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的偉大無需贅述,他的眾多作品很多人倒著都能背下來,但作為他長片導演生涯開端的“失敗”處女作——《魯邦三世:卡爾奧斯特羅之城》卻似乎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卡爾奧斯特羅之城》是宮崎駿的第一部動畫長片,但卻是一部“失敗”的作品。它的失敗最主要的是商業上的失敗,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遺憾地承認,這部影片在藝術上也根本無法企及宮崎駿本人日後的一眾偉大作品。但是,《卡爾奧斯特羅之城》作為宮崎駿動畫長片的處女作,卻在製作方式、敘事方式、人設風格和美學等方面為此後一部又一部震撼世界的宮崎駿電影奠定了技術上的基礎。
《卡爾奧斯特羅之城》是一部票房失敗的作品。
究其原因,首先,在本片上映的1979年,那時的日本動畫是高達等機甲動畫(以《機動戰士高達》為代表)的天下,這一部不合時宜的神偷題材電影最終沒能吸引觀眾的眼球。
其次,宮崎駿的個人風格(當時還不太成熟)讓這部電影的原著粉絲也產生了疏離感,因而尷尬地成為“最不像魯邦三世的魯邦三世電影”(當然,今天看來,“尷尬”兩個字應該去掉)。本片雖然製作精良,並且在戛納電影節都大放異彩,但在當時的日本卻票房慘淡。
也許很多人都很難想象,宮崎駿走上大師之路的第一步竟是如此不堪,想想日後宮崎駿電影動輒上百億日元的鉅額票房,他的處女作在票房上的失敗真是應了那句老話:常在海邊走,誰沒溼過鞋。《卡爾奧斯特羅之城》在票房上的失敗給宮崎駿剛剛開始的長片導演生涯帶來了幾乎致命的打擊,讓他在長達三年的時間內無片可拍。
想象一下,一個躊躇滿志的青年導演,剛走出第一步就掉坑裡了,這會是何等的辛酸與沉重,好在,宮大師那卓絕的性格是絕對不會被這點失敗打倒的,要不然我們也就見不到今天這個全世界敬仰的大師了。所以,商業上的失敗是這部電影不出名的第一個重要原因。
《卡爾奧斯特羅之城》在藝術風格上是一部相當“非宮崎駿”的電影,其與之後真正意義上的“宮崎駿電影”風格差距很大。
《卡爾奧斯特羅之城》幾乎沒有體現出日後宮崎駿作品所表現的鮮明個性和個人標籤,它甚至顯得平淡無奇,它的配樂也遠不如日後的宮崎駿電影牛叉。這也是影片不如其他宮崎駿電影出名的根本原因。
總的來說,《卡爾奧斯特羅之城》和同時代所有的其他動畫片並沒有本質的差別,他們都是主打商業的動畫長片,宮崎駿選擇在原著的框架內創作,主要靠奇巧的神偷情節和極具浪漫主義的作畫風格以吸引兒童觀眾,但卻在當時的科幻大潮面前遭遇慘敗。
這也決定了《卡爾奧斯特羅之城》並沒有“宮崎駿烙印”,和之後的《風之谷》《幽靈公主》《千與千尋》等典型的宮崎駿電影相比,《卡爾奧斯特羅之城》顯得單純、直接,它沒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沒有寓意深刻的魔幻意象,它更像是一部007電影。在我看來,這部“獨特”的作品,堪稱宮崎駿長片生涯中唯一的一部“商業片”(或者說,“純粹的商業片”也許更準確。)
《魯邦三世》的“商業片特質”背後有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彼時的宮崎駿還只是眾多動畫監督中的一個,他還沒有成為“特殊的那一個”,他的大師聲譽是從五年後的《風之谷》才開始慢慢建立的。更重要的是,動畫片成長為一種成熟的藝術形式,擺脫“單純的兒童向”,走向“全年齡受眾”的過程實際上是和宮崎駿自己的大師之路同步進行的,是以宮崎駿為首的一批動畫電影巨匠一步步改變了動畫片幼稚的形式和核心,讓動畫片真正成為一種可以承載嚴肅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藝術形式。
也就是說,彼時的動畫市場比現在“幼稚”得多,當時的動畫片基本上還是被定位為一種低幼的娛樂形式,創作的核心還是在圍繞孩子們喜歡的題材創作。要知道,那時候還沒有吉卜力,甚至宮崎駿與德間書店的合作也要等到兩年之後的1981年才開始,和久石讓的世紀合作也要等到1984年的《風之谷》才開端,於是,作為一個“普通”的導演,宮崎駿自己也不能免俗,他的創作自由度比之後的作品小得多,創作目標也比後來要現實得多。知道了這些,《卡爾奧斯特羅之城》的“平淡無奇”也就不那麼令人意外了。
當然,儘管《卡爾奧斯特羅之城》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而且,但它依然是一部製作精良,節奏緊湊,張弛有度的優秀作品,它的閃光點是專屬於一個即將成為大師的人所特有的。《卡爾奧斯特羅之城》至少體現了宮崎駿這位日後的大師在構圖、分鏡、敘事等方面獨樹一幟的精湛技巧,他藉由這部電影所表現出來對電影節奏天才的掌控力,為之後的轟動世界提供了先決條件。
大師之所以是大師,不僅僅在於他們總是能夠構建震撼人心的世界觀,也同樣在於他們有著遠超行業平均水準的基本功和職業嗅覺。以至於本片在戛納電影節展映時,連斯皮爾伯格都贊其為“史上最好的冒險電影之一”並稱影片開頭的那場汽車追逐戲為電影歷史上最完美的追車戲。
的確,這部作品的確很難看到之後的宮崎駿作品複雜的思想性,但卻處處都能看到日後被宮崎駿不斷使用的技術手段,也正是從《卡爾奧斯特羅之城》開始,宮崎駿擺脫了TV小螢幕,開始了征服大銀幕的王霸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這部作品,開啟了他與製作人鈴木敏夫長達幾十年的偉大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