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縣興義鎮泥巴溪村古觀山上有一座始建明朝萬曆年間的古建築群,遠看就像是古代大地主人家的豪宅,近看又像是清朝時期遺留下來的古村落,唯一疑惑的是古建築群內空無一人。內心正為這麼豪華的古建築沒有人居住感到遺憾,後來才得知是一座寺廟,當地人叫這座寺廟為悟惑寺。
悟惑寺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寺廟修建在古觀山上,所以悟惑寺的原名叫古觀寺。古觀寺自修建以來香火旺盛,前來祭拜的信男信女絡繹不絕。聽說很靈驗,娶不到媳婦的男青年來燒香後就能娶到老婆,肚子不爭氣的女子來古觀寺走一遭後肚子都能鼓起來,所以古觀寺常年香火不滅。
山頂風大又容易引起火災,後將古觀寺搬遷到半山腰更名永興寺,預示永遠興旺之意。起初只是一間小殿堂,當地一生意人出資增建永興寺副殿一間,使得永興寺規模逐漸擴大。隨著永興寺的名氣越來越大,前來祭拜的人越來越多,永興寺逐漸出現混亂。當地村民都急需一位德高望重的和尚來當住持,維護好永興寺。
有一位得道高僧雲遊四海,路過永興寺觀看一番後認為永興寺修建在半山腰間風水不好,與寺院“永興”不相稱。正好此時有兩位外省看地的風水先生路過此地,兩人認為山陰之麓正對似木魚之堡,那才是佛爺所住之佳地,後將永興寺搬遷到現址。
乾隆53年(1788)妙鑑和尚遊歷經過永興寺,感覺這裡風景優美,山青幽靜而偏僻一方,是個極佳修行之地,索性就留在永興寺。妙鑑和尚決定在這裡修行後又增建殿宇,然後將永興寺更名悟惑寺。自從妙鑑和尚留下來後,特別是將永興寺更名悟惑寺後,前來燒香拜佛的人比起以往更多。
以前信男信女前來燒香只是為了求配偶、求子,妙鑑和尚入住悟惑寺之後,入京趕考的大文豪,官場上的掌權人,富可敵國的大地主,年近古稀的鰥夫,窮得漏錠子的貧農都來悟惑寺燒一把香,求菩薩保佑一生順遂。有個淨身未能入宮的男子都來求菩薩保佑能夠娶到老婆,為自家傳宗接代,只不過生理問題不能隨緣,但也不至於毫無是處,起碼這位淨身男子可以常年益壽。
悟惑,即是佛教教義精髓,悟惑者省悟迷惑也,潛心學佛,靜思過去,達到解除迷惑而能明白也。佛教中寺廟分為子孫叢林和十方叢林,悟惑寺屬於子孫叢林,寺廟住持的產生將由現任住持的徒弟接任。悟惑寺的首任住持妙鑑和尚,至於接任者是哪位高人沒有詳細記載,但是悟惑寺至修建當日起至解放前香火興旺,想來悟惑寺也不缺住持。
悟惑寺香火常年旺盛但又註定它不平凡的宿命,古觀寺、永興寺、悟惑寺三次搬遷三次更名,每次更名都經歷一次搬遷。同治年間又毀滅在白蓮教之手,後又在原址上覆建悟惑寺,目前的悟惑寺建築體大致都是清朝同治年間遺留下來的。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也有過大規模修復,不過整體建築沒有被毀壞,依舊保持著古聲古色模樣。
山門為木質結構重簷山式頂,穿鬥式架樑,頗有幾分宏偉和壯觀。進入山門有一道石板階梯,層式疊壘共23級,每走一步彷彿帶自己穿越到清代。
三間大殿,兩旁是廂房,外加一扇大門,是傳統的四合院佈局。青石板鋪設大院,就像古代大地主人家豪華住宅。以目前悟惑寺的建築規模,要是在清代沒有一定財力的人還真難修建得起。悟惑寺是眾人籌資,還有悟惑寺住持的化緣而來的錢財進行修建和擴建,當中籌資的不缺大地主和大官員,才有如此規模的悟惑寺。
古建築群由前殿、中殿、後殿、禪房、左右廂房和廚房組成。歷經多年的風雨侵蝕,古建築群的主體依舊保持完好。近些年由於得到重視,有些老化部分得到有益補修,當然這裡不是熱門景區,前來遊玩的人不算太多,顯得格外的冷清。
下殿正中有彌勒佛,立背韋陀,左右有關羽雕像,與中殿相互對立。中殿也稱大雄殿,正中央為三世佛神像,左右兩側有十八羅漢列陣。解放初期十八羅漢被毀,只留下三世佛神像和蓮臺。
悟惑寺不僅僅是一座廟宇,也不僅僅是一處古建築群,是具有藝術性和欣賞價值的古建築體。對於研究當地民間古建築史和了解當地民間文化有著重大的意義,喜歡遊玩古建築的朋友有機會何不前去觀看一番。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本文是記事性文稿,見物說物,見其所想,所想所寫,如有不對的地方,敬請大夥諒解。謝謝廣大讀者閱讀本文稿,敬請給予建設性意見。原創文章,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