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潘妤
1948年,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4月30日,中共中央正式對外發布“五一口號”,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吹響了“協商建國”的集結號。5月5日,李濟深、沈鈞儒等12人代表八個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在香港聯合發出“五五通電”,積極響應“五一口號”。隨後,一場轟轟烈烈的新政協運動在香港展開。
香港《華商報》關於12位民主人士聯名通電的報道
1948年12月26日,李濟深等30多位民主人士從香港乘坐挪威籍貨輪“阿爾丹”號,經過12天的艱苦航行北上到達東北解放區,並發表宣告擁護共產黨領導。1949年,北上民主人士從瀋陽赴北平參加籌建新政協,登上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
李濟深
在1948年9月至1949年2月期間,中國共產黨人前後護送了20多批1000多位民主人士“北上”,其中僅從香港出發的民主人士就有10批300多人。遼寧人民藝術劇院的話劇《北上》,正是以這段歷史為背景創排而成。
10月14日、15日,作為“演藝大世界 藝聚大上海”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季的首場演出,話劇《北上》在上海大劇院上演。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之際,總導演陳薪伊與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攜手將這段黨史搬上話劇舞臺,第一次將“北上”歷史還原在話劇舞臺。
《北上》海報 主辦方供圖
為了還原這段歷史,話劇《北上》劇組整理出30多萬字的基礎材料,編劇津子圍和李景陽、孫浩經歷長達一年半的時間對劇本反覆修改和打磨。津子圍從事文學創作幾十年,自己也在遼寧省政協工作多年,他介紹:“話劇《北上》的這段歷史此前少為人知,除了查閱大量的歷史資料,我們還力求人物的立體性,無論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角色都呈現得有血有肉。”
10多天的航行裡,明爭暗鬥、險象環生。在船上誰是朋友?誰又是敵人?全劇以香港、上海、瀋陽三地為基本場景,以我敵雙方“護送”與“反護送”的明暗鬥爭為主線,以三位主人公愛恨情仇交織演進為副線,展現中共基層黨員及著名民主人士在“北上”歷程中的初心與使命。
《北上》劇照
總導演陳薪伊表示,最初接觸到民主人士“北上”的這段歷史和故事就讓自己非常震撼,在當年1000多位北上人士中,有非常多著名人士,其中也包括茅盾、洪深等許多文化人士。而她和遼寧人藝也是淵源頗深,有過多次合作。“遼寧人藝曾經是中國八大院團之一,出了一大批非常有實力的演員。這部戲裡的演員表演也都是可圈可點。”
《北上》賈毅寧、齊昕欣、李旗山、楊威然等遼藝老中青三代演員聯袂主演。遼寧人藝院長佟春光在介紹劇院時說起了其悠久傳統和歷史,“東北人民藝術劇院於1951年10月2日成立,到今年正好70週年。應該說遼寧人藝傳承著延安魯藝的血脈 。魯藝也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高等藝術院校。”
《北上》劇照
《北上》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有機融合,具有史詩風格。還融入了舞蹈、歌曲、京劇、粵劇等藝術形式。歌曲《一首兒時的歌》貫穿全劇。與以往遼寧人民藝術劇院話劇側重寫實的風格不同,舞美設計王紀厚將一艘“船”搬上舞臺,也更加註重寫意性和象徵性,大量使用天幕、投影及動態佈景。
《北上》劇照
陳薪伊表示,“北上”這兩個字極具詩意和行動力,而這齣劇打動人的還有非常溫暖的一種人物關係的設定。希望在兩小時的時長中,讓各界觀眾“看完、看懂、看進”北上故事,讓這段黨史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有更好的展現和傳播。
責任編輯:梁佳
校對: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