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上線
雜交水稻有個袁隆平,“雙低”油菜有個官春雲。
在農學領域,不少人都聽說過這兩句“打油詩”。
所謂“雙低”油菜,指的是一種特殊的油菜品種。
由這個品種的油菜籽榨取的菜油,其芥酸含量低於3%,菜餅中硫代葡萄糖甙含量低於30微摩爾/克。這兩項指標是否達標,直接關係到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起初,市面上並沒有這種“雙低”油菜。
正是官春雲,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把這個品種帶到了世上。
從一片油菜田說起
官春雲之所以下決心和油菜“槓上”,和他年輕時與農民們同吃同住的經歷有關。
那個時候,油菜籽油,是我國很多地方的主要食用植物油。
但比較尷尬的是,當時油菜種植面積比較小,產量也低,本來就難以滿足國內的食用需求。遇上“三年困難時期”,國內油料供應就出現了嚴重不足的現象。
官春雲不止一次看到農民們因為缺少食用油,只能吃不放一滴油的“紅鍋菜”。
我能為他們做點什麼?從湖南農學院(現湖南農業大學)剛畢業不久的官春雲想。
農業上想提高作物產量,一看品種,二看栽培方式。品種上,他倒是有目標。之前跟著同領域的專家、老師進行調查的時候,他們發現了一種甘藍型油菜。這種油菜的產量比以前的品種要高,還更耐寒。想提高油菜產量,它可能會是關鍵。
確定好品種後,官春雲開始在栽培方式上花心思。
據他觀察,以前我國的油菜產量低,除了品種,和以前的“冬養春發”栽培方式也有關係。所謂“冬養春發”,簡單來說就是讓油菜在春天發芽。雖然這是我們一貫的栽培方式,可發芽時間和收穫時間間隔不長,油菜產量自然提不上去。
官春雲發現,只要護理得當,更耐寒的甘藍型油菜完全可以達到“冬發”的標準。用一整個冬天的時間增加種子的葉片數,每增加一片葉子,油菜產量就可以提高10%。
把這個原理弄清楚之後,官春雲總結了一套“冬發栽培理論”。
事實證明,他的觀點非常正確。這套“冬發栽培理論”使我國油菜的畝產量由原來的約50公斤提高到約90公斤。1978年至1995年,僅湖南地區,因為推廣這項技術,就增收了20.7億元。
“雙低”菜籽油問世
油菜的產量提高了,百姓自然就不缺油吃。
但官春雲很快就發現了菜籽油的弊端——菜籽油裡含有兩種對人畜有害的成分:芥酸和硫苷。有研究表明,這兩種成分進入人體以後,可能會沉積在人體的心臟、骨骼和肌肉中,過量攝入會引起心臟及心血管疾病。
能不能降低它們的含量?官春雲一頭扎進了這個難題。
做“雙低”品種研究是一件很苦的事。那個時候,根本沒有正規的實驗基地,想做研究,官春雲就在暑假帶著團隊到雲南的昆明或者黑龍江的白案地區,做實地研究,一紮在田裡就是一兩個月。可當他拿出了幾經研究的第一版成果,農民們卻不買賬——這批種子雖然保證了“雙低”,卻不抗病,放到市面上,農民不願意種。
官春雲只能重頭再來。
1987年,官春雲終於帶領團隊育成了第一個經國家審定的“雙低”油菜品種——湘油11號。而這個從零到一的突破,官春雲整整用了7年。
雜交育種的“意外收穫”
在潛心研究“雙低”油菜品種的過程中,官春雲還有了一個“意外收穫”——他對傳統的雜交育種方法進行了改進。
以前,做雜交育種,國內普遍採用的就是“三系雜交法”。用這種方法配製出一個優良雜交品種,需要先建立三個特定的系: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復系。用這個方法培育出的雜交品種品質雖然不錯,但卻存在培育週期長、恢復率不穩定,進而導致後續產量不高的問題。
官春雲一直想,能不能把這個步驟簡化一下?
最後,他想到了“化學殺雄”法——用化學的手段達到原本的雜交育種標準。這種方法不但簡化了原來的“三系雜交法”步驟,並且一旦配置好之後,種子的狀態總體穩定,只要選出一個合適的品種,就可以進行大面積推廣,而不用擔心產量等其他問題。
官春雲的“化學殺雄”法一問世,很快就得到了業內同行的認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採用這種方法進行雜交育種。他的這項技術,還獲得了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後來,官春雲把自己的這套方法總結成了一本《油菜化學殺雄利用雜種優勢的研究》。今年,聯合國在徵集這一領域的論文時,還特意購買了官春雲的這本書。
官春雲常說:“5分鐘很長,50年很短。”在他看來,人的一輩子也就是一兩個50年而已,所以要爭朝夕、爭分秒,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做更多的事。
2019年,中央一號檔案強調,要支援長江流域的油菜生產、推進新品種新技術的示範推廣和全程機械化……官春雲知道,這意味著,一個更宏大的目標正在召喚他!
《我是科學人》紀錄片由劍南春特約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