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沉浸社交媒體的現代社會,享有言論自由的同時,不少人也因為“網路霸凌“被困擾。網際網路的匿名屬性給了這些霸凌者一個很好的面具,相反在網路霸凌事件中,往往是受害者通常無處尋求幫助。
真實案例
Zoe在悉尼經營著一家咖啡店,因為生意不錯遭到了同一個社群不少競爭者的眼紅。有一天Zoe手機上突然收到幾條陌生簡訊,指責她“壓榨員工“”苛扣薪水“”作為海外華人欺壓同胞“等等,一頭霧水的Zoe向朋友求助,在朋友們的幫助下,發現在某社交平臺上,有人匿名釋出了一個帖子,點名Zoe經營的那家咖啡店不正當經營,壓榨店內員工,故意削減員工工資,等等一系列的罪名扣在了Zoe身上,還留下了Zoe的微訊號、電話,以及她經營的咖啡店的名字和地址,還呼籲大家不要去她的咖啡店消費,不要助長這種不正之風。
委屈的Zoe找到了平臺負責人,表示發帖人說的都不屬實,希望平臺可以刪除帖子同時提供發帖人的資訊,至少讓她瞭解是誰被背後故意抹黑她。但是平臺負責人表示,出於使用者隱私考慮,平臺無權提供使用者資訊,建議Zoe報警,只有警方要求,平臺才能將資訊提供給警方。Zoe隨後報警處理,但是得到的回覆是沒有產生實際傷害警方也無法處理。這讓Zeo一度感到很委屈且無奈,自己什麼都沒有做錯,這樣在網上被人匿名誹謗就真的沒有辦法維權了嗎?
這類案例相信在網路發達的現代社會,不少人都有遇到過。除了個人,尤其是商家,最怕的就是在網上收到匿名使用者的誹謗。難道遇到這種事,就真的沒有辦法了嗎?
但是這類網路霸凌事件在今年年底有了新的轉機。
反網暴法(anti-trolling bill)
為了打擊網路霸凌等問題,澳洲政府11月28日宣佈,將推出相關立法,要求社交媒體平臺披露釋出誹謗或危害性言論或資訊者的身份。11月22日晚,該法案在澳大利亞參議院獲得透過,政府的立法將加強安全專員打擊成人遭網路霸凌的權力,在平臺未能做到及時刪除有害內容時,新法會將匿名的犯罪者曝光。
根據這項新的“反網暴法(anti-trolling bill)”規定,社交媒體公司必須建立一個投訴機制,如果民眾認為自己在社交媒體上遭到誹謗、霸凌或攻擊時,他們可以要求該社交媒體平臺刪除該內容。
被指控釋出或分享辱罵內容,包括私密照片在內的使用者,如果未能將其刪除,將面臨最高1.1萬澳元的罰款。像Facebook和Twitter這樣的社交媒體巨頭可能會因為忽視刪除通知,而被罰款50萬澳元。社交媒體平臺將有24小時的時間來處理這一類情況。
律政部長Michaelia Cash說,如果相關內容無法被刪除,使用者可以要求社交媒體平臺公開發布相關內容的網友的詳細資訊,比如電話號碼、電子郵件地址等。如果社交平臺不同意公開使用者的相關資訊,那麼受害人可以尋求法律援助,要求平臺提供加害者的身份資訊,並對內容的釋出者提起誹謗訴訟。
寫在最後
澳洲總理莫里森說過,澳大利亞言論自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要為個人的言論負責。在澳大利亞這樣的自由社會里,我們重視言論自由。但是隻有在言論自由與言論責任相平衡的情況下,我們才會有真正的自由。言論自由是不允許你懦弱地躲在你的地下室裡,匿名詆譭和騷擾別人,並試圖摧毀他人的生活。線上世界不應該是假賬號、偏執狂和其他人匿名橫行,傷害、騷擾、霸凌、挑釁他人地方。“這不是澳洲該有的樣子。這不是真實世界中應當被允許發生的事情,也沒有任何理由允許它在數字世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