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塞爾維亞,中國人最先想到的就是1999年中國駐南聯盟使館被炸事件,這個處於東南歐巴爾幹半島的國家曾經牽動了全中國人的憤怒。
這個冷戰後歷經國家分裂,又多次被歐盟拒絕加入的國家,後來總統又橫死監獄的國家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我們又能得到什麼啟示?
曾經的南斯拉夫加盟國
塞爾維亞,地處東南歐巴爾幹半島的中心的一個內陸國家,國土面積8.8萬平方公里,人口700萬左右,曾經是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的加盟國。
塞爾維亞的歷史與南斯拉夫的歷史密不可分,塞爾維亞的國家發展與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密不可分。
巴爾幹半島在一戰初期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因為其地處歐洲和亞洲的交界處,與非洲僅有一地中海相隔,同時扼守黑海和地中海的進出通道,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所以成為數百年來各列強必爭之地。
從地理條件上看,巴爾幹半島雖然只有50多萬平方公里,但地形卻以山地為主,整個地區被巴爾幹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羅多彼山脈等高山隔離,對形成統一的政權組織極為不利。
而且該地區生活著多個民族,各民族的宗教、文化、歷史和生活習慣都各不相同,彼此之間難以達成共同的民族認同。
正是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天然缺陷,使得這一地區不管是外來勢力還是本地區勢力都一直無法組成一個強大有序的大一統國家,直到強人鐵托的橫空出世。
二戰爆發之前,在這一地區曾存在這一個脆弱的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叫南斯拉夫王國。
1941年4月6日,納粹德國滅亡南斯拉夫王國,但南斯拉夫人民卻並沒有屈從於希特勒,反而依靠複雜的山地地形與德軍打起了游擊戰爭,其中南斯拉夫共產黨領袖鐵托領導的遊擊軍隊就是最強悍的一支。
在鐵托的領導下,南斯拉夫的故土被一片一片的收復,直到德軍退出這一地區。
1945年1月,在鐵托領導下該地區成立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1963年又改稱為聯邦制社會主義共和國。
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是由塞爾維亞族、克羅埃西亞族、波斯尼亞穆斯林族、斯洛維尼亞族、阿爾巴尼亞族、馬其頓族和黑山族等7個民族為主的6個國家構成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
25.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這麼多民族,如何解決民族之間的團結問題成為最重要的問題,強人鐵托決定實行各民族平等友好的民族政策,這大大加強了國家的凝聚力,維護了國家統一和主權領土完整。
在鐵托的領導下,在政治上,南斯拉夫在加入社會主義陣營的情況下保持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經濟上,鐵托認為發展經濟,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維護國家穩定的根本保證,他推行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經濟制度,而不是一味的效仿蘇聯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制度。
辛勤建設了20年,鐵托將南斯拉夫建設成了一個強大的工業國家,成為與當時西歐發達國家比肩的社會主義強國,據歷史資料統計,1976年,南斯拉夫普通群眾家庭有36%擁有轎車,56%家裡配備電視,冰箱擁有率也超過40%。
這樣的居民生活水平一點也不遜色於當時的西方發達國家,成為連周邊華約國家的羨慕的富裕國家。
除了經濟上的建設成就,南斯拉夫依靠工業化也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力量。
當時鐵托考慮到本國是一個不結盟國家,而在地理上又處於美蘇的緩衝地帶,因此為避免走歷史上小國成為大國棋子的命運,其必須建立強大的武裝。
在上世紀70年代,在鐵托的強力領導下,南斯拉夫建立了一支足以對抗美蘇武力威脅的軍隊,其陸軍擁有1000多輛坦克,600多門反坦克兵器,裝甲車輛1400輛,各式口徑的火炮上千門;海軍兵力有1萬多人,配備軍艦80多艘;空軍力量服役兵力達到3萬人,戰機超過600架,成為美歐不可小覷的一支軍事力量。
在鐵托在世時期,南斯拉夫是受歐美各國尊敬的國家,國富兵強,人民安居樂業,雖然美國曾經意圖滲透,但都被鐵托政府阻擋,而且其中存在的民族衝突隱患也因鐵托的個人執政魅力並沒有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
而且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與中國十分交好,那時雙方以老朋友相稱。
早在1945年的聯合國大會上,南斯拉夫就與中國共產黨代表就中國革命前途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那時候董必武還向南斯拉夫代表送去了中共七大上毛主席所總結的報告。
1948年南斯拉夫代表德迪耶爾還試圖前往中國解放區考察瞭解。
新中國成立後,在經歷一系列政治阻礙後南斯拉夫終於於1955年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1980年鐵托去世後,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逐漸凸顯,1989年東歐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倒向西方,加上美歐利用南斯拉夫內部矛盾不斷進行和平演變,南斯拉夫加盟國不斷宣佈脫離聯邦共和國,最終在1992年分裂成了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黑山、塞爾維亞、馬其頓、波黑6個國家。
南斯拉夫解體,塞爾維亞和黑山在1992年組成南聯盟繼續過日子,稱為南聯盟,米洛舍維奇擔任總統。
塞爾維亞再次分裂
鐵托在世的時候,為了維持國家穩定,其以強力手段壓制巴爾幹地區的主體民族,塞爾維亞族,而對其他少數民族給予更大的自治權力。
而鐵托壓制塞族的方式太過粗糙,為日後塞爾維亞的分裂埋下了禍根。
鐵托在為各族人民樹立了社會主義理想的同時,卻又對塞族進行了再一次細分。
首先鐵托在波黑地區將該區域的塞族強行定性為穆族,因為他們信仰伊斯蘭教,接著又將馬其頓地區的賽族劃分為馬其頓族,但其實馬其頓族和穆族的區別僅在於其分佈地域不同,其宗教信仰都是東正教,只是具有地域意識。
而黑山族的宗教信仰也是東正教,這一地區屬於山區,因此也被稱為“大山裡的塞爾維亞人”。塞爾維亞的自治省科索沃地區的阿爾巴尼亞人也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塞爾維亞人。
鐵托為了增強科索沃自治省的權力,還廢除了當地的塞爾維亞地名,改用阿爾巴尼亞語來命名。
就這樣,鐵托政府按民族宗教信仰和地域將原本佔半數以上的塞爾維亞人減少到了45%,以實現其心目中的民族平等和諧。
由於南斯拉夫境內是社會主義當頭,因此在鐵托時代,被壓抑的民族和宗教問題被社會主義思想所彌合,暫時還顯現不出來。
但1980年5月4日鐵托去世,之後再也沒有像鐵托一樣的強人來主持大局,因此失去中央集權的南斯拉夫各加盟國中的民族產生了長期的衝突和仇殺,而科索沃就是其中一個主要爆點。
作為南聯盟的一個高度自治省,在該地區人口比例中佔有多數的阿爾巴尼亞族早就有獨立建國的意圖,因此其成為南聯盟中塞爾維亞共和國的大麻煩。
而此時的國際大背景也已發生鉅變,東歐地區的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等國紛紛倒向西方,西方勢力也借塞爾維亞內部的民族、宗教問題對其進行滲透,為科索沃獨立提供各種各樣的支援。
時任南聯盟總統的米洛舍維奇雖然面臨西方的種種壓力,但其對科索沃的獨立行為一直採取零容忍和武力鎮壓的政策。
米洛舍維奇的舉動惹惱了一直關注科索沃獨立運動的北約,因此,北約很快對塞爾維亞採取空襲行動,而此時的俄羅斯由於深受美歐的多番打擊無力阻止這一非法行徑。
1999年3月開始,美國為首的北約多國部隊的空軍未經聯合國授權就對南聯盟進行了78天的狂轟濫炸,整個戰爭期間總共出動了近1200架飛機和47艘戰艦,投彈2.3萬多枚,總計1.3萬餘噸,對包括民用設施在內的南聯盟基礎設施造成巨大破壞。
北約在這場戰爭中劃定了990個攻擊目標,發射了2300多枚各式導彈,投擲超過14000枚貧鈾炸彈。貧鈾是具有一定放射性的物質,美國這一惡劣行徑已經嚴重違反了國際公約,但是在當時沒有國家能阻止得了美國。
這場戰爭共造成南聯盟難以統計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導致國家經濟倒退20年。
根據統計,北約總共轟炸了50多座橋樑,20多家醫院,12條鐵路,5個飛機場,5條主幹公路,還有多座變電站、水電站和火電廠,南聯盟的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美元,整個國家一片民生凋敝、家破人亡的慘象。
而當年5月8日對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轟炸造成我方3名工作人員死亡,這一事件更是將中國與塞爾維亞的命運緊緊的聯絡在了一起。
但南聯盟政府並沒有被北約的戰爭所嚇倒,總統米洛舍維奇走上街頭號召民眾團結起來,反而使其因北約轟炸而不斷下降的支援率又回升到高位。
美國一看硬得不行,就開始透過在其國內扶植親美勢力來對塞爾維亞進行和平演變,於是一個叫科什圖尼察的人經過美歐的包裝粉末登場。
在美歐的金錢和輿論的支援下,科什圖尼察異軍突起,並最終贏得總統選舉,米洛舍維奇黯然下臺。
但是美歐本著將壞事做絕的理念又對失去權力的米洛舍維奇展開新一輪的政治清算和迫害,於是到了2001年初,美國支援下的海牙國際法庭就開始傳喚這位塞族領袖。
而新上任的科什圖尼察雖然是美國扶植上來的,但其並不願米洛舍維奇被引渡到海牙去,於是一開始還不肯交人。
但美國不肯善罷甘休,一定要將米洛舍維奇這顆阻礙其勢力向巴爾幹半島擴張的“眼中釘”拔掉。
於是其向科什圖尼察丟擲誘餌,只要交人就向南聯盟援助12.8億美元,新政府經不住誘惑,便在違背本國人民民意的情況下將米洛舍維奇押上了去荷蘭海牙國際法庭的直升機。
最終米洛舍維奇在塞爾維亞中外勢力的聯合絞殺下被判處有罪,並被關押在海牙監獄,於2006年3月11日病死在監獄中,美歐終於長舒了一口氣。
這位南聯盟前總統不知道的是就在他死後的當年6月3日,黑山共和國宣佈脫離南聯盟,南聯盟解體,到此為止,原來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也徹底解散。
一個主權國家的領導人被美歐為首的霸權國家硬生生拉到外國審判並迫害致死,是南聯盟的悲哀,也是塞爾維亞人的悲哀。
米洛舍維奇走了,但是塞爾維亞卻沒有好轉,自從北約轟炸之後,其國家發展就一直無法恢復到戰前狀態。
由於戰爭導致塞爾維亞的國家面貌出現了嚴重的破壞,工業和經濟生產體系被嚴重破壞,短時間內無法再恢復到戰前。
雖然科索沃並未立即宣佈獨立,而是由聯合國託管,但在當時美國一家獨大的情況下,其實還是西方勢力控制下的一塊土地,賽政府與科索沃之間的政權隸屬關係也只能算是藕斷絲連。
塞爾維亞的走向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單方面透過獨立宣言,宣佈獨立,並要求塞爾維亞政府承認其獨立,但是塞爾維亞堅決不認可。
與此同時,以美歐為代表的108個國家和地區已經宣佈承認科索沃的獨立,而包括中俄在內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等90個國家並未承認。
塞爾維亞事實上早在科索沃戰爭之後就處於國家分裂的狀態,美歐對其的拉攏和威逼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戰爭對其造成的創傷過於嚴重,加上如今其周邊國家幾乎都已經加入歐盟或北約,塞爾維亞愈發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雖然其一直將北約稱作罪犯,而且誓死不加入北約,但其加入歐盟的努力一直未曾間斷過,但是歐盟卻要其用承認科索沃獨立來換取,雖然這個條件帶有一定的強迫性,但從歐盟准入條件上來說,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加入歐盟的國家不能有領土糾紛,雙方就卡在這個點上。
塞爾維亞既是一個小國,又是一個遠離中俄的內陸國家,本身就處於歐美勢力的環繞之下,其國家要想走上長遠的發展之道,在地理上必然要優先選擇融入歐美,這是地理上的死結。
不能很好地融入歐美,塞爾維亞就難以獲得歐美在資源、外交、科技等方面的援助,掉入四面楚歌的不利局面。
科索沃戰爭後,塞爾維亞在經濟上全面倒向西方,在貿易和經濟發展上進行了大規模的私有化操作。在改革初期,經濟自由化曾給塞爾維亞帶來了快速的增長,2003年到2008年之間的5年,其GDP年均增長達到了6%。
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經濟結構不夠強大的塞爾維亞還是遭到金融危機的波及,造成失業率高企和貿易赤字過高等經濟問題,由此導致其經濟在全球的競爭力不斷下降。
據2015年統計資料顯示,塞爾維亞的經濟競爭力位居第94位,顯示出商業環境惡化、政治體制不穩定、市場制度不健全的弱點。
經濟上的重重困難和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和動盪,塞爾維亞在發展經濟上不論是對國內還是國外資本都缺乏長久的吸引力,曾經的輝煌難以再現,因此其也被稱為全球倒退最快的國家,大有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覺。
中國是一直是塞爾維亞的老朋友,多少年來雙方在面對各種危機時都相互支援,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為塞爾維亞的經濟恢復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中國在基建領域的強大優勢,使得近年來中塞之間在此領域的合作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2014年,中企就在塞境內的多瑙河上建成了70年來的首座大橋。
2019年,中企又建成了連線其首都貝爾格萊德與黑山港口巴爾的高速公路,為該國貿易出口掃除交通領域的障礙。
中、塞之間基於一帶一路框架合作的落實,為塞爾維亞恢復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隨著中塞之間在經濟領域合作的全面開花,塞爾維亞重新走上正常的經濟發展之路指日可待。
中、塞作為共同經歷過1999年北約轟炸教訓的國家,對國家積貧積弱具有同樣刻骨銘心的記憶,如今中國經過20多年的忘我奮鬥早已擺脫任人宰割的命運,但我們曾經共患難的老朋友塞爾維亞還受貧窮和落後的困擾,我們現在與其合作就是要將中塞關係和友誼發揚光大,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