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長大了,我會有很多孩子,我不會像家人對我那樣,對待他們。我要盡我所能,給他們所有我不曾得到的善待。”
這句話,出自一位法國小女孩之口,並一直如影隨形地伴她成長。她經歷過飽受虐待、慘遭性侵的童年,也經歷過風雨兼程、磨難重重的中年,最終迎來了兒孫滿堂、膝下承歡的晚年。
她叫弗朗絲。她的故事,從20世紀60年代到21世紀初,整整橫跨了半個多世紀。
在法國記者尼古拉斯·託朗的幫助下,她把自己的故事改編成了《衣櫥裡的女孩》。
透過這本書,弗朗絲被很多人熟知。她成為了包括法國一臺在內的眾多電視臺的專訪作者,是一位感動了整個法國的“模範媽媽”。
這是一本令人深深為之感動、震撼的書
我們在分析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時,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他的原生家庭。然而,弗朗絲用自己的真實經歷告訴我們:原生家庭不是造就一個人性格品性的直接原因,自我選擇才是。
1.缺愛的童年,她選擇以德報怨
有人說:“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帝派來人間的天使。”
有些“天使”卻在人間受盡了磨難。
弗朗絲出生時被親生父母拋棄,1歲被接待家庭收養。不幸的是,在接待家庭裡,爺爺對她的猥褻和性侵,成為了她心中永遠都無法抹去的陰影。
然而,厄運並不止於此。
6歲時,弗朗絲被生父接回了家。
繼母是個偏激又粗暴、殘忍又惡毒的女人。她不但把所有家務都推給弗朗絲做,還常常對弗朗絲拳打腳踢,甚至把弗朗絲鎖在衣櫥裡睡覺。
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與其說那是一個衣櫥,不如說那是一個雜物櫥,裡面放置的東西是拖把和水桶。由於櫥櫃太小,弗朗絲只好蜷縮在櫃子裡,坐一晚上。她的身體和精神都飽受著缺覺帶來的摧殘。
小學畢業時,成績優異的弗朗絲本可順利進入初中,但是繼母拒絕再為她支付學費。她只好去“學業末一年級”學習縫紉、編織、烹飪等技能。
面對這些,父親視若無睹,任由弗朗絲被繼母虐待。
為了讓自己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弗朗絲把麻布拖把編成洋娃娃,並把“她”當成自己的好朋友,每晚與之對話。
弗朗絲還將文首提到的那句話寫在學校的作業本上。每當繼母打她時,她就會在心裡默唸。
這句話,支撐著弗朗絲一路挺過風雨,是她黑暗世界裡的一道光。儘管她的童年千瘡百孔,她卻為自己築就了一道圍牆,圍牆內依然陽光明媚、晴空萬里。
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弗朗絲甚至將這道光照在了繼母的孩子身上。
她會替小弟弟捱打,給小妹妹買漂亮的絲帶;在小妹妹發燒時,整宿整宿地照顧她。
在弗朗絲心中,有一片綠草地,那裡空氣清新、鳥語花香,是任何人都無法破壞的世外桃源。
當我們無法得到家人的善待時,我們是選擇報復還是選擇用愛來化解心中的仇恨,完全取決於自己。
心懷仇恨,一定不會讓我們的生活有所起色;放下仇恨,往往能讓我們的內心趨於平和。
2.苦難的中年,她用愛溫暖眾人
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盧梭曾說:“磨難,對於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墳墓,而對於強者則是生髮壯志的泥土。”
在磨難面前,有些人會變得憤世嫉俗,這無疑是弱者;也有些人會推己及人,把自己未曾得到的那份善意,施予有需要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強者。
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弗朗絲就是這樣一位強者。
儘管,家對於弗朗絲來說毫無溫度,卻是弗朗絲唯一可以棲息的地方。可是在弗朗絲年滿16週歲時,繼母無情地將她趕出了家。
幾件衣服、五十法郎、兩張地鐵票和一張身份證,便是她所有的家當。
當弗朗絲好不容易在巴黎有了一份受人尊敬、被人信任的工作時,她卻因“化膿性腦膜炎”在醫院裡待了半年。
當弗朗絲好不容易從輪椅上站了起來,癲癇卻讓她的生活再次失去安穩。她會毫無徵兆地暈倒,醒來時往往身上帶著淤青腫塊。
由於當時醫學發展的侷限,醫生將這種病症診斷為精神疾病。弗朗絲被多次關進精神病院,與真正的精神病患者同處一屋。
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好不容易熬過受病痛折磨的青年,弗朗絲到了中年依然坎坷:
她糊里糊塗地有了第一個女兒,生父對此卻並不喜聞樂見;
她好不容易遇見了平生摯愛阿方斯,並與之生下一女,愛人卻絕然離去;
她滿心歡喜地迎接第三個小生命的到來,小女兒卻早產且身患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存活機率極低……
這些磨難,無論拎出其中哪一件,對我們都是沉重的打擊。但是,弗朗絲並沒有深陷其中,她不但用頑強的意志與命運抗擊,而且用自己的愛去溫暖每一個女兒,以及身邊的其他人。
在醫院當清潔工時,只要病人有所需求,即使不是弗朗絲的工作,她也會樂意幫忙。有位老奶奶康復後,甚至邀請她同遊盧爾德待。
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在養育大女兒時,弗朗絲盡最大可能滿足女兒所需。她希望女兒過得幸福快樂,把自己不曾擁有的美好都給到女兒。她甚至為了讓大女兒懂得分享,選擇再生一個孩子。
為了兼顧工作和早產的小女兒,弗朗絲毅然放棄了即將成為正式護士的機會——她曾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不過,她堅信,女兒更需要她。
為了讓小女兒有玩伴,弗朗絲主動照顧起鄰居家的孩子。弗朗絲的家充滿了歡聲笑語,儼然成了一所幼兒園。由於她把孩子帶得很好,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家長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她照顧。
除了身體上的創傷外,原生家庭的傷害,似乎並沒有在弗朗絲的精神上留下任何痕跡。相反,由於弗朗絲童年的悲慘遭遇,更加堅定了她要善待他人的決心。她不希望自己的女兒重蹈自己的覆轍,也見不得身邊的人遭受磨難。
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生活的苦難,沒有令弗朗絲倒下。反而,在一次次苦難面前,弗朗絲都勇敢地站了起來。在她小小的身體裡,彷彿蘊藏著無窮的力量,可以抵禦任何的風霜雨雪。
大多數人的性格、品性確實離不開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是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所有行為,都歸結於原生家庭。不管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中,我們都有選擇成為開心、陽光、溫暖、優秀之人的權利。
3.清貧的晚年,她收穫無數善意
俗話說:“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其實,所謂天意,正是我們日積月累的結果。我們不需要刻意去尋求回報,只需默默努力,其他的,交給時間就好。
弗朗絲當初在播撒愛的時候,並沒有想過,有何回報。如果她是帶著目的性去做的這些事情,那麼她也不可能成為感動整個法國的“模範媽媽”。
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繼三個親生女兒之後,在丈夫雅克的支援下,弗朗絲又先後收養了兩個特殊的男孩——先天愚型兒。她認為,他們同樣有權利獲得來自家庭的溫暖。
但是,雅克去世那一年,他們的兩個兒子先後因病住院。一連串的打擊終於讓弗朗絲感受了疲憊。
幸好,次年,弗朗絲的朋友讓-路易建議她去愛心餐廳工作,她才漸漸恢復了對生活的熱情。
在愛心餐廳,弗朗絲逐漸跟前來領東西的人成為了家人。她理解他們的苦笑,也明白他們的絕望。她在他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為生活奔波的影子。
由於弗朗絲沒有退休金,她的日子漸漸陷入困境。在餐廳同事丹尼爾的幫助下,弗朗絲也成了愛心餐廳的援助物件。每天從愛心餐廳領取食物,令弗朗絲感到慚愧;但每天還能在愛心餐廳當志願者,卻令弗朗絲感到驕傲。
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在弗朗絲60歲生日那天,她家聚集了很多親朋好友。他們為弗朗絲唱起了改編的《可以麼,先生》:
你知道如何讓我們心安
你值得我們也向你付出,這很正常
生日快樂
你是媽媽,是姐妹,是友人
別忘了,你也是
超棒的奶奶
……
一曲唱罷,弗朗絲早已潸然淚下。
對於年少時所受的虐待,她無法忘卻、無法抹去,無法當作什麼都沒有發生過。她只是不再糾結,不再抱怨。
因為,除去那些令她痛苦的人,在弗朗絲的生命中,還有比親人更親的盧梭媽媽和莎伏安艾克。
在她5歲前,是盧梭媽媽在她心裡種下了幸福的種子;在她獨自住院、舉目無親的時候,是莎伏安艾克把她當自己的孩子般照顧。
她們成了弗朗絲的榜樣,而弗朗絲又成為了三個女兒的榜樣。她的女兒都生活得非常幸福,有自己的工作,也有美滿的家庭。她知道,當她百年之後,她的三個女兒會細心呵護她的兩個兒子。
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弗朗絲的原生家庭無疑是極端的、卑劣的,但是弗朗絲並沒有被原生家庭的惡所浸染。相反,她選擇改變原生家庭的斑斑劣跡,用自己的愛與付出,讓更多的孩子感受世間溫暖。
弗朗絲的晚年雖然清貧,但她無疑是幸福的。如她所願,她真的擁有了很多的孩子,並且,每一個孩子都得到了她最大程度的善待。她曾經不計回報的付出,最終也都得到了回報。
不管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要放棄心中的善念。只有放下仇恨、與人為善,才是真正的自我救贖。
4.寫在最後
《左傳》有言:“善不可失,惡不可長。”我們不能因為別人的惡意,而丟失自己的善意。
我們需要放下的,不僅僅是那個傷害自己的人,更是這個需要用陽光來驅趕陰霾的自己。
儘管,弗朗絲最終都沒有原諒她的繼母,但是,繼母對她造成的傷害並沒有左右她的人生。她是自由的,有選擇權的,對未來充滿希望的。
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苦難本身沒有意義,苦難也不值得被歌頌。但是,當我們無法避免苦難的來臨時,如何面對苦難,便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
我們常常在苦難中迷失了自己,用我們最討厭的方式去對待別人,逐漸使自己成為曾經最憎惡的那一類人。
其實,面對苦難,面對我們無法改變的原生家庭,破罐破摔不是可行的解決辦法。我們還可以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打破苦難的圓環,讓自己收穫陽光與歡笑。
願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光,願每個孩子都能被善待。
(本文首發於“大魚帶娃”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