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資料闡釋中國繪畫的設色。中國古人在論及設色時,講述的內容遠遠少於線條。
許多世紀以來,不少畫家對於重彩設色都持有強烈的偏見,這源自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古代中國文人的生活態度,他們摒棄世俗而嚮往內心的平靜。色彩被看作是膚淺的、脂粉氣的、搶眼的。孔子為人們改變朝袍的顏色而感到痛惜,因為他們捨棄了純正的紅色與青色,而提倡雜色、紫色以及緅(zou)色。由於常常有人縱情聲色,因而道教經典《道德經》為引導正見而警告“五色令人目盲”。
從8世紀起,為了能夠展現所畫物象的內在精神,設色不時地在繪畫中消失。中文強化了這種對待色彩的消極態度,就像“色彩”中的“色”,不僅代表“姿色”“激情”“慾望”,還可指“憤怒”。與英文相比,中文裡用來辨別特定顏色的詞彙也少得多。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與以上情況相似,另一種消極對待色彩的原因在於,文人畫家所尋求的繪畫與書法之間的關係,他們推崇水墨中的“筆意”,迷戀作畫時的“墨戲”。14世紀,在這種風格主導了中國繪畫後,墨竹畫便十分流行,以至於當人們在聽聞有畫家喜好以紅色畫竹時,會感到格外詫異。若是問一位不識趣的觀者,竹子應當是什麼顏色,他準會答道:“固為黑也。”
吳鎮《墨竹圖》 耶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儘管如此,接近一半的中國畫作品都有設色。在宋代以前,畫作中鮮明的設色稀疏平常(如《馬王堆一號墓帛畫》)。古代畫論中有“丹青”一詞,運用礦物顏料的“青綠”設色法在唐代十分流行,以至於在往後任何時候,在山水畫中對它的使用都能讓人回想起早先的時代(如《明皇幸蜀圖》)。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之後,零星散落於畫面的淡彩變得更為常見。即便中國畫家常對設色持消極態度並節制其使用,他們也常常隨機應變,少部分人還嘗試藉助它來描畫真實的自然,而非僅僅為了表現設色技法。像清初王原祁一樣的繪畫大師寥寥無幾,他以富有韻味的色彩來強化扭曲構圖的力量。為了理解與論述設色的特質和其中的寫意性,我們需要去了解這一作畫要素的特性。
古代中國畫家繼承了一種由前人傳下的色彩體系,包含五種既代表羅盤上的基準方位,又蘊含自然原初力量的正色,這與透過觀察自然而得的色彩理論全然不同。南方由朱雀為代表,容易使人聯想起炎熱夏季的驕陽; 北方指向黑暗、冰冷的冬季,由兩頭黯色的爬行動物 玄武 作為象徵; 青龍 代表面朝海洋的東方;盤踞於遠方高山丘陵的 白虎 則象徵著西方;中華帝國之本位、四方位的中心,由一條 黃龍 作為代表,而天空就如同北方一樣被標作黑色這種分類法體現了中國傳統的用色方法,即透過將其強化的方式與背景色相區分,依物象的固有色隨類賦彩,併為可用顏色的種類劃分出限定的範圍。
宋人《光明寺圖》
選出這五種顏色作象徵色,並非完全出於對自然本色的考慮;即便如此,它們也正好契合了西畫色彩理論中的五種基本色,在這裡所有的色彩都可透過三原色調和而製成,即紅色、黃色、藍色,再加上黑色與白色(例如紅色與黃色調和為橙色,橙色與黑色調和為棕色,紅色與白色調和為粉紅色等)。黑色來源於三原色的混合,而三原色消散了便是白色。中國畫家使用的顏料直接從天然植物、礦物中提取,不需將其調成色譜中的正紅與正藍。與歐洲畫家的做法不同,他們不會為了一系列相近的中間色而去調和色彩。
在工整寫實的畫作《富貴花狸圖》中,即便有三種不同濃淡的綠色相鄰,它也並不出自畫家的調和,而是在製作過程中石綠顏料正巧分出的三個層級。若是說中國畫家真的調和了顏色,那也差不多隻是赭色與青色的相間點染。
宋人《富貴花狸圖》
除了色系,在色彩理論中還另有濃淡(或說深淺)與飽和度(或說鮮灰度)兩大同樣關鍵的內容。所謂濃淡說的是同種顏色中不同的明暗,例如白、黑分別代表了最低與最高的兩種濃淡程度。在其他顏色中調入白色會使其變淡,若是調入黑色,則會變暗、變沉。
中國畫最顯著的特性之一,就是它能將大片的空白與整體的構圖融為一體。在水墨與設色的覆蓋下,地子的原色變得不那麼明顯,它們二者烘托出畫面整體的氛圍。在白紙上設色,色彩會自然提亮,時而形成一種近似於“色粉畫”( pastel-like)的精美效果(如王原祁《仿王維(輞川圖》);若是在深黃色的絹上設色,原本的色彩就會變濃、變深,有利於畫出意境寧靜悠遠的山水(如郭熙《早春圖》)。
我們可以從《富貴花狸圖》中看到,畫家特意用了較深的石綠色來著染芍藥的正葉,區別於用淺石綠畫出的柔嫩的反葉。另外,畫家所塑造的花卉在花瓣上呈現清楚的濃淡漸變,這並非刻意調和所得,而是用了一種著色後直接在絹上分染的技法。
《富貴花狸圖》區域性
畫家調和了鉛白、絹地原本的棕色(作畫前會平刷上一層淡墨)與用以稀釋顏料的清水。在鋪上一層淡淡的底色後,從花瓣的尖角處開始,順著它的邊緣施以鉛白,隨即用一支幹淨的毛筆飽蘸清水,向著花蕊的方向將其分染,經過這樣處理的顏色會變得越來越淡,到了最遠處幾乎完全消失了。不得不說,這種調色手法產生的效果非常精妙。
《富貴花狸圖》區域性
來源:中國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