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崇珍(生態園大羅山景區徒步)
溫州大羅山,相傳是鴻蒙元氣凝結所化,是傳說中的玄門聖山,乃太上老君的道場“玄都紫府”中的玄都。在古人眼中鴻蒙象徵著遠古時期,天地未開時,瀰漫在世間的一種元氣。
傳大羅山之巔有一洞,名“玄都洞”,洞內有一宮,叫“八景宮”,與崑崙玉虛宮,蓬萊碧遊宮,合稱三大無上仙宮,可見早在遠古時代,大羅山就與崑崙、蓬萊齊名。玄都紫府中的紫府就是指"八景宮",是太上老君普講道德箴言的場所。
那麼傳說中大羅山之巔的玄都洞到底位於哪裡,真的有這麼一個洞嗎?或許這只是一個傳說,但是說起大羅山的山洞,很多人報得出來的有化成洞、羅隱洞、長春洞、水簾洞、黃雲洞、道人洞、顧公洞。其實除了這些山洞,在大羅山的西部茶山豬頭巖南側,還有一個神秘的天然石洞,就是山重樓。
乍一聽這名字,好像是座建築,其實就是石洞。知道山重樓的人不多,走過的人應該更少。於是12月5日的這個週末,楓紅杏黃的季節,我們【珍跡留緣】中國羅山第一群組織了36人,來到山重樓,這個被譽為大羅山最壯觀的洞天。不過在介紹山重樓之前,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大羅山其它的一些山洞。
化成洞
化成洞,原名寶巖洞,洞中有寶巖寺,位於金河水庫東面二里處。五代梁唐間將領華溫琪曾在此隱居養老。明嘉靖八年(1529),狀元羅洪先在大羅山羅隱洞出家修行,就曾請寶巖洞師傅為其剃度,法名念庵。明代末年,世事滄桑,寶巖洞僧去洞空。清順治十三年(1656),天目和尚到仙岩主持法席後,為振興禪宗,在寶巖洞建成寶巖寺,並標出寶巖洞十景:東谷夏陰、 南屏冬日、西崖秋爽、北峰春秀、中巖夜月、石焰流霞、青蓮花瓣、靈谷傳聲、 石門鎖翠、雲端化成。清朝張嶽銘在遊寶巖洞時即興賦詩,首聯雲:“古洞非開鑿、天然造化成”,所以後人將寶巖洞又稱為“化成洞”。
寶巖寺
從寶巖寺三聖殿內的一個石洞鑽進去,可以到達化成洞內。洞內有石桌石凳,冬暖夏涼。旁邊即是著名的千年茶樹,相傳唐末宗室李集曾避難於此,並在洞中巖隙中植下一顆金心山茶花,人稱“唐茶”,樹高11.8米,徑粗0.33米,經中、日兩國植物專家考證,確認它已有1200餘年,堪稱世界山茶花大王。
羅隱洞
羅隱洞的歷史也相當悠久,位於十畝祖東南側。相傳唐初有皇族太子爭權內亂,改名劉衝於清天授年間(690)到大羅山羅隱洞出家避難,自稱劉秀才,在大羅山一帶弘揚佛學,使當時人民普遍信仰佛教。山村農民為了紀念劉秀才的功績,將村命名為秀才垟,也就是現在的仙岩秀垟村。後又有福建籍唐代文學家羅隱(833~911),因筆鋒犀利得罪權貴,隱居大羅山羅隱洞,羅隱洞因此得名。唐末道士呂洞賓,曾遊居於此。明嘉靖狀元羅洪光,亦在此出家修行。羅隱洞後山有一處墓地,俗稱狀元墓,相傳是明代狀元羅洪光的墓穴,為甌海區文物保護單位,名“羅大師塔墓”。
羅隱寺
長春洞
沿金河水庫大壩右行,有長春寺,寺後有洞,名長春洞,又叫獅子口。洞口有摩崖,記載著相關的歷史與人文。很多人來到這裡只會看到長春寺,卻不知在長春寺的後面,還隱藏著這麼一處鮮為人知的名勝古蹟。
長春寺
水簾洞
水簾洞,位於天柱寺通往百家尖水庫的長坑古道銀河水庫南側,過水庫大壩半山腰的亭子,右側小路進去即可到水簾洞。洞門狹長,內有乾坤,立有齊天大聖像,沿洞內臺階而上,光線幽暗,山水飄零,盤旋出洞口,豁然開朗,又是一番景象。水簾洞裡有一口聖泉,清洌甘甜,常年不涸,稱為神水。
黃雲洞
黃雲洞,位於十畝祖黃雲寺上方通向天河水庫道路的山腳,在山路開端的右側,標示明顯,洞內有佛祖奉貢,內室石屋石床一應俱全。石室入口處有臺階,拾級而上,可見黃雲寺。古時黃雲洞周圍是一片寬闊而富庶的土地,後來建造了黃雲寺,卻不知何故,一直香火不盛。
黃雲寺
道人洞
道人洞,位於八份山東首,石窟洞依山岩開鑿而成,又名陶成洞、陶隱洞。據明王澈《同竹巖弟過陶成洞》詩,其洞早在明朝已形成。1942年至1956年為道人居住,也為當地人躲避日寇侵略藏居處;1956年至1982年為生產隊堆放場和避雨休息所;1982年至今為佛教宗教場所。
傳明弘治年間,有一位鶴髮童顏的陶姓道士,曾隱居於此洞修煉。每逢晨昏,靜坐於洞邊一塊岩石上,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夜觀星辰兆象,卜佔世間禍福。終於有一日得道成仙,而隱山雲遊而離去。後人故名之陶隱洞。
觀海寺
顧公洞
顧公洞,位於茶山五美園,上金鎖嶺至實際寺,寺後的逆川墓下方有石階小道直通顧公洞,因明末遺臣崑山顧瑞屏曾在此隱居,故名。顧公洞為天然花崗岩巨石壘疊形成,洞深130多米,內有32個石室,室室相連。洞口有巨石,文革時被毀,口很小,僅容一人蹲入,大室可容納二十多人,小室僅容一二人,洞中幽暗,陰涼,古代民間傳說直通梅頭大海。
山重樓
講了大羅山這麼多的洞,現在該說一說山重樓了。山重樓位於茶山,從五美景園邊上的十二橋水庫沿秀才垟嶺而上,這嶺也被許多人叫做豬頭嶺。大約20多分鐘的行程,便會看到豬頭巖。過了豬頭巖繼續上行,不到五分鐘會看到一條向右拐的石階小路,路口掛有絲帶。沿著這條岔路一直往山頂走, 可能平時人跡稀少,腳下的路已被野草覆蓋。此處回首,潘山古村、龍王水庫和茶山新城盡收眼底。繼續前行,眼前出現一座石屋,穿石屋而過,又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走在其中,讓人彷彿進入了原始森林。
終於來到了山重樓的洞口,看到洞口很小,僅容一人透過。進入洞內,往下爬,卻發現裡面的空間很大,很深。看向最底層處,要容納100多人應該沒問題。抬頭觀察四周,巨石交錯疊嶂,傳聞中的山重樓果然非常壯觀。由於山重樓有很多洞隙,陽光可以直射進來,所以洞內並不像大羅山其他的一些山洞那麼幽暗。穿洞而下,發現洞裡流水潺潺,頗具意境。
這果然是一處天然的石洞,沒有絲毫的人工痕跡。很多人都知道大羅山的山洞總會與寺廟結合,而山重樓卻是一個純粹的山洞,在這裡看不到半點宗教的蹤影。相比較大羅山別的山洞,這個山洞裡面並不好走,必須要爬才能上下,四肢並用,很是刺激。對於許多隊友來說都是第一次來到山重樓,大家都顯得特別的興奮。相信隨著我們的到來,以後來到山重樓的人會更多,這個神秘的山洞也應該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去認識。
山重樓也叫三重樓,從洞口進去,其實已經是第二重,頭頂上還有更高的一層,不過那一層必須要有嫻熟的攀爬技能才能到頂。最底下的那一層有兩個出口,從右邊的那個出口出來可以走到來時的那條小路。 本來我們還想探一下從另一個出口出來會是什麼樣子,但是由於時間關係,按照我們的行程去了茅田水庫,羅山群的第一次山重樓活動,以完美告終。
大羅山的洞或許少了些大開大合的大氣,億萬年的地質演變推動著羅山的奇石堆積錯落,形成了大小不一的石間隙,這些間隙便成為了洞的存在。因此,羅山的洞多了份蜿蜒曲徑和幽秘未知,令人不禁上下求索,感受貼身肉搏的刺激。每個人對洞的理解也有所不同,除了文章中提到的這些山洞,大羅山還有許多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洞。比如瑤溪的雙龍洞、華陽洞;南坑山的潛龍洞;天柱寺的大貓洞;仙岩的通玄洞、仙姑洞;茶山的觀音洞;香山的白蛇洞等等。
大羅山的洞自然走不完,寫不全,或大或小,或淺或深,或幹或溼,曲徑幽深,一些洞一眼看罷,一些洞幾進幾處,方可淋漓,所謂探洞之樂,讓人意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