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寶小的時候,為了能讓寶寶開懷大笑,父母們各個都像是“身懷絕技”的逗笑喜劇人,致力於寶寶的每一次喜笑顏開。
只要眼前的這麼軟萌可愛的小傢伙一笑,我們這些老母親、老父親的心都要跟著化了。
比如——撓癢癢,就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的逗笑“殺手鐧”。
如果發現寶寶需要陪玩、心情emo了,只要對著寶寶“咯嘰咯嘰地”撓一撓,寶寶立馬哈哈大笑,這一畫面看起來真是歲月靜好。
但是本著科學育兒的精神,在這裡又要給家長們“潑潑冷水”了,你以為的逗娃神技——撓癢癢,真不能隨意使用啊。
撓癢癢,娃真開心嗎?
被撓癢癢的寶寶,看起來在笑,表面是在與你嬉嬉鬧鬧,實際上寶寶心裡別提多想逃了。
之前在商場裡的餐廳排隊等號時,看見一位媽媽為了避免孩子無聊,一個勁兒地在逗孩子、撓癢癢玩。就看著那個小女孩一邊哈哈大笑,一邊想要掙脫媽媽的手跑走。
怎麼理解孩子的表情和身體行動不一致呢?試想一下,如果你很享受某種遊戲帶來的快樂時,你會分分鐘想要逃離那個遊戲嗎?很顯然不是的。
除非是,孩子並不喜歡那個遊戲。
就像是咳嗽、打噴嚏一樣,人被撓癢癢的時候會放聲大笑,只是身體的自然反饋,不一定意味著他們就喜歡如此。
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羅伯特·普羅文曾將撓癢癢分出了兩種型別,分別是knismesis和gargalesis。
Knismesis:一種較為原始的反應,是在輕柔接觸面板表面時觸發的輕微癢感,不會令人想笑。
Gargalesis:一種力道較大的反覆撓癢行為,會引起發笑反應。
咱們逗孩子玩的撓癢癢,就屬於Gargalesis的範疇。
低質量撓癢癢的“毒”
這可不是矯枉過正。
前面咱們瞭解到了,當家長在和寶寶撓癢癢玩的時候,孩子的身體反應是不受自我控制的,這就意味著孩子在當下會失去掌控自己身體的權利。
這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情——沒辦法主導自己的身體感受,想逃又逃不掉,會讓孩子的內心感到焦慮和恐懼。
父母在孩子做出制止反應時,誤當成嬉鬧,並繼續強行給孩子撓癢癢的時候,就相當於給孩子傳達一個訊號:“你的身體你說了不算”、“你笑破喉嚨也是沒用的”。
大家用心腦補一下,這對孩子來說是多麼可怕且無助的局面。說得嚴重點,長期這樣逗孩子玩,孩子容易對自我身體邊界模糊,不知道如何拒絕他人的侵犯。
除此之外,不知道見好就收的撓癢癢還會讓寶寶有窒息風險。
給大家構建一個畫面感,回想下你有沒有過大笑到快背過氣兒的那種感覺,不斷地撓癢癢也是一樣,容易讓寶寶大笑過度,引發危險。
娃說不要時,快停下!
很多家長會犯愁了:“可是孩子有時候挺喜歡撓癢癢的,你又說孩子並不是真開心,那以後還能不能撓呢?”
如果孩子主觀表示想要和爸爸媽媽玩撓癢癢的遊戲,那麼是完全可以的。
要不要玩撓癢癢的遊戲,首先要事先詢問寶寶,可以先輕輕地撓撓寶寶的胳肢窩、小手心,再停下看寶寶的反應,如果寶寶的表情和動作都表示:好玩,要繼續,則可以適當地和寶寶玩耍。
但是當娃表示不要繼續的時候,家長就要立馬停下,尊重孩子對自我身體的掌控感,這點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