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內外 | 內蒙古地區珍貴文物特展
尋古蹟的蓮蓮
一條山脈有著重要的地理意義:陰山山脈以南是狹長的黃土高原;陰山山脈以北,則是暴露在寒冷的北風之中的內蒙古高原。時光拉回到久遠的千年前,人類活動受自然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居無定所的騎馬的遊牧民族,他們更需要依賴自然的恩賜。馳騁在歐亞大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主要以放牧為生,他們易與西方文明互通有無,但是草原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不適宜耕作,豐富的水草與沃野的平原才是他們的理想之所,那內蒙古西部水草肥美的地方,匈奴人便把這裡當作自己的苑囿。
上圖:黃河老牛灣(內蒙古清水河境內拍攝)
這片沃野不僅是遊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們進入中原地區的跳板,只有佔領了這片沃野,他們才可以強渡黃河,進入汾河或黃河河谷。而與此同時,冷兵器時代的華夏族,如果要排除從西北方面襲來的遊牧民族的威脅,必須守住陰山的峪口,否則這些騎馬的民族就會越過鄂爾多斯沙漠,進入中原居住區的心臟地帶,於是有了長城的誕生。
上三圖:秦長城遺址(國四)
內蒙古地區長城遺存的朝代豐富,現存已經過考古的遺蹟包括戰國、秦、隋、宋(金界壕)、明五個朝代。橫貫內蒙古境內的長城,見證著中原農耕文化和草原遊牧文化的碰撞與交融,長城雖以軍事防禦設施存在,其背後的意義,則是嚮往和平的象徵。中原農耕民族修築長城的目的,更是期盼以長城為界和平共處,長城內外的各民族溝通有無、守望相助、安居樂業。這片土地地處交流的樞紐,留下了眾多人物往來的印跡與珍貴的文物。
上圖:金界壕遺址(國五)
從漢人到鮮卑人、突厥人、契丹人、金人、蒙古人……是怎樣的歷史大戲曾在這片地理帶上演過?歷史浩瀚如煙似乎只留下肌理,而從文物中,又能讀出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民族間因衝撞而至的交融,為廣義上的華夏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正如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時,在詔書中說“朕承元統”,他承認忽必烈所建的元帝國是我們整個華夏民族共同的國家,而眾多或消失或存在的民族,才構成華夏。
國家博物館目前正在舉辦的“長城內外皆故鄉”特展中,以內蒙古地區出土的數百件精品文物,真實展示農耕與遊牧結合的早期形態、長城的修建與民族的交融、以及長城沿線多元文化的碰撞,這三個重要主題下的內蒙古地區歷史文化。系統揭示了內蒙古地區千百年來農耕與遊牧文化交流、融合與發展的歷史脈絡。
上三圖:鄂爾多斯出土夏商時期鬲,見證內蒙古地區悠久歷史
上二圖:赤峰地區出土春秋時期青銅器
上圖:阿拉善盟發現的鐵器時代匈奴人狩獵巖畫
上圖:鄂爾多斯準格爾旗戰國墓出土直立怪獸紋金飾
最為惹眼的文物應是從漢代開始,在漢族與匈奴的邊境線上,發現了大量錢幣和工藝品,透過文物思考背後的歷史背景,說明漢與匈奴之間的和平往來,並沒有完全被萬里長城和軍事堡壘阻斷。真實歷史中和親、邊關貿易、張騫出使西域等都促進了長城南北的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而大批邊關地區文物的出土,真實的佐證了歷史。
上圖:漢代鹿形嵌貝鎏金青銅鎮
有一套出土於鄂爾多斯的金鑲貝玉首飾,整體由長方形鹿紋金飾牌、方形嵌蚌金串飾、和包金玉佩等組成,其中的鹿紋是典型的草原風格紋飾,嵌蚌及其周圍的連珠紋工藝則具有波斯等西方文明的工藝特徵,這件首飾足以證明當時當時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一塊出土於通遼地區的金飾牌,是薩滿主持祭祀活動時佩戴的飾品,飾品中間雕一高鼻深目、頭戴尖頂帽的女性,兩側各有一隻怪獸,這與西伯利亞地區曾出土過的雙獅守護聖樹金飾牌極為相似,體現的是當時多元文化的融匯。
上圖:通遼出土魏晉時期鹿角金步搖
這些年陝西何家村窖藏的唐代金銀器很火,而在赤峰地區也有一處窖藏叫哈達溝,朝代與何家村同為唐,此地也出土了一批工藝水平很高的金銀器。最為代表的便是摩羯戲珠紋金花銀盤,此盤體形碩大、做工精湛。還有摩羯紋金花銀提樑壺,此壺造型優美、刻畫逼真,充分體現了唐代在吸收外來文化基礎上形成的精美華麗的金銀器藝術風格。
錫林郭勒大草原上曾發現過眾多的石人墓,突厥石人廣佈亞歐大陸的草原地帶,其形象具有蒙古利亞人種的特徵,突厥石人像的發現,為研究突厥民族的喪葬習俗提供了重要線索。
幾件遼代文物也是奢華驚豔,代表文物中有件陳國公主墓出土的高翅鎏金銀冠,高翅冠是契丹貴族婦女專用的一種冠飾,這件文物冠頂裝飾道教原始天尊像,直接反映出道教在契丹皇族中的傳播。
上圖:遼代鎏金鳳紋銀靴
上圖:遼代金面具
上圖:遼代灰陶螭首
上圖:遼代獸面紋瓦當
上三圖:遼代鎏金雲紋銅馬具
上圖:遼代隨葬腰帶
上圖:遼代綠釉雞冠壺
上圖:遼代綠釉鳳首瓶
上圖:遼代牡丹紋鎏金銀飾
上圖:遼代金花銀盒
上圖:遼代魚形松石飾品
元代時,蒙古人流行深埋、薄葬的喪葬習俗,之前朝代常見的陶俑鎮墓獸等明器在元墓中發現不多,車、馬、駱駝等蒙古人日常必備的生活必需品是元墓文物的代表。
上圖:錫林郭勒盟出土元代鎏金鏨花銀缽
明代《九邊圖》屏是一件珍貴文物,國家博物館平時並不常展,此屏共有12幅,正面為絹本,底色是寫實的青綠山水畫,主題是明代為防禦蒙古南下,在北部邊疆設定的九個軍事重鎮的簡略圖。明代長城是抵禦蒙古入侵的屏障,但在和平時期,長城也是明蒙之間進行政治、經濟交往的重要屏障,此屏摹繪的原本是明嘉靖年間許論所著《九邊圖論》,圖中詳細繪出九邊內外的城鎮關堡、蒙古營帳、山川河流等,主要城鎮之間還標有距離裡數,為研究明代邊防體制和北疆歷史地理提供了寶貴資料。
遼闊壯美的大草原、山川、湖泊、盆地、沙漠、戈壁,是如此美的內蒙古,是如此豐富燦爛的歷史與文物遺蹟。探尋歷史文化的意義,瞭解史實的背後,我更願做一個精神上的遊牧民族,逐精彩而居,從容的人生本該是,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意想不到,都能處驚不亂,隨遇而安。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釋出,
圖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