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島(因地處中國南部,被稱為中南半島)、也稱作印度支那半島(因為夾在中國、印度中間)。
古代中原王朝曾在這裡設定過:交趾郡、永昌郡、安南都護府及其屬下各郡、羈縻州、雲南布政使司、三宣六慰、交趾布政使司、寮國布政使司、真臘布政使司、舊港宣慰司、安南都統使司等。
一、蜀身毒道
早在漢代,己經有西南人民過緬北到印度、再由印度去往大夏。張騫於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出使西域時,在大夏(今阿富汗一帶)就見到了蜀布、邛竹杖等四川物品,一問方知都是經印度運來的。《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問所從何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裡,得蜀賈入市。蜀身毒道也因此得名,蜀是四川,身毒即印度。
絲綢之路是漢使張騫出使西域後,開通的中國通往歐洲的陸路通道。其實,早在絲綢之路開闢之前,在中國西南,已有了一條從四川通往緬甸、印度,中亞的通道,被稱作:蜀身毒道。
蜀身毒道也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這條通道的起點在成都,分為多條支路,再到雲南大理彙集,經保山等地前往緬甸、印度,並遠達地中海東岸。
二、"蜀身毒道"最早的海外貿易通道
歷史上,成都一直是蜀地的經濟中心,也是最大的繡、鐵、鹽貿易市場,各地趕來的商人在這裡交易,又將收購到的產品帶往各地,並將產品銷往海外。往南的一支最終走出了蜀身毒道,也成為中國到海外最早的一條通道。
如今,蜀身毒道上還有不少驛站舊址。“最開始它還是商道,用於民間的外貿生意。後來政府為了政經及戰略需要,將原本的商道拓寬、設立驛站,讓它成為一條官道。
西漢揚雄在《蜀都賦》中曾稱蜀錦“黃潤細布,一筒數金”,說蜀錦以黃色品質尤佳,價值也最高。在紗、羅、綾、絹、緞等11種絲織品中,最高階的就是錦。在古代一般只有達官貴人才有錢支付享用。
在古代,四川的商販,就是牽著馱滿貨物的馬隊,行走在蜀身毒道上,用血汗走出了這條民間商貿通道,將蜀錦、茶葉、竹杖等物品賣到雲南、緬甸、印度等地,又將異域的琉璃、海貝等物品帶回國內。
“從現在考古發現來看,蜀身毒道開通可追溯至商代。”段渝說,在廣漢三星堆發現大量青銅雕像、黃金面罩、權杖等,這些文化因素在內地找不到源頭,很可能是透過南方絲綢之路傳來的外域文化。
另外,在古梵文文獻裡,也記錄了因南方絲綢之路的開通,沿途不少地方文化、服飾出現變化,印度教大佬就喜歡穿中國的絲綢衣衫。
三、泛亞鐵路
泛亞鐵路(Trans-Asian Railway, TAR)是由聯合國亞太經濟委員會(ESCAP)籌劃的,歐亞大陸鐵路運輸建設網路的一部分,也被譽為西南鐵路絲綢之路,是新時代的西南交道通道。
附:南方絲綢之路國內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