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下午五點央行官網宣佈下調金融結構存款準備金率(俗稱“降準”)0.5個百分點,本次降準之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為8.4%,釋放長期資金1.2萬億!
央行降準市場是一片叫好的,因為向市場釋放了1.2萬億流動性,這些資金會透過金融機構流向企業、個人等等,企業和個人能夠從金融機構獲得的資金增加了。
那麼到底什麼是降準,具體又是如何影響經濟的,對我們普通人又有什麼影響?本文就來聊聊這個邏輯。
1、什麼是降準
我們先來聊一聊什麼是“存款準備金率”,大家都知道銀行做的是槓桿生意,我們普通人/企業作為儲戶將錢存給銀行,然後銀行再將錢貸款給其他人/企業,銀行就是一個做資金生意的中介平臺。
看起來銀行本身並不創造錢,只是錢的搬運工,但是這種搬運工是可以將錢越搬越多的,這怎麼實現呢?
第一步:張總向宇宙銀行存款100元,然後宇宙銀行再將這100元貸款給李總。宇宙銀行於是有了100元負債(張總的存款)和100元資產(李總的貸款)。
李總再將這100元存進宇宙銀行,宇宙銀行再將這100元貸款給王總。宇宙銀行於是有了200元負債(張總和李總的存款),以及200元資產(李總和王總的貸款)。
以上過程就是信用創造,理論上來講,初始只需要有100元存款就可以無限迴圈下去創造無限的存款和貸款,但是這只是理想狀態,因為宇宙銀行不能將所有存款都放貸出去,因為要預留一定資金給存款人來取現金,所以銀行是最怕擠兌的,如果存款人都去銀行把所有錢都取出來,那麼銀行就會因為流通性不足而倒閉,所以銀行是最怕擠兌的,不過一般是不會發生這種情況的。
那麼銀行應該留下多少錢比較合適呢?比如張總向宇宙銀行存款100元,宇宙銀行會留下20元,把剩餘的80元都放貸出去,由於這種逐級遞減效應,最後一定是有盡頭的(最終產生貸款400元),不會無限派生。
一般我們把留下的錢稱之為存款準備金,而留下的錢的比率稱為存款準備金率,存款100元,留下20元,那麼存款準備金率就是20%;留下10元,那麼存款準備金率就是10%。這次我們的央行降準之後金融機構的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就是8.5%,也就是存款100元,只需要留下8.5元,剩餘的91.5元都可以貸款出去。
從上面的邏輯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結果:存款準備金率越低,那麼銀行能夠放貸的錢就越多,能夠創造的錢就越多,比如這次降低了0.5個百分點就釋放了1.2萬億資金。
從上述我們知道金融機構是具有很強的貨幣擴張能力的,而這種貨幣擴張能力得益於兩個條件,第一是不斷進行信貸投放, 其次是存款準備金率的大小,而央行決定了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大小,相當於是掌握了貨幣擴張的開關,當需要向市場投放資金的時候就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反之則提高存款準備金率。
2、降準對普通人有什麼影響?
弄明白了什麼是降準,那麼這對普通人有什麼影響?
第一個影響就是我們的工作有了保障,因為這些貨幣投放到市場後是要用來支撐企業的,企業有了錢就有了投資的能力,能夠更好的運營,那麼作為員工自然是受益的。我舉個不是很恰當的例子,比如恆大,恆大現在很缺錢,都已經要違約了,如果不能有新的大規模的資金輸入,那麼恆大很可能熬不過去,那麼恆大的員工可能會面臨失業的風險,而恆大的上下游產業鏈上的員工也會受到降薪甚至是失業的影響。央行降準主要還是為了給企業“輸血”,企業發展穩定了,員工是間接受益的。
第二個影響就是很直接的——房貸,過去的幾個月不少城市都面臨房貸額度不夠用的情況,不少剛需買房者都受到了影響,因為銀行的額度不夠了,那麼我們作為普通人能夠透過銀行按揭房貸的難度就提高了,新房還好一點,二手房就更難了,現在銀行有錢了,多多少少都會有部分資金會流到房貸中的。
第三個就是股市,對股市當然也是一個利好,不過也不要期望股市會有特別大的反應,對股市的影響是透過兩個方面的,首先是降準後利好企業,企業的業績可能更好,那麼這對股市是間接有利;其次是降準後有部分資金會流入到股市,這會為股市帶來新的增量資金。
但是這次降準最主要的還是給企業輸入流動性,以及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對股市和樓市的影響是順帶的和次要的。
央行從2018年以來已經降準過多次了,根據新華社2020年5月份的報道,2018年至2020年5月累計降準12次,2018年降準4次釋放自己3.65萬億,2019年降準5次釋放自己2.7萬億,2020年初到5月份3次降準釋放自己1.75萬億。在這段時間裡,存款準備金率從14.6%降低至9.4%,降低了5.2個百分點。
今天降準之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進一步降低至8.4%,降準這個事情其實我們是有跡可循的,下圖是今年4月份以來M2的同比增長率,10月份明顯是有提升的,提升到8.7%,而之前三個月只有8.3%。
這次央行降準也並非是大水漫灌,因為M2整體的節奏還是和經濟增長率相匹配的,經濟下行壓力大,在貨幣政策上也應該是與之相匹配,是市場的資金保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