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兩小無猜,這種美好的情感,不因世殊時異而淡褪。
現代作家汪曾祺以其空靈清淡的筆法,描寫佛門和世俗生活,描繪蘇北水鄉恬靜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儼然社會民俗生活的畫卷,字裡行間流淌著美好人情、醇厚人情的清流。
在他筆下,作為和尚的明海與農家少女小英子,傾蓋如故,萌生懵懂情愫,他們月下許願,共數流螢,沒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沒有執子之手的海誓山盟。聰慧俊秀的少男,天真活潑的少女,朦朧的情愫懵懂,灑在田埂上,水車上,映在可愛的腳印裡,萌生在思無邪的促嬉鬧中,和優美、自然、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活之中。
受 戒(節選)
作者:汪曾祺
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他是十三歲來的。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七歲那年,他當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議,決定叫他當和尚。他當時在旁邊,覺得這實在是在情在理,沒有理由反對。當和尚有很多好處。一是可以吃現成飯。哪個廟裡都是管飯的。二是可以攢錢。只要學會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懺,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錢。(展現當地社會風俗,屬於小說中的社會環境描寫。人們樂見孩子當和尚,一則因為和尚也是一種安穩的職業,二則可見民生之艱。)當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聲如鐘磬,三要聰明記性好。(看來當和尚要求“綜合素質”很高,門檻很高,儼然古時“身言書判”的掄才大典。)他舅舅給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幾步,後走幾步,又叫他喊了一聲趕牛打場的號子:“格當嘚——”,說是“明子準能當個好和尚,我包了!”(足見舅舅閱人無數,有識人之明,一場最簡單的面試,選定了一位好和尚。)
舅舅按照約定的日期回了家。明子跟他爹、他娘磕了一個頭,就隨舅舅走了。
>>>以上段落寫小明子十三歲時被舅舅相中,跟隨舅舅出家當和尚。明海的打場號子,令舅舅讚賞不已,也為下文明海的趕場號子令小英子一家人為之動容做鋪墊。
到了一個河邊,有一隻船在等著他們。船上有一個五十來歲的瘦長瘦長的大伯,船頭蹲著一個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讓人聯想到《邊城》中的翠翠和爺爺。),在剝一個蓮蓬吃。(頗有辛棄疾“溪頭臥剝蓮蓬”的童趣,初步刻畫小英子天真的形象。)明子聽見有人跟他說話,是那個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薺庵當和尚嗎?”明子點點頭。
“當和尚要燒戒疤嘔!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麼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搖了搖頭。
“你叫什麼?”
“明海。”
“在家的時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們是鄰居。我家挨著荸薺庵。——給你!”(人物語言,可謂“貼著人物寫”,符合農村少女的性格氣質,一位淳樸熱情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個蓮蓬扔給明海,小明子就剝開蓮蓬殼,一顆一顆吃起來。(古人云“白頭如新,傾蓋如故”,小英子和小明子的初見,雖未像古典詩詞中那樣極力渲染的一見鍾情,但也彼此投緣,無拘無束,都有親切好感。)
這個庵裡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提起。(全無佛門莊嚴,與塵世無異。)
明子老往小英子家裡跑。
小英子的家像一個小島,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條小路通到荸薺庵。獨門獨戶,島上只有這一家。島上有六棵大桑樹,夏天都結大桑椹,三棵結白的,三棵結紫的;一個菜園子,瓜豆蔬菜,四時不缺。院牆下半截是磚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大門是桐油油過的,貼著一副萬年紅的春聯:
向陽門第春常在
積善人家慶有餘
(對聯頗有意蘊,上聯堪為“景語”,是對小英子家環境描寫的概括;下聯堪為“評語”,是對小英子家醇厚家風、淳樸人情的概括。)
>>>以上段落主要描寫小英子家儼若世外桃源的環境,對小英子家的環境描寫,從小島到大樹,到菜園,到院牆,一一羅列,純用白描,勾勒其風貌,頗有陶淵明筆下“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的意味,展現了一種遠離塵囂的寧靜美,以及自給自足的鄉土生活的恬靜、安適。風景美、風物美,也與小和尚與小英子純美的人性相映襯。
這家人口不多。兩個女兒,長得跟她娘像一個模子裡托出來的。眼睛長得尤其像,白眼珠鴨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刻畫人物形象,如很多經典作品一樣,著力於“畫眼睛”,連用三個比喻,寫出來了小英子姐妹眼若秋水,意在表現其純真的形象。)姐妹倆長得很像,性格不同。大姑娘很文靜,話很少,像父親。小英子比她娘還會說,一天咕咕呱呱地不停。(對比中有反襯,用大英子的文靜,反襯小英子的活潑多言。)大姐說:
“你一天到晚咕咕呱呱——”“像個喜鵲!”
大英子已經有了人家。她這二年,整天趕她的嫁妝。大裁大剪,她都會。挑花繡花,不如娘。她到城裡看過新娘子,說人家現在繡的都是活花活草。這可把娘難住了。最後是喜鵲忽然一拍屁股:“我給你保舉一個人”
這人是誰?是明子。明子不知怎麼得了半套《芥子園》,他喜歡得很。到了荸薺庵,他還常翻出來看,有時還把舊帳簿子翻過來,照著描。
小英子把明海請到家裡來,給他磨墨鋪紙,小和尚畫了幾張,大英子喜歡得了不得。小英子就像個書童,又像個參謀:
“畫一朵石榴花!”
“畫一朵梔子花!”
她把花掐來,明海就照著畫。(一個畫畫,一個像個書童,如此默契,懵懂的情愫在慢慢氤氳。)
到後來,鳳仙花、石竹子、水蓼、淡竹葉、天竺果子、臘梅花,他都能畫。
>>>以上段落寫小明子聰慧靈巧,擅長畫畫,幫大英子畫畫,以便繡嫁妝。也為下文一家人喜歡小和尚及小英子心生愛慕做鋪墊。
大娘看著也喜歡,摟住明海的和尚頭:“你真聰明!你給我當一個乾兒子吧!”
小英子捺住他的肩膀,說:“快叫!快叫!”
小明子跪在地下磕了一個頭,從此就叫小英子的娘做乾孃。(可見小明子懂事、乖順。)
>>>以上段落寫小明子被認為乾兒子,和小英子如同兄妹,從此親如一家。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的小和尚幫趙家幹農活。
因為照顧姐姐趕嫁妝,田裡的零碎活兒小英子就全包了。她的幫手,是明子。
低田上水,只要一掛十四軋的水車,兩個人車半天就夠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車槓上,不緊不慢地踩著車軸上的柺子,輕輕地唱著明海向三師父學來的各處山歌。(“不緊不慢”,兩人心照不宣,故意“磨洋工”,細緻入微地傳達出兩人的微妙心理,藉口幹活,多一些兩人的時光。)打場的時候,明子能替趙大伯一會兒,讓他回家吃飯。——趙家自己沒有場,每年都在荸薺庵外面的場上打穀子。他一揚鞭子,喊起了打場號子:
“格當嘚——”
這打場號子有音無字,可是九轉十三彎,比什麼山歌號子都好聽。(打場號子,高亢婉轉動聽,儼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風土人情。)趙大娘在家,聽見明子的號子,就側起耳朵:
“這孩子這條嗓子!”
連大英子也停下針線:
“真好聽!”
小英子非常驕傲地說:
“一十三省數第一!”
>>>以上段落描寫小明子和小英子踩水車、打場等勞作情景,形影不離,朝夕相處,進一步為小英子對小和尚的愛慕蓄勢。
晚上,他們一起看場。——荸薺庵收來的租稻也曬在場上。他們並肩坐在一個石碾子上,聽青蛙打鼓,聽寒蛇唱歌,——這個地方以為螻蛄叫是蚯蚓叫,而且叫蚯蚓“寒蛇”,看螢火蟲飛來飛去,看天上的流星。(意象清新,極富詩情畫意。)
“呀!我忘了在褲帶上打一個結!”小英子說。
這裡的人相信,在流星掉下來的時候在褲帶上打一個結,心裡想什麼好事,就能如願。(運用了留白藝術,潛臺詞為小英子想著能永遠和小明子在一起。樸素的願望,美好的憧憬。)
>>>以上段落寫小明子和小英子並肩看流星,小英子懊悔打結許願,從女主人公心理,表現其懵懂而又明朗的情愫,為小說情節高潮部分。
掰荸薺,這是小英最愛乾的生活。荸薺藏在爛泥裡。赤了腳,在涼浸浸滑溜溜的泥裡踩著,——哎,一個硬疙瘩!伸手下去,一個紅紫紅紫的荸薺。她自己愛幹這生活,還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腳去踩明子的腳。(小英子的促狹,可見兩人親密無間。)
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以明海的視角來寫腳印,觀察細緻入微,運用細節描寫,符合生活的真實,也表現明海的怦然心動。)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小和尚情竇初開,心中一池春水被吹亂。)
>>>以上段落透過日常生活的細節描寫,側重於從男主人公心理,表現小明子對小英子之間萌生的情愫,同樣為小說高潮部分。
一九八零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
注:《受戒》描寫了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女小英子之間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蘊含著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洋溢著人性和人情的歡歌。
//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緻的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描寫之中。細節,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現物件的富有特色的細小環節。它是小說、記敘文情節的基本構成單位。沒有細節就沒有藝術。同樣,沒有細節描寫,就沒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個性的人物形象。成功的細節描寫會讓讀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傳讀性。“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小說中對日常生活看似不經意的細節描寫,往往對於刻畫人物、揭示人物心理具有重要作用。
不過一般的細節描寫,主要指人物細緻入微的動作、神態,主要側重於刻畫人物方面。
本文細節描寫較為出彩,有很多傳神的細節。如“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簡直是特寫鏡頭,如古典詩詞鑑賞中所說的“不隔”,如在眼前,能喚起我們的生活常識。這一細節,頗具童趣、妙趣,細緻入微地傳達出明海對小英子的在意,他目不轉睛地看著小英子的可愛的小腳印,不覺怔怔失神。
又如“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腳去踩明子的腳”,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刻畫出小英子活潑略帶頑皮的性格,這種故意的愛意的“侵犯”,也表現小英子對小明子的愛戀。
試題解析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明海的舅舅認為小明子能夠當一個好和尚,他感覺小明子面容清秀,聲音洪亮,就答應帶著小明子去荸薺庵做和尚。
B.文字創造了一個桃花源式的理想世界,作者透過明海和小英子朦朧的愛情故事,讚頌了塵世間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C.小英子母女三人都長得非常漂亮,而且很善良,她們都非常喜歡聰明的明海,小英子的母親讓明海做她的乾兒子。
D.荸薺庵是一個和尚清修之地,但是沒有清規戒律,甚至無人提及清規兩字,所以明海與小英子在荸薺庵談起了戀愛。
答案:D
解析:
“明海與小英子在荸薺庵談起了戀愛”錯誤,兩人談戀愛的說法過重,在文字中,兩人只是產生了愛情,不能說“談戀愛”,兩人的交往不在荸薺庵,“所以”錯誤,前後不存在因果關聯。
淺析《受戒》中溫情的世俗世界
汪曾祺先生曾說:“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生活抒情詩”,《受戒》中他以簡潔明快、紆徐平淡、口語化而有韻味十足的“詩化”的小說語言,描摹風俗民情和自然景觀,向我們展現了《受戒》中的世俗美。
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言,寫《受戒》的目的乃是因為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受戒》這篇小說雖然寫了小和尚明海受戒,但卻像我們展示了明海與小英子之間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將佛門之地“荸薺庵”與世俗生活聯絡在一起,營造了一個自由、理想化和充滿溫情的夢之世界。
一、熱鬧樸實的田園生活
明海來自庵趙莊,他家鄉管“出家”叫“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豬的,有的地方出織蓆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畫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鄉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個出去當和尚。”這裡對村子有趣的習俗的口語化簡說,表現了充滿鄉土氣息的樸實民風。
庵趙莊嫁閨女,“陪嫁妝,磁罈子、錫罐子,都要用梅紅紙剪出吉祥花樣,貼在上面,討個吉利”,“二三十里的人家都來請她”。大英子趕嫁妝,“大裁大剪,她都會。挑花繡花,不如娘。她可又嫌娘出的樣子太老了”,於是讓明海來畫,再亂孱,“很多姑娘都走路坐船來看”,“拿了紙來央大娘求了小和尚來畫”。
古代女子出嫁前都很少出房門,在家趕製自己的嫁妝,嫁衣、繡鞋這些需得女子籌備,這也是為了看到女子的手藝如何,是否心靈手巧。而這也正是對女子品行的檢驗,“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心靈手巧、品行良好的女子更能被婆家所喜愛、尊重。
汪曾祺先生用靈動的語言描寫女子出嫁前做嫁妝的習俗,口語化的語言更添幾分熱鬧,描繪了一幅和諧的田園農居圖。
二、世俗化的佛門之地
要說《受戒》是在寫小英子和明海之間的純真愛情,好像有些欠妥。小說大部分著墨於鄉村的見聞、風物人情和習俗民風,比如那“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的荸薺庵。
“這庵裡的和尚不興做什麼早課、晚課,明子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明子的舅舅仁山不叫“住持”,也不叫“方丈”,叫“當家的”,出門做法是也帶著他的水菸袋;二師父仁海是有老婆的,“仁山、仁海叫她嫂子,明海叫她師孃”;三師父仁渡聰明精幹,有不止一個相好。平常很規矩,“看到姑娘媳婦總是老老實實的,連一句玩笑話都不說”,但卻唱鄉曲野歌。他們經常打牌,吃肉也不瞞人,殺豬就在大殿上。
《受戒》裡的和尚沒有所謂的清規戒律,他們的人生嚮往與普通人沒有什麼分別。荸薺庵裡的和尚學做法事是為了混口飯吃,他們娶妻或者有相好,他們打牌、抽水煙、吃肉,甚至在大殿上殺生,在這裡和尚只是一種可以供人們餬口的職業。這種僧俗不分、自由自在的和諧景象正是作者對於人性的理想化追求,傳達著對生命的美好、對人性的善的信念。
三、質樸純真的桃源世界
《受戒》傳達的人性解放思想,提倡“處分自然”的美,不受封建世俗禮教的壓迫和佛家清規戒律的束縛將人身上美的、詩意的東西發掘出來。
小說寫英子一家殷實的生活,寫庵趙莊的人們生活怡然自樂。農忙時,“自己一家是忙不過來的……幾家顧一家,輪流轉。不收工錢,但是吃好的。”這些領居間熱情互助,男女老少怡然自樂的桃花源般的田園生活,正是作者對於人性、生活的理想化追求,對於世俗人情美和人性美的讚頌。
而《受戒》成功營造了一個優美、與世俗價值觀相沖的理想化桃源世界,這得益於其散文化的結構、詩意的語言。汪曾祺先生自己曾說:“我的小說的另一個特點是:散。這倒是有意為之。我不喜歡佈局嚴謹的小說,主張信馬由韁,為文無法”。清逸的筆觸造就了清幽的桃源世界,更能挖掘出淳樸的民俗和人們身上單純的美好。
汪曾祺先生對於鄉土民俗的重視,一再追求人性的解放、發掘人性的美好,著力營造一個溫情的世俗世界,是對於現實和理想和諧的追求,是一種對人生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