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寺是地名,是句容南部的一個千年古鎮。得名於歷史悠久、御賜金匾的寶剎天王寺,此後村落髮展成了集鎮,成了鄉鎮駐地,鎮也以“天王寺”得名,沿用至今,如今只成了天王鎮的地名。老一代人見面仍然會說,你是天王寺的吧?

牌樓上“天王寺市場”五個大字是原江蘇省委書記江渭清題詞。牌樓下是通往老街的入口,從牌樓進去一直走到底,左手拐彎有一座古橋,其它基本上沒有什麼古蹟了。

天王寺初名豐樂寺,由唐代著名高僧,世稱“牛頭法融禪師”建立。建於茅山之南,後遷至浮山。唐中和時期又遷到後來的天王寺所在地,即現天王鎮糧管所大院內。但原建築皆無,有善信欲發心重建,但現址大多被天王鎮糧管所佔用。

寺廟建得金碧輝煌,寺內供奉著伽藍神。伽藍神大顯神通,金陵周圍方圓百里,遇水旱之災或有疾病,來寺祈禱,似有響聲就有應聲一般,非常靈驗。一時間,豐樂寺名聲大振。朝廷認為伽藍神就是昆沙門天王,乃敕賜“天王寺”匾額。因此豐樂寺改名為天王寺。

唐昭宗天祐二年(905年),皇上詔令:“天下所有寺廟,凡是沒有匾額的全部撤毀。”近處承仙鄉、通德鄉、政仁鄉的九座寺廟毀掉了八座;惟有天王寺因有匾額而得以倖存。

太平天國戰亂中天王寺大廟遭到損毀,逐漸荒廢。日軍侵華時期,部分建築又遭日軍焚燒。解放後寺廟尚存,20世紀60年代完全拆除,改作糧庫。如今,寺廟早已遺失在歷史的長河裡,唯留下一年一度的廟會——三月初六,仍在演繹著往日的繁榮昌盛。

歷史上此地處於去常州、杭州、南京、安徽等地的最重要的官道上,是四境交往的商貿集散中心。因而天王寺廟的名氣越來越大,逐漸形成了街市,商鋪林立,延伸過映月橋。

這條街算不上古樸,在老街裡行走,只能在僅有的一些老建築中尋找拾掇著構成它的元素:青石板、石灰壁、木雕窗......述說著歷史,演繹著故事。

在天王街中心,有條橫穿而過的秦淮河支流,當地稱天王大河。天王街坐落在河兩側,河北邊叫東街,河南邊叫西街,在東西街中間的轉彎處,河上有座映月橋,連線著東西街道。

映月橋,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連線著天王老街南北兩向,迄今142年,“映月橋”並非戲稱,而名副其實。

映月橋是一座單孔拱橋,為光緒四年(1878年)鄉人趙燮堂等捐修,此橋選址巧妙,每當月亮東昇以後,人站在橋西河邊,可看到月亮的倒影映在橋中心的水面上;每月的農曆十五,如天氣晴朗,月如銀盤,水似明鏡,故名映月橋。2008年,映月橋被句容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中期以後,南鄉商幫崛起,積德行善已成為富裕大家族的家規,紳商世家禮佛成風。此地又處於去常州、杭州、南京、安徽等地的最重要的官道上,是四境交往的商貿集散中心。因而天王寺廟的名氣越來越大,逐漸形成了街市,商鋪林立,延伸過映月橋。

一條不起眼的老街,如今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如今的老街已沒有了曾經熱鬧的喧囂,也沒有了那些南來北往的商客,只剩下映月橋的青石板和橋頭的一棵上百年的古樹,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老街的過往。


當年眾所周知的電影《上甘嶺》中的肖指導員——肖德龍,就出於天王。


映月橋北側有兩條巷子,當地人叫“褲子襠”。映月橋是褲腰,北面的兩條街道是兩條褲腿,中間的三岔口街段因形似褲子就被叫為了“褲子襠”。那時候,千年古鎮天王街,雖坐落在山鄉,卻盛名遠揚,上海人早知天王寺,而南京人樂道褲子襠。


這條述說著歷史的老街,留下了歲月變遷的痕跡,也許今天我們還能看到,也許明天我們將永遠也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