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毛主席寫於1938年5月,當時的背景是:我們的抗日力量,在經歷了盧溝橋事變、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等大大小小數十場戰役後,在付出了巨大傷亡的代價下,仍然丟失了東北、華北全境,華東、西北、中部的大部分地區,中華大地的錦繡河山已經有近半在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肆虐著。在這種令人沮喪的現實情況下,人們產生了許多思想,有人想投降,有人想逃跑,有人想依賴外援,有人要繼續鬥爭。顯然,堅定的不屈不撓的鬥爭者,即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財富,他們就是那些勇敢的英雄,在最危險的時候能夠不顧一切,衝出來保護我們這個燦爛悠久的文明。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就是其中的中流砥柱。那麼,我們該如何繼續鬥爭呢?還能勝利嗎?如何勝利呢?
毛主席給出的答案是:游擊戰。
在此之前,有一種論調,或者可以說是普遍共識,即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唯一途徑就是正面的大規模戰爭,消滅其主力。但共產黨領導的部隊,尤其是八路軍,透過實際戰鬥經驗總結出,這種想法是不符合我們的現實情況的。我們的現實情況是什麼呢?敵人實力很強大,我們實力很微弱;敵人的國家很小,我們的國家很大;敵人佔領我們的國土很多,我們所完全控制的地區越來越少。這使毛主席得出了一個判斷:戰爭的長期性發生了。
有些人認為,游擊戰,不過是一群散兵遊勇,力量微弱,四處出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根本不能給敵人以致命性的打擊。但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不一樣,首先,國家很大,人民很多;其次,在共產黨人近二十年的發動之下,已經頗有一些群眾力量掌握了軍事鬥爭的組織經驗;最後,不願做亡國奴的人民還是佔了大多數,人心齊泰山移。所以,假如我們的敵人少估計了這一點,他們就一定要在這一點上觸一個很大的黴頭。在抗日戰爭中,雖然游擊戰仍然處於輔助的地位,但是必須放在戰略觀點上加以考察。以上即本文第一章的內容:為什麼提起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
在第二章,毛主席提出了一個著名觀點:戰爭的基本原則是儲存自己消滅敵人。我們為什麼打仗?目的就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在具體的戰役、戰鬥中,我們又提倡勇敢、犧牲的精神,二者並不矛盾——部分的暫時的“不儲存”(犧牲或支付),是為了全體的永久的儲存所必需的。這種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集體主義精神,往往是外國,尤其是個人英雄主義盛行的西方國家難以理解的,這也是中華民族能夠延續至今的精神密碼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黨、我軍的戰鬥力為什麼強?還有蘇聯紅軍時代的戰鬥力為什麼強?大概都是因為指揮者喊得是“跟我上!”,而不是“給我上!”吧。
第三章,抗日遊擊戰爭的六個具體戰略問題。內容較多,下篇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