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達是第一位橫穿死亡沙海的中國人,堪稱真人版的胡八一,不過他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腹地找到的不是精絕古城,而是沙漠的終極與一塊治沙魔方。
60年來中國讓大西北的漫漫黃沙變成了塞上綠洲,是這塊魔方的神奇作用麼?近兩年我國還要將這塊魔方贈給蒙古國,和其他一些被黃沙覆蓋的國家,力求未來的世界再無荒漠,這將會成為現實麼?這一切問題還得看朱震達到底在沙海中,發現的終極和魔方究竟是什麼。
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曾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苦苦尋找了一生,但至死他也沒能解開這片沙漠是從何而來,又將到哪裡去的謎題。直到半個世紀以後,新中國成立之時,為了開發大西北中國科學家不得不和這個問題正面硬剛。因為在大西北規劃建設的包蘭鐵路中,有 42千米的路段要穿越騰格裡沙漠。
而在這個面積有4萬平方千米的中國第四大沙漠中,一年有200多天都是大風天氣,最大風力達到11級。大風揚起的瞬間。剛修建好的鐵路就會被埋到地底,這誰能忍受?朱震達作為中國治沙第一人,第一個站了出來。
為了填補中國在沙漠科學研究領域的一片空白,甚至要從零開始去認識沙漠,朱震達已經做好了終身與沙漠為伴的準備了。雖然他朱震達出身於江南水鄉又是富商家庭,這麼做有點像是把自己親自栽到沙坑裡,就地掩埋了一樣。但朱震達很清楚,他一個人深入絕望之地,是為了讓更多人走出絕望。
為了治理沙漠,就得先知道沙漠的成因,朱震達來到一片沙海中一看,便察覺出了問題,我國沙漠中的沙丘竟然是世界上最密集的!在美國只有1%的區域有沙丘,澳大利亞以及撒哈拉大沙漠只有15%到30%,而我國的乾旱地區有45%的沙丘!
沙丘眾多意味著沙源豐富,中國怎麼會有這麼龐大的沙源呢。朱震達想:如果能找到沙源地,沙漠的成因就可以找到了,於是朱震達找到了一片沙丘,打算根據沙丘排列方向斷定風向,再順著風的方向找到沙源地。朱震達一開始找到的沙丘是統一方向的新月形沙丘,這種沙丘是在單一風向下形成的,月凹的地方永遠垂直於風向。
似乎背對著月凹面往前走就可以找到沙源地了,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在中國的沙丘中更多的是不規則金字塔狀,它們有的一個丘上就有6個面,也就是說至少有6個方向的風共同塑造了一座沙丘。
那要是這樣看,怕是這沙源地並不是來源於遠方,而是就在本區域內啊。為什麼呢,因為這種多方向風,往往就是局地產生的風。也就是在一個區域內,由河流、高地、綠洲等多重影響下,形成的多方向的風,從本地刮來的風,那沙礫勢必也從本地來。但是線索到了這裡也就斷了,茫茫大漠,大風一起,黃沙飛揚,如何能跟隨風的方向尋找沙源呢/況且還是這麼多的風向。
迷惘之中,朱震達不斷地研究著斯文赫定的探險日記,研究著研究著,竟然讓他發現了新的線索。日記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克里雅河發源於崑崙山,曾經和和田河一樣注入到塔里木河,現在已經失去了當年的規模,在距離塔里木河兩百千米的地方失水斷流,那個最後一滴水消失的地方,就是當地百姓口口相傳的喀拉墩古城。
朱震達在內心揣摩,日記中描述的河水斷流與古城消失的內容,似乎意味著二者之間有著某種因果關聯,難道說克里雅河的盡頭隱藏著沙源的秘密麼。為了儘快找到沙源地,朱震達趕著駝隊重走了一遍斯文赫定的考察之路。
來到那裡以後,他們分別採集了克里雅河古河床中的沙礫,和喀拉墩古城的沙礫,並一起帶回去進行了微量元素的比對。結果果然如朱震達猜想的那樣,二者的微量元素是完全一致的。這說明將喀拉墩古城掩埋的,正是乾涸掉的克里雅河古河床中的泥沙!
為了獲得更多的證據,朱震達一行人將塔里木盆地中數以百計的河流,和古河床統統探訪了一遍,豐富的樣本和資料表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沙礫,全是來自於附近古河道乾涸的河床之中!這看起來就像是一種悲劇的宿命,沙漠文明因河流之水而生,又因河流之沙而亡。
百萬年前,塔里木盆地四周的冰川融水,就開始裹挾著泥沙,從四面八方匯入到塔里木盆地。此後 隨著河流泥沙淤積到一定程度,河流被迫發生改道,乾涸的河床暴露在烈日下,沙礫被風吹起,撒播四方。
百萬年過去,群山、河流、陽光和風,共同譜寫了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宏大史詩。千百年來人類在大漠黃沙面前,始終無法左右自然的擺佈。然而朱震達為中國量身打造的一款治沙魔方,竟直接逆轉了千百年來沙進人退的命運!
上個世紀60年代朱震達再次穿越了死亡沙海,這一次他是為了來尋找一樣東西,他想用這個東西讓死亡沙海起死回生,變成綠洲。想要治理風沙,朱震達沒有急著種樹固沙,而是先發明出了一個鐵盒子。
按照常人慣有的想法,想要防沙,就把籬笆壘的高一點。但事實上是,籬笆越高,沙礫堆積的越高。想要真正的抵禦風沙,就要先破解沙礫的移動規律。於是朱震達用最樸素的物理常識,發明了一款風沙採集器。這個器具有從低到高10個採沙口,在每個沙口的內部都會對應放上一支採沙管,只要把這個採集器插在沙壕裡一段時間單位時間內,距離地面從低到高的過沙量就可以被採集出來。
實驗證實,越靠近地面的採集管,採集的沙礫越多。也就是說,在普通的風沙天氣中,大部分沙礫是在距地表0-10釐米的高程中隨風運動。這其中90%的沙礫集中在距地面0-5釐米範圍內,朱震達還發現即便是在沙塵暴的天氣中,絕大部分沙礫也是在距地面0-5釐米範圍內移動的。
5釐米看似簡單的數字,卻揭示出沙漠演進過程中恆定不變的規律。針對這一規律用於治理中國風沙的治沙魔方便應運而生了。
這是朱震達為中國沙漠量身打造的一款治沙魔方,是用麥草扎就的1×1米草方格。根據沙礫的移動規律,草方格只需要設定20釐米高就足夠抵禦沙塵暴那樣的天氣了。1×1米的面積可以牢牢地把沙礫圈定在一個格子裡,讓哪怕是好幾個方向的風力共同作用,也無法再讓沙礫大範圍移動。
毛烏素沙漠就是第一個使用魔方進行蛻變的沙漠,先在沙漠中植上草方格,再在格子裡種上梭梭,最後再改種上胡楊。不出30年,毛烏素生態化的速度就遠超沙進人退的速度兩倍不止。如今,毛烏素儼然已經成為了新一代的塞上江南。而毛烏素沙漠也即將從中國的地圖上“消失”
1995年 全長565千米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貫通,這是世界上穿越流動沙漠最長的公路。綿延的草方格,阻擋了流沙侵襲,保證了公路安全通車。
幾十年如一日的治沙是漫長而艱辛的,如同一場與大自然進行的曠日持久戰,如果在原本是沙漠的土地上,發現了“綠毛巾”,那就說明這場戰爭我們贏定了。“綠毛巾”就是藍藻結皮,在草方格抵擋流沙的同時,還能降低方格區域內的風速。
在漫長的時間中,方格中的的水分得到保持,溼度逐漸增加,最終藻類等微生物開始了緩慢的繁育,逐漸形成一種被稱作生物土壤結皮的有機物質。通常草方格在扎制5到10年後,麥草逐漸腐爛消失,藻類結皮開始形成,並逐漸演化到更加穩定的,蘚類結皮和地衣結皮。這場莊嚴的交接儀式,意味著沙化區域開始形成土壤再造。
曾經的沙坡頭是密集的流動沙丘,現如今被結皮和沙漠灌叢組成的生態系統所取代。這是人類在沙漠中創造的奇蹟!這是科學服務實踐的最佳例證!這也意味著土地沙化不可逆是一種誤判。
今天,在朱震達的理論基礎上研製出的中國沙漠化環境治理模式,正在全球的乾旱地區發揮著重要的影響。曾經瘋狂擴張的大漠,終於和人類握手言和。風沙轉瞬即逝,而那些曾經努力追尋它們蹤跡的名字,永遠不該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