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村位於安徽歙縣城郊,被譽為“新安第一島,徽州最雄村”。
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入遷,取《曹全碑》中“枝分葉布,所在為雄”句改名為雄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久遠歷史。雄村青山環抱,竹林掩翳,清碧新安江水傍村流淌,是一塊鍾靈毓秀、風光旖旎的風水寶地。雄村曹氏傳說是曹操的後裔。
走進雄村,有兩個入口,一個是前大門新建停車場入口,一個是老入口,從村裡經過。新建的寬敞,開車好走,老入口經過村中,路有點窄。建議開車還是走前門。
我是騎行走後門到的,停好小摩托後就徑直來到了竹山書院。竹山書院是曹氏私家書院,供曹氏族人學子免費供讀,是古徽州儲存最完好的書院之一。2006年被國家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竹山書院建於清朝初年,雄村曹世昌,字堇飴,寓居揚州,經商致富使其成為當地兩淮八大鹽商鉅富之一。“道德五千言乘牛出函谷,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曹繭飴曾奉命接駕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幸揚州,當時皇帝賞玩了曹家琳琅滿目的奇珍異寶,流連了曹家堂皇富麗的亭臺閣,'龍顏大悅。曹繭飴得到皇帝青睞,出盡風頭,但在內心也受到了深深的刺激。
曹革飴畢生在程朱理學重陶中長大,雖在揚州經商致富,理論上講經商與科考同樣是立身揚名的大事,只有方式之別,沒有貴賤之分。然而,在徽商“賈為厚利,儒為名高”的傳統觀念下,在皇帝景羨的目光及在場仕宦談吐中,總感到商人生為四民之末難以入流。於是惆悵之氣鬱積在胸,耿耿於懷。在其彌留之際,囑咐兩個兒子曹景廷(字甘屏)和曹景宸(字映青):“於溪幹建文閣,修書院,點社祠,築園庭,植花木,以培養所有族人,俾藉於講誦詩書之業,漸潰於禮義親遜之風,此常保富貴之良方,振興曹氏之一法”。
曹景廷、景宸兄弟二人尊父所囑,歷時五年,在家鄉雄溪(即漸江在雄村竹山一段,也稱竹溪)捐資建造竹山書院園林,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竣工告成。廣請名師碩彥前來課授曹氏弟子,以培養族人入仕。
竹山書院的建成,不僅是雄村曹氏子弟進學之所,更確立了整個曹氏家族好儒人仕的追求方向,激勵著歷代子孫奮發圖強。在竹山書院建成的第二年,曹氏同科中進士者就有5人,其中曹文埴高中傳臚,居二甲之首。
徽州有著“禮儀之邦、東南鄒魯”之美譽!十戶之鄉,不廢誦讀! 徽州興盛賴教育,確實是這樣。全國曆史文化名村歙縣雄村就是一座以教育發達、人才輩出著稱的古村落。清末翰林許承堯稱“吾鄉昔宦達,首數雄村曹”。
據粗略地自明至清計,雄村曹氏族人中舉人的有52人,其中獲鄉魁的6人、會魁的1人,連捷成進士的29人。尤其清代中舉的39人,連捷成進士的23人。在清代,雄村有“同科五進士”(乾隆庚辰(1760)科,曹文埴、曹孚、曹樹棻、曹採、曹裕昌五人同科考上進士)、“一朝三學政”(乾隆時,曹文埴為江西、浙江學政,曹城為山東學政,曹振鏞為江西學政)。僅乾隆一朝,村中曹氏子弟中進士者除上述5人外尚有:曹鏞己丑(1745)、曹學詩戊辰(1748)、曹丙壬申(1752)、曹坦辛巳(1761)、曹秉仁乙西(1765)、曹誠、曹墅、曹自(汲金)辛卯(1771)、曹振鏞辛丑(1781)等多人。
據傳當年雄村曹氏族中立約:凡曹氏子弟參加鄉試者可得曹家祠堂三十吊錢資助,若科場中舉者可在庭院中植桂一株(“桂”與“貴”諧音,亦取“蟾宮折桂”之意)。在桂花廳小巧玲瓏的庭院內,原已植桂花樹達54株之多,皆為曹文埴之後曹氏族人手栽。
雄村中成就最高的當屬曹振鏞
曹振鏞(1755一1835),字儷生,號懌嘉,曹文埴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進士,時年僅26歲,為大學士翁方綱得意門生,選庶吉士,任翰林院編修,後升侍讀學士,父子同朝為官長達6年。嘉慶初年,升少詹事,授通政使,歷任內閣學士和工部、吏部侍郎。嘉慶十一年(1806)升工部尚書。奉命撰《高宗實錄》,書成,加太子少保,調任戶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嘉慶十八年九月調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隨又升體仁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嘉慶二十五年(1820)九月任軍機大臣。道光初年,晉升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兼上書房總師傅,又以平喀什噶爾功績晉太子太師,不久又晉太子太傅,並賜畫像人紫光閣,位列功臣之首。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就是其得意門生。
嘉慶皇帝出巡,曹振鏞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處理政務,代君三月,歙縣民間至今能聽到“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無”這句俗諺。竹山書院裡面就是文昌閣,院子裡種滿了桂花樹,有的樹齡已經有兩百多年,當金秋時節,桂花的香氣飄滿整個書院。竹山書院裡有一個“鎮館之寶”、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手書的“山中天”石刻,其遒勁瀟灑的筆跡似在告訴我們這裡是藏龍臥虎的山中天。
出了竹山書院,站在門口,倚望新安江,眼前就是桃花古壩,古壩上種滿了桃花樹。村裡人告訴我,說這裡三月桃花開的時候是最美的。漸江(古時新安江稱呼)河對岸,就是慈光痷。慈光庵是曹振鏞為其姐姐專門修建的。雄村至今還流傳著一個故事:曹振鏞在竹山書院就讀時,頑劣異常,不肯用功。其姐十分著急,規勸他:“你不讀書,將來如何登堂入仕,承繼父業?”曹振鏞誇下海口:“他日我定為官,且勝乃父。”姐姐激他:“你若為官,我當出家千里之外為尼。”曹振鏞從此潛心攻讀,後一舉中榜,並官至軍機大臣,權傾朝野。其姐為不食言,堅持要去四川峨眉山出家,曹振鏞苦勸無效,又怕姐姐在千里之外孤苦伶仃,只得借當地俚語“隔河千里遠”之意,在雄溪對岸建了一座慈光庵供其姐修行。現在的慈光庵已經改成了慈光禪寺,有一個和尚在裡面住持。想要過河對岸去可以租擺渡船過去,渡一次可能也就10—20塊錢。如果是騎車的也要繞一大圈,路也不好找,我出景區騎車過去也找了好幾個人問才過去的。汽車不好繞不過去。
桃花古壩的下游是一片古樟樹林。裡面有幾十上百株古樟樹,是古時候栽下的護壩林。林中有勸學亭、磨針石、一品雄村坊、曹公像。
沿著樹茂林密的古樟林,賞著新安江清波碧蕩。偶然間讓我念起一首古詩:
《大樟樹詩》
大翼擎天入雲宵,
樟香飄過萬山遙。
樹蔭千載涼春夏,
詩頌青神靈氣高
新安江上碧水藍天,也懷念起唐代大詩人詩仙李白遊玩這一片古徽州大地的心境: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
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
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
向晚猩猩啼,空悲遠遊子
一品雄村坊,牌坊上書的四個大字“一品雄村”,指曹氏家族五世官居一品,“父子尚書”,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父子歷經三代皇帝,把持朝政達75年之久,清皇朝人關以後三分之一的歷史受到曹氏家族的影響,見證了清皇朝由盛而衰的歷史。背面上書“宰相故里”四個大字,說的就是曹振鏞的故鄉雄村。曹振鏞官居軍機首輔,因當時朝政已廢除“宰相”一職改為軍機大臣,軍機首輔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實為宰相,故後人均習慣稱他為宰相。(此坊為後建)
雄村裡一共有五座牌坊。分別是大中丞坊、四世一品坊、鮑氏墓坊、宗二公墓道坊、餘慶堂門坊五座。餘慶堂門坊位於出口處不遠,餘慶堂內還在修繕中。鮑氏墓坊和宗二公墓道坊位於村中。要去找還要問村裡人。大中丞坊位於後門入口處。竹山書院不遠。四世一品坊位於村口,坊後面就是曹氏宗祠。
四世一品坊
四世一品坊位於歙縣雄村村口曹氏宗祠前,三間三樓,四柱沖天,乾隆年間專為褒獎戶部尚書曹文埴及其祖上三代而敕建的。高11米,寬8米,三樓額枋上刻有“四世一品”四個大字;二樓額枋上刻有曹文埴和其父親、伯父、祖父、曾祖父的姓名和官銜。特別罕見的是“四世一品”聖旨牌上刻寫的不是“聖旨”,也不是“恩榮”,而是“覃恩”,(徽州牌坊有四個等級,御製(皇帝下旨,國庫出錢)、恩榮(皇帝下旨,地方財政出錢)、聖旨(皇帝下旨,地方財政和個人都出錢,有的個人出的多)、赦建(皇帝口頭答應,個人出錢)。而覃(音潭)恩也屬於恩榮,卻又比恩榮高一點的意思。“潭”既深也的意思。說明皇帝之間對曹氏一族關係深厚,也是曹氏一門輝煌的寫照。誥贈文埴的曾祖父曹士璉、祖父曹世昌、伯父曹景廷、父親曹景宸一品官,共是四代五人,故為“四世一品”。後來文埴之子曹振鏞任軍機大臣,做到首輔,要算其內,應是“五世一品”了。
大中丞坊
又稱“光分列爵坊”。它建於清乾隆二十七年,也就是曹文埴京殿傳臚後的第三年。坊上鐫刻了曹氏家族自明成化年間首開進士曹祥,到剛剛金榜題名的曹文埴在內的所有進士、舉人的芳名,是一次集體表彰活動。
餘慶堂門坊
鮑氏墓坊
宗二公墓道坊
這五座牌坊便被統稱為雄村五石坊。
遊賞完雄村,在附近轉轉,還有不少可觀的地方,雄村上游不遠就岑山渡口,在雄村和岑山渡口中間的荃村,有一株1000餘年的古樟樹,相傳是宋時栽下的。河中間就是古時文人墨客都追思慕想的“小南海”。可惜了當時沒有儲存下來。下游不遠的對岸義成村,有王茂蔭故居,村口也有一株古樟樹,叫“茂蔭古樟”,也有600多年的歷史。相傳王茂蔭在告老還鄉後常在這株古樟樹下傳經送道!如若是騎行的遊者,可以沿著新安江一路下游,去賞賞新安江山水畫廊!(溫馨提示:山路崎嶇,村中狹窄,騎行注意安全。)
雄村之所以被稱為皖南第一雄村,並不是說風景有多絢麗多彩,而是指文人書生多崇拜這裡的讀書風尚,名人輩出。“學而優則仕”,是古代讀書人的畢生追求!有一個成語“光耀門楣”就是真實寫照!
利用三天閒暇時間作此文,喜歡的讀友可以點贊、轉發、收藏!
待到桃花盛開日,再次拜讀最雄村!
閒詩一首:
桃花古壩漸江水,潺流錢塘化驚雷。
竹山院前聽儒音,文人墨客心相情。
五石坊上多名錄,引耀子孫閱經倫。
舊時吾鄉昔宦達,宰相故里數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