應當能勝任巡洋艦隊或分遣艦隊的旗艦。另一方面,一年戰爭中MS被廣泛使用並已逐漸成為主要戰力。但當時的聯邦軍卻幾乎沒有為MS提供運載、維修和補給能力的一線戰艦,唯一擁有此能力的飛馬級強襲登陸艦則因為造價過於高昂,量產計劃根本無從實施。一年戰爭中仍有服役的珊瑚級重巡洋艦由於過於老邁,進一步的改裝並不現實。因此,新型宇宙巡洋艦的開發便成為設計部門的新課題。在這種背景下,為了迎合聯邦對於“作為艦隊旗艦的指揮管制及炮火作戰能力”以及“作為運載母艦的MS使用能力”的雙重要求,亞歷山大級重巡洋艦應運而生。
炮擊強化型——哈利波特級
該艦種是聯邦第一種吸收吉恩公國的設計思想所開發的艦隻,在整體結構上能夠明顯地看出是沿襲了吉恩公國軍姆賽級輕巡洋艦的設計:推進引擎分開,與艦體中樞部分分離。這種設計一方面在損害管制方面有很大優勢,在戰鬥中一部分引擎受損後可由其他引擎繼續維持推進,受損部分在必要時也可以與艦體“切離”,減少對中樞部分的影響;另一方面引擎的分離設計也使航行速度和續航能力大大提高。
T3部隊旗艦——阿斯旺級
武裝方面,按照最初的設計思想,亞歷山大級的主要任務是“組成特殊任務單艦部隊”和“擔任分遣艦隊旗艦”,對單艦作戰能力的要求也比普通巡洋艦更高。因此作為戰列巡洋艦,亞歷山大級擁有10門出力達到10MW的戰艦級Mega粒子炮:四座雙聯裝主炮和兩座單裝副炮。炮火強度並不亞於當時的所有戰艦,尤其是正面齊射能力較強,而其他武裝也保證了火力的覆蓋面和防空能力
該艦種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其精良的MS使用能力。在當時依然充斥著大炮鉅艦主義的聯邦軍中,能夠達到炮火能力和MS使用能力的平衡實屬不易,而亞歷山大級較好的做到了這一點。兩座MS整備平臺,四條大型MS彈射發進軌道,通常整備條件下兩個中隊12架MS的大容載量,非但是當時其他戰艦所望塵莫及的,連專門作為MS搭載艦的飛馬級強襲登陸艦阿魯比昂號以及日後的主要對手奧古旗艦——亞伽瑪級都無法匹敵。
憑藉著革命性的結構設計、優異的作戰效能以及對不同戰局和任務的適應性,亞歷山大級和紅極一時的阿魯比昂號一同被稱為聯邦歷史上最出色的宇宙戰艦。亞歷山大級首艦亞歷山大號於U.C.0082年底完成船體構建,次年正式服役,原本是要作為典禮艦參加U.C.0083年11月10日在金米島舉行的聯邦閱艦式,結果由於外觀裝飾出現延誤而耽擱,恰好避開了迪拉茲之亂。
U.C.0083年12月4日,聯邦軍內部的地球至上主義者成立了精英組織——提坦斯。作為新興組織的提坦斯,很快相中了同樣是新銳艦的亞歷山大級。在多戈斯•基亞號建成之前,亞歷山大號一直擔任著旗艦的角色,其他同級艦隻也都成為了各分遣艦隊或特別部隊的旗艦,包括T3試驗部隊旗艦阿斯旺號。在此後的格利普斯戰爭中,亞歷山大級作為主力艦南征北戰,戰績斐然。
在實際使用中,亞歷山大級進過改造,誕生出不同的衍生型號,分別是火力強化的哈利奧級和MS使用特化的倫巴第級。哈利奧級在亞歷山大級的基礎上拆除了艦橋後部對空武裝,並代之以Mega粒子炮,對艦火力進一步強化,然而日後的事實證明拆除對空火炮實非明智之舉。倫巴第級則對艦體進行了重新設計,艦橋被移到了艦體底部,並拆除了大部分武裝,整體的規模也擴大到了戰艦級別。這種奇怪的設計使倫巴第型成為了純MS搭載艦,可是由於過度的機能化,反而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彈性。
U.C.0136年改造完成的高蘭德級 服役於神聖軍事同盟 除了薩拉米斯級以外也算是古董了
U.C.0088年,提坦斯在格利普斯戰爭中失敗,奧古派在聯邦體系中佔得上風,極具象徵意義的亞歷山大級重巡洋艦被勒令停產。取而代之的單炮火力和MS使用能力都更為優秀的奧古系艦艇愛爾蘭級。在之後的幾年中,總共量產了14艘的亞歷山大級逐漸退出現役。U.C.0093年,亞歷山大級14號艦高蘭德號降為預備役。時光荏苒,43年後的U.C.0136年,聯邦軍開始著手對上個世紀的老舊艦艇進行現代化改裝,於是,這艘塵封多時的老艦終於脫胎換骨。安裝光束護罩、改進雷達系統、更新武裝和機動效能、提高MS使用能力等一系列的改裝使得該艦最終成為神聖軍事同盟的主要戰力,參加了第二次贊斯卡爾戰爭,延續著亞歷山大級重巡洋艦最後的輝煌。
戰艦引數
艦級:亞歷山大級
艦型:宇宙用重巡洋艦
生產商:福克·威靈頓公司
所屬:地球聯邦軍;提坦斯
長度:354m
寬度:138m
高度:84m
重量:41500t
初次配備:U.C.0083
動力:米諾夫斯基核聚變反應堆+8具中型核子火箭引擎
MS整備運用能力:12機(最大收容18臺)
固定武裝:主炮位於ms格納庫左右兩側;上下對稱安裝的雙聯裝356mm50倍口徑Mega粒子炮4座,出力15MW,位於兩側推進器側面的單裝356mm50倍口徑Mega粒子炮2座,出力15MW;副炮,雙聯裝100mmMega粒子炮x4,單裝100mmMega粒子炮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