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還田弊端顯現
近日,黃淮海冬小麥種植區,很多農戶紛紛反饋田間小麥出現發黃乾枯現象,經農業專家下田診斷後,認為多數是秸稈還田造成的麥粒懸空現象,由於根系吸取不到或不能充分吸收土壤中養分,在遇到寒冷乾旱的天氣後,就會出現如上症狀。
對此,小麥種植戶表示很無奈,雖然秸稈還田有利增加土壤有機質,但黃淮海糧食種植區不像東北地區,一年只種植一茬農作物,可以為秸稈在土壤中腐熟,留下較大的空間,而一茬小麥一茬玉米的黃淮海種植區,往往是上茬秸稈剛剛打碎在田間,後茬就立即播種了,為下茬作物的生根發芽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同時也為病蟲害的發生,營造了有利條件。
田間秸稈一直沒有理想的歸宿
在養殖業相對薄弱的地區,農業秸稈得不到及時清理,即便不少地方以鄉鎮為單位建了不少秸稈回收處,但在有限的時間內想回收掉所有的秸稈,以現階段的回收能力,還是不太現實,且秸稈處理源頭還沒達到徹底消化農業秸稈的能力。
以往的農業秸稈消耗,主要有餵養家畜和生火做飯兩個渠道,隨著農業機械化(糧食作物)的普及,以及農村人踏上外出打工的旅程,農村牲畜消失了,家家戶戶生火做飯也減少了很多,就此,秸稈就失去了價值,農戶們無奈間只有一燒了之,但焚燒秸稈危害環境,不焚燒又危害農田,秸稈處理新出路看似有很多,就當前來看,能徹底解決實際問題的,卻少之又少。
科研出成果,為田間秸稈提供新出路
近期,據科技日報報道,我國已經實現了“農林廢棄物透過快速熱解創制腐殖酸的新技術”,並取得了多項世界首創成果,這就意味著,今後的秸稈處理又有了新途徑。
眾所周知,腐殖酸是一種極好的有機質肥料,對作物增長及改良土壤有著極其明顯的效果,有葉面噴霧液體腐殖酸和土壤處理固態腐殖酸兩種存在形式,當前的腐殖酸主要從風化煤、褐煤及城市淤泥中提煉所得,但過度開採的煤礦,作為不可再生資源,根本無法支撐礦源腐殖酸的長久發展,而城市淤泥又含有過多的重金屬和細菌,雖然採集成本低,但若要製成高品質腐殖酸,就提高了製作成本,若是簡單提煉,製成的肥料又對土壤及農作物造成較大健康威脅。
而採取用農業秸稈來提取腐殖酸,則解決了製作腐殖酸的原料問題,而後再製成腐殖酸肥料,用於土壤改良,這就實現了一種“另類”的秸稈還田方式,讓秸稈透過一定技術手段,變成對土壤更有親和力及直接吸收利用的腐殖酸肥料,這種技術一旦普及開來,比秸稈發電還具有跨時代意義。
據業內人士透露,用秸稈提取腐殖酸,其實難度也不算太大,大致流程為:將秸稈粉碎加溼,加入專用菌劑混合,再依次加入尿素及促進腐熟的物質,均勻混合後,進行密封發酵,而後將腐熟後的產物進行乾燥處理,再將固體腐解後的產物,採取化學方法進行提取,過濾後就獲得了腐殖酸。
據中國石油大學化學工程學院田原宇教授介紹,土壤是地球脆弱又珍貴的“面板”,卻面臨著不斷退化的危機,我國高達55億畝的退化土壤面臨修復,而年產大約13.5億噸的農林廢棄物卻得不到很好的利用,這兩個世界級的難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擋在我國實現“雙碳”目標和鄉村振興路上的“攔路虎”,而如何解決掉這兩個難題,也成了科研院校必須要解開的試題。
從2003年開始,他就開始組建團隊,開始了將農林廢棄物往腐殖酸方面的轉換的研究之路,2012年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年產20萬噸的工業化裝置工廠。由腐殖酸轉化成的腐殖酸肥料,對鹽鹼地採取腐殖酸治理,可使土壤團粒量提高130%以上,生物活性提高30%以上,實現當年改當年種當年見收益的土壤改良目標。
在秸稈處理難的當下,每一個能使秸稈“變廢為寶”的專案都蘊藏著極大的商機,畢竟秸稈是現成的,採集成本也是極低的,如果能將秸稈變成腐殖酸,或直接生產出秸稈型別的腐殖酸肥料,最終再投入到土壤中去,使土壤得到持續性的有機質補充,對高品質的農產品生產,也具有極大的促進意義。
這個工程看似不小,但確實值得去嘗試,一旦條件成熟,市場商機將和我們的土地面積一樣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