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眼鏡已經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不論是近視鏡還是老花鏡,不論是全框鏡還是隱形鏡,不論是玻璃鏡還是樹脂鏡,都隨處可見。
但在眾多的眼鏡種類裡,蛤蟆鏡無疑是最靚麗的一道風景,也飽含了五零後、六零後、七零後的青春回憶。
如今,他們大多都戴上了老花鏡了。
一、八十年代的蛤蟆鏡有多搶手?
八十年代的中國,流行物、流行款、流行色都比較單一,因為大家並沒有那麼多選擇,所以凡事都喜歡跟風,並不介意撞衫。
當蛤蟆鏡一經出現,立刻成為緊俏商品。
你戴個蛤蟆鏡上街,馬上有人會問:在哪買的、多少錢?
其實最初我們是不能自主生產蛤蟆鏡的,也不是說工藝有多難,而是沒想到大家還有這個需求,畢竟當時大多數人還在為溫飽而奮鬥。
最開始的蛤蟆鏡都是從香港來的,當然香港進口的蛤蟆鏡價格比較高,所以蛤蟆鏡對於第一批購買者而言可以算是奢侈品。
奢侈的蛤蟆鏡配上更加奢侈的幸福摩托,那在八十年代絕對是很拉風的。
1983年的老照片
當時購買進口商品很難,一般要請出國出境的人往回帶,所以最初的蛤蟆鏡是供不應求的。有需求就有供給,緊靠香港的廣東很快就出現了走私品、仿製品。
有的人頭腦靈活膽子大,南下廣東進貨,很快就靠著販賣蛤蟆鏡賺到了一筆數量可觀的錢。慢慢地,蛤蟆鏡變得多起來,有的人開始在工廠門口擺攤叫賣,也有的人開店販賣。
八十年代末街邊的蛤蟆鏡攤位
因為蛤蟆鏡是稀罕物,所以鏡子上的外文標籤一般都不能撕掉,以此標榜自己的高貴血統。
後來蛤蟆鏡變得多起來,大家就開始追逐不同顏色和不同款式,咖色優於黑色,變色優於咖色,反正就是我的和你們的不一樣就物以稀為貴。如果能買到明星同款,那就更好了。
不過,蛤蟆鏡的風潮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村地區並沒有大範圍佩戴蛤蟆鏡。這一方面是因為蛤蟆鏡的價格並不便宜,少則幾塊錢,多則十幾塊錢,在八十年代這絕對算得上是一筆鉅款,普通農村人是買不起的。
另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交通很不方便,在農村買不到蛤蟆鏡,農村人進城一趟很不容易,光是車票一般人就負擔不起。
那個時候大多數農村人都是暈車的,因為極少坐車,受不了汽車的汽油味和運動感。
那個年代的汽車尾氣味道相當濃,燃燒的汽油味聞起來“挺香”,以至於有些農村小孩會在車輛經過後追著汽車的屁股跑,就是為了問味。但一旦真的坐車了,還是會暈,非常噁心,所以會自帶一個塑膠袋以防嘔吐使用。
農村的蛤蟆鏡少,並不是沒有。那時的農村沒有什麼新聞,一旦有人戴了蛤蟆鏡,很快全村人都會知道。那種拉風的感覺,是非常享受的。
但在農村戴蛤蟆鏡也是有風險的,因為戴蛤蟆鏡的樣子太酷了,容易被借、被搶、甚至被打,因為在農村“立棍”青年的眼裡酷就是裝、牛就要修理你。不僅村霸看你不順眼,老人也會因此認為你是不良青年。
直到2000年之後,農村人普遍進城務工,改善了經濟條件,開闊了眼界,蛤蟆鏡什麼的也就不再是稀罕物了,連老大爺都戴上了蛤蟆鏡。
酷酷的大爺
其實,蛤蟆鏡並不適合所有人,一般臉小臉瘦的人戴蛤蟆鏡比較搭,越是大的蛤蟆鏡越顯臉小。好在整個八十年代,大家普遍較瘦,沒有多少大臉的胖子。
二、眼鏡是不是中國發明的?
眼鏡是不是中國發明的,這個問題約等於足球是不是中國發明的。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如果你認為蹴鞠是足球的前身,那麼足球就是中國發明的。如果你同意石頭鏡是眼鏡,那麼眼鏡就是中國發明的。
這裡說的石頭,指的是水晶。我國很早就認識了水晶,也發現了水晶打磨鏡片可以放大眼前事物的秘密。
到西漢時期,我國已經有不少的外來佛經,一些佛經的字很小,於是人們就用水晶石做成了放大鏡。據出土文物顯示,當時的打磨水平已經相當高,有的鏡架圈還用到了黃金,非常精美、尊貴。
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之後,催生了一大批近視眼,司馬光、歐陽修、陸游都是近視眼。雖然古人用針灸、藥燻等辦法治療近視眼,但效果並不太明顯,於是就開始使用水晶鏡片輔助閱讀。
約在十三世紀初(南宋時期),我國就出現了可以手持、也可以懸掛的水晶眼鏡,這比歐洲發明的眼鏡早了幾十年。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到元大都(北京)時就看到有人戴眼鏡,並把這件事寫在了自己的遊記裡。
馬可波羅的旅行路線
石頭鏡是中國發明的,玻璃鏡是歐洲發明的。其實玻璃最早是由埃及人發明的,但這個時候的玻璃太少、太珍貴。約在我國的唐宋時期,德國改良了玻璃燒製工藝,大大降低了玻璃成本,促進了玻璃製品的流通。
德國就相當於我們造紙界的蔡倫,蔡倫之前就有紙,但蔡倫的改良使紙的應用場景不斷擴大、使用成本不斷降低,這樣我們普通人才有機會用到紙。
約在十三世紀末(南宋末年),歐洲出現了玻璃眼鏡。在明朝時期,玻璃眼鏡傳到了中國,有人說是傳教士帶來的,也有人說是鄭和帶回來的。
戴眼鏡的歐洲傳教士
不管眼鏡是誰發明的,畢竟它給近視眼患者開啟了全新的高畫質世界,改變了近視眼患者“三米六親不認、五米雌雄不分、十米人畜無異”的窘境。
說完了眼鏡,那麼墨鏡又是怎麼來的呢?
三、戴墨鏡難道只是為了美?
眼鏡是因近視眼而生,那麼墨鏡是怎麼來的呢?
墨鏡誕生於19世紀中期,最開始是一種“勞保用品”,主要是駕駛員用於防風防沙防光。
1886年,德國人卡爾·本茲和朋友發明了一輛燒汽油的三輪車,這就是賓士的雛形。1919年,法國量產雪鐵龍汽車,從此汽車開始成為大街小巷一道靚麗的風景。
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在一戰期間各國陸續製造出一萬多架飛機投入戰鬥。最初的汽車和飛機都是敞篷的,隨著速度不斷提升,駕駛員必須佩戴防風鏡保護眼睛免受異物和陽光傷害,於是最早的防風鏡就這樣誕生了。
一戰德國空軍王牌飛行員赫爾曼·戈林
與此同時,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夏天到海邊曬太陽、冬天到山區滑雪成為時尚。
曬太陽時如果不戴墨鏡,根本睜不開眼。滑雪時如果不戴墨鏡,也會出現視覺模糊的雪盲症。因此,墨鏡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睞。
尤其是在地勢平坦的東歐地區,沒有山林阻隔的陽光顯得更加肆無忌憚,因此人們出門逐漸習慣戴上可以直視一切的墨鏡。
最初的墨鏡由有色琥珀、雲母礦石、天然水晶等製作而成,後來逐漸被玻璃和塑膠所取代。但製作眼鏡對玻璃和塑膠的品質要求比較高,所以最初的墨鏡價格是非常貴的。
直到科學家改進工藝、工廠提高產量之後,歐美的普通民眾才有機會戴上墨鏡。
度假的歐洲男士
近視鏡和墨鏡都因實用而生,但慢慢地,近視鏡與文化人劃上了等號,墨鏡則與潮流越走越近。我們身邊,既不乏戴近視鏡扮斯文的時尚青年,也常有帶墨鏡耍酷的俊男靚女。
人們一旦戴上墨鏡便有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氣場立馬變強。不論你昨天熬夜黑眼圈,還是你對眼前的事物根本不感興趣,或者是你正在上下打量,對方都無從察覺。
四、蛤蟆鏡為何在八十年代風靡中國?
墨鏡按照造型不同,可以分為貓眼鏡、眉框鏡、奶奶鏡等,最為我們熟知的便是曾經風靡一時的蛤蟆鏡。蛤蟆是指青蛙或蟾蜍,它的特點就是眼睛大。所謂蛤蟆鏡,就是指那種鏡片特別大的墨鏡。人戴上大號墨鏡就像青蛙一樣,所以稱為蛤蟆鏡。
看看像不像
實際上,所謂的蛤蟆鏡就是飛行員墨鏡。因為這是最早的一款太陽鏡,也是最經典的一款太陽鏡,所以不論產品造型如何改良創新,每個太陽鏡公司都會為蛤蟆鏡保留一席之地。不過,在眾多的蛤蟆鏡品牌中,最為人熟知的是雷朋太陽鏡。
雷朋品牌誕生於1923年,是博士倫眼鏡公司專門為美國空軍飛行員打造的戰鬥裝備。因為粗狂硬朗的外形和經久耐用的品質而受到消費者的喜愛,麥克阿瑟、傑克遜、貝克漢姆等都是雷朋的擁躉。
而中國颳起蛤蟆鏡的熱風要從改革開放說起,我們在改革開放之後開始大量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影視作品,美國電影《蒂凡尼的早餐》、電視劇《大西洋底來的人》開始熱播。
當時的文化生活非常匱乏,熱播的影視作品對人們認知和時尚的影響非今日可比。劇中,奧黛麗·赫本、帕特里克·杜菲帶著蛤蟆鏡的裝扮,成為年輕人競相模仿的物件。
赫本、杜菲劇照
在八十年代,比起歐美,我們接觸更多的是香港的影視作品。因為當時各地的電影院還沒有聯網,電影傳播不夠方便快捷,所以各地都出現了大大小小的錄影廳。
在各類香港影片中,最受歡迎的是警匪片,而片中的社會大哥幾乎清一色地佩戴蛤蟆鏡,四大天王等人也不例外。
從此,青年開始了追星熱,在房間裡貼滿明星的大幅海報,從頭型到穿著開始模仿明星,蛤蟆鏡也成了顯著標志,佩戴蛤蟆鏡不僅會增強氣場,還會使人顯得特別酷。
時至今日,蛤蟆鏡雖然早已不是什麼稀缺品,但依然受到不少人的喜愛,是開車、旅遊、趕海的必備,鏡片色彩可以隨意選擇,基本你能想象到的都可以買到。
至於價格,從幾十到幾萬元都有,可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而款式之多,往往超出你的想象,很難和身邊朋友撞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