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隻有精緻的項鍊才能突顯品味?
黃金項鍊是不是隻適合婚禮上佩戴?
男人為什麼戴大金鍊子會被吐槽俗氣?
男人們為什麼總是覺得項鍊就是敗家娘們浪費錢的行為?
如果有最後一條的美女們,看了今天的文章,可以大大方方地懟回去!
古代男人的脖子上也不是光禿禿的,什麼都不戴的!
如果什麼都不戴的,只能說明這家人混得實在不咋地,妥妥的窮!
是不是扎心了,老鐵!
好啦好啦,先言歸正傳,來看看在古代,人們是怎麼樣將頸部藝術發揮到極致的吧。
在古代,頸飾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時代,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男人們開始互相搶老婆,但是那個時候也不講什麼道理,完全就是看誰的拳頭比較硬,誰的老婆就比較多,今天你搶我的,明天我搶回來,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比較混亂,甚至連自己到底搶了幾個都不太記得,於是為了區別自家老婆與別人家的老婆,防止被別人搶走,於是就用貝殼石頭獸骨之類的穿成一根繩子套在脖子上,這就是項鍊的雛形。
也有一種說法,是男人們戴上這些裝飾,可以顯示自己的力量。
當然,受部落、圖騰以及祭祀等習俗得影響,這些裝飾用得項鍊被賦予了祈福的功能。
不過那個時候大家能找到的材料不多,無非就是石頭、獸骨、獸毛、樹藤等等。
到了封建社會,生產力與工藝水平逐漸發達,頸飾開始有了具體細分,於是出現了項鍊、項圈、瓔珞、朝珠等等。
古今相比,項鍊倒是沒有多大的變化,由一根長鏈索穿以各色珍珠玉石後,纏繞於項,也有配以搭扣、以方便摘取的短鏈。
一般在項鍊下方還懸有精美的墜飾,以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那麼為什麼說古代男女老少都戴頸飾呢?
大概項圈就是最好的證明。
古代的項圈一般是用金、銀、銅等金屬煅制的素圈,也有用整塊美玉雕制的,富貴之家還喜歡在上面鑲嵌珍珠寶石。
但是這並不是項圈能夠風靡的主要原因,除了美觀,項圈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保佑孩子平安長大,無病無災。
項圈有跡可考,是在南北朝的時候,由少數民族傳入,最早的時候,只有王孫貴族才能佩戴,但是後來因為天災、疾病、戰亂等諸多原因導致嬰兒十分容易夭折,為了祈禱天神保佑孩子平安長大,大家在項圈的底部會掛上長命鎖”、“如意”之類墜飾,上面再鏨以“長命富貴”、“福壽安康”等祝福文字和仙桃、蝙蝠、金魚、蓮藕等吉祥圖案,用來保佑佩戴者平安富貴長壽。
甚至民間還有這樣一個習俗,孩子出生後,由父母去周圍鄰居家乞討銅錢,將百家錢鑄成項圈用來祈佑平安。
在古代,這種項圈是不分男女,甚至這些具有特殊含義的項圈會伴隨著孩子長大,輕易不會取下。
比如在《紅樓夢》中,賈寶玉與薛寶釵都佩戴項圈,這也就是“金玉良緣”的由來。
瓔珞,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裝飾品,多用為頸飾,又稱纓絡、華鬘。
瓔珞原為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後來隨著佛教一起傳入我國,唐代時,被愛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進,變成了項飾。
其實瓔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就如同鳳凰的概念,鳳是雄性,凰是雌性。
戴在頭上或掛在頸上的叫“瓔”,佩在身上的叫“珞”。
瓔珞的款式非常複雜,以頸飾為主,懸掛上各種珍寶串飾,從頸部一直垂至胸前,有的甚至和臂飾相連,乃及足踝,成為掛滿全身的飾物。
瓔珞分為項圈式和披掛式兩種:
項圈式瓔珞以項圈為主體,墜飾較為簡單,項圈上雕以花卉紋飾,普遍較短,又稱“短瓔珞”。它流傳直到明清,其墜飾多搭配長命鎖、如意、護身符等吉祥物,又叫瓔珞圈。
圖片來源網路
披掛式瓔珞不僅形制更長,款式也更為多樣,但它因為氣候等原因終未在中原流行開來,而多被當成舞蹈飾品。
朝珠,主要出現在清代,有著嚴格的等級規定,不是誰都可以戴,按照清代的規定,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以及擁有誥命稱號的命婦才能佩戴朝珠。
朝珠由108顆珠子組成,每27顆小珠間隔一枚大珠子,一串朝珠一共有4顆,稱為“分珠”,材質為東珠(珍珠)、珊瑚、翡翠、琥珀、蜜蠟等。
朝珠的佩戴也有講究,男性佩戴方法為,兩串在左,一串在右,而女性剛好相反。
朝珠上的絛一共有三種顏色,分別為明黃、金黃、青色。
其中明黃和東珠只能為皇帝、皇后、皇太后使用。
不過到了現代,項圈、瓔珞逐漸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材質或者樣式的項鍊。
現代審美也更加偏向於簡單,精巧的佩戴風格,像古代那種做工精巧,繁複的頸飾品也幾乎很少出現,更多活躍在古裝劇或者是漢服文化圈子裡。
外國人看到我們漂亮的漢服與精美的首飾幾乎都是讚歎不已,雖然國家已經在重視傳統文化的發展,也有不少漢服文化愛好者組織相關的活動與展覽,但是多多少少都受到市場或者周圍環境得影響,許多愛好者怕穿出去受到異樣的眼光,或者是怕買到不良商販出品的山寨版而被同袍們口誅筆伐,所以漢服普及還是困難重重。
不過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與國民對中國古代知識的瞭解,喜歡漢服和這些漂亮首飾的朋友們會得到一個更加寬容與和諧的社會環境。
終有那麼一天,中國人的文化藝術,會成為整個世界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