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壺有門道,看壺有技巧!
大家好,我是超哥。
先說一下為什麼不再之前的媒體號更新文章了,之前是超哥和他們合作開發一個專注於壺友的社群,希望壺友能在這個圈子裡自由暢談,前段時間因為理念不同只能作罷,賬號已經停更不再使用。
我一直覺得紫砂是一種文化,既然是文化,內容先行。能讓讀者覺得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才是好的內容。
紫砂一直給人水很深的感覺就是因為沒人講真話,或者只講一些皮毛,讓人似懂非懂。對於很多從業者來說,講這種東西屬實吃力不討好,我也知道紫砂不僅僅是成型工藝的區別,但讀懂紫砂必然要先從工藝起。
為了不影響新壺友的閱讀體驗,我會把前五個方法的文章做個連結放在最後。同樣,如果覺得不錯,歡迎各位朋友評論、點贊、分享,更重要的是給一個關注,謝謝!
今天我們來講講第六招:接片紋。
首先給不太瞭解的壺友解釋一下什麼是接片紋。
從字面上很好理解:接了片子,有了紋路。
那紋路長什麼樣子?
這裡我拿最明顯的朱泥壺給大家做個示例。因為朱泥收縮大,所以接片紋看起來最明顯,紫泥次之,段泥因為泥料特性相對最難看出來。
那怎麼理解接片紋?
這裡我舉個常識的例子:一張A4紙,我們在這張白紙上用水蘸溼畫一條線,即使等它完全乾透了,在之前畫的這條線上仍然會有不規則的褶皺痕跡,這是物理性狀特徵,把這個白紙理解成紫砂壺,你也就能明白接片紋是這麼產生了。
為什麼會有接片紋?
我們以壺口部位的接片紋為例。
在紫砂壺拍打成型後,會先上滿片,然後再上準片,而片子和片子之間,片子與壺體之間會用大量的脂泥作為粘合劑。
那什麼是脂泥呢?
脂泥其實就是由同款的幹掉的紫砂泥經碾碎、噴水、等待、調製製作而成,不能太稀也不能太乾、整體的含水量大概在25%左右。
一把紫砂壺的嘴、把、鈕等多個部位都會用到脂泥,脂泥調製得不好或者粘合部位用少了,還非常容易出現問題。比如,用著用著,嘴巴直接脫落了。
就是因為在這些部位使用了含水量比較高的脂泥,導致紫砂泥的收縮比不一致,從而產生這樣的紋路,這和前面舉的A4紙例子是一個道理。
紫砂壺生坯製作完成後,表面經過多道明針處理,壺體光滑細膩,看不出任何的痕跡。但經一千多度窯溫燒製後,壺體的接片紋就會一一浮現出來,這是一種物理特性,人工是無法改變的。
那接片紋會出現在紫砂壺的哪些部位?
壺把內外側的豎向身桶接片紋(這個地方不用脂泥,但是會用毛筆蘸水後黏合)
壺口口沿靠下的橫向接片紋
壺底底部靠上的橫向接片紋
壺蓋口沿靠邊的蓋面接片紋(只有雙層蓋會有)
最後再補充說明一點,不同的壺形,接片紋會有所不同:
比如有脖子的壺如仿古、掇只,壺口口沿處的接片紋就不容易看見。比如子冶石瓢,滿瓢等平直的壺蓋,它做不成雙層蓋,自然也就不會有蓋面接片紋。
關於接片紋你學會了麼,是不是又多會了一招?
堅持傳統文化、敢說真話!
我是超哥,關注我,教你更多實用的紫砂知識!
第一招:圈足內凸
第二招:壺把內側
第三招:內壁章
第四招:壺內泥門
第五招:壺口內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