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鄭夢瑩
月岩。 記者 鄭夢瑩 攝
鳳凰山,主峰海拔178米,北近西湖,南接江濱,形若飛鳳,因而得名。南宋定都杭州,宮城禁苑就修建在鳳凰山東麓一帶。
如今站在鳳凰山巔,眼前已是叢林一片,但放眼廣袤星海,璀璨的星辰依然光芒閃耀。中國傳統文化歷數千年演進,到兩宋時期形成一片高地。宋畫、宋詩宋詞、宋刻本、工藝美術、園林藝術等,再次滋長盛放,各個領域的斐然成就都成為宋代高度文明的實證和後世的審美典範。
這些豐厚的文化遺產,更凝聚古人的生活哲思,表達著他們對現實與理想、生活與文藝的孜孜尋求。
匠心獨運的創新
感受宋的時代風韻,作為南宋皇城地表文化遺存最多地區之一的鳳凰山,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們尋訪的第一站。
陰雨天氣下,鳳凰山周邊的山岩叢林更顯蒼蒼莽莽,山麓四處立著多塊標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安城遺址(皇城遺址)”。
“誰能想象,我們腳下的土地,曾是富麗堂皇的皇城?”一路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嘉勵連連感慨。這片山,他前後爬過20多次,此行是他今年“赴約”第3趟。
桑海桑田,鳳凰山的面貌已是幾經演變——在隋唐、五代、兩宋,這裡曾是杭州“心臟地帶”;元末重建杭州城,大內皇城譭棄,鳳凰山變得非常荒僻;到明清時,就成了“城外”之地;如今,相對於日新月異的城市,這裡也是一片略顯冷清的區域。
南宋時,作為皇宮所在地的鳳凰山,殿、堂、樓閣林立,御苑直至鳳凰山巔,景象華美;而作為皇城所在地,臨安城吸引著各路繪畫藝術精英的到來,成為名副其實的藝術之都。在畫家們的筆下,一幅幅精妙絕倫的浮世繪影就此而生。
南宋畫家馬遠的《踏歌圖》。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豐年人樂業,壠上踏歌行。”出自“南宋四家”之一馬遠的《踏歌圖》,將鳳凰山雨後雲霽初開的絕美、百姓的安居樂業、杭州城的太平盛世景象刻畫得淋漓盡致。畫面近景處,數位老者踏歌而舞,憨態可掬,兩個孩子則給畫面添加了不少活潑靈動的童趣。畫面上半部分,崇山壁立間,宮闕長廊在山岩叢林中若隱若現。
“你看這畫中,宮闕、長廊、城牆,就是皇城的標識,由此判斷馬遠畫的就是鳳凰山。”鄭嘉勵對著存在手機裡的《踏歌圖》指給我們看。畫中的雲霧繚繞與走訪當天如出一轍。
我們一手拿導航,一手拿南宋臨安城皇城圖,用腳步丈量這曾經的“城中之城”。和寧門、南宋官窯老虎洞遺址、聖果寺遺址、月岩、將台山排衙石,再沿著宋城路下山,此行的線路正好是個閉環,也是南宋“皇城十里”的大致輪廓。
月岩。 記者 鄭夢瑩 攝
在聖果寺附近的月岩,我們幾經盤旋。月岩由一組石灰岩巨石構成,巖峰簇擁成林。滄海桑田,地勢幾經沉降,岩石上覆蓋了一層又一層新土和枯木,但眼前怪石嶙峋恰與畫中的崇山壁立相映成趣。“宋人畫的石頭,簡直太精妙了!”看著畫裡畫外,我們不住驚歎。
“月岩上有一天然圓孔,每逢中秋,人們從石峰下會看到月亮剛好在這圓孔中,圓孔引月光到地上,又形成一道圓圓的月影。”鄭嘉勵說,這是鳳凰山又一絕,“南宋時,月岩是與三潭映月、平湖秋月齊名並稱的‘杭州三大賞月勝地’。”
龍澗風回,奇石入畫,萬壑松濤。南宋畫家趙伯驌的《萬松金闕圖》,繪有茂樹長松,危樓金闕,一輪旭日懸於青黛色的祥雲之中,景緻就取自於鳳凰山附近的萬松嶺一帶。萬松嶺,在當時相當於宮城的“後花園”。
南宋畫家趙伯驌的《萬松金闕圖》。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細細端詳《萬松金闕圖》,我們發現,除了青綠山水的美景之外,畫面上還夾雜著對亭臺樓閣、賞月勝地等的描繪。這件山水長卷,筆法清細隨意,有機融進了一些文人意筆,格調柔麗雅潔,匠氣毫無。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藝術創作來源於對大自然的師法,但藝術之美更需要藝術家的情思和構設。發展至南宋,山水畫出現重大變化——在北宋以前細緻刻畫自然景色的傳統上,進一步擺脫了全景式的佈局,著意於表現區域性構圖的“半山一角”式山水形象,在精巧的佈局中表達感情色彩和濃郁詩意。有專家定論,“宋代繪畫承唐、五代基礎,繼兩晉風骨,發展至相當完備成熟的階段。”
宋代繪畫成就,用瑰麗多姿形容不為過。畫家們不獨愛鳳凰山,西湖的湖光山色、錢塘江的波瀾壯闊、園林裡的亭臺樓閣,以及繁華的街市、民眾的生活、國之憂患等,都被他們一一納入筆下。
除了馬遠、趙伯驌,宋代為後人所熟知的畫家還有張擇端、李唐、劉松年、夏圭、范寬……到南宋時,“國家畫院”設立,攬天下畫士;經濟高度繁榮,也促使產生大批職業畫家,成就名家精品薈萃,使得宋代繪畫在中華文化藝術卷冊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心繫家國的情懷
金華城區的婺江畔,建在八米多高砌臺上的八詠樓坐北朝南,氣勢恢宏。登臨八詠樓遠眺,南瞰括蒼餘脈,北瞰芙蓉奇峰,俯視雙溪匯合,蘭江浩渺,遠接雲天。我們站在樓上,聆聽千古詠歎。
八詠樓。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公元1134年,李清照來到這裡,留下一首《題八詠樓》,“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南下逃難。期間,丈夫趙明誠去世,孤身一人的她避難金華,投奔親戚。她以28字,寫出樓的氣勢,更暗含對故土的思念、對山河家國的擔憂。
這位文詞絕妙的女詩人、女詞人,在“雙峰並峙”的兩宋文學中都有著重要貢獻——宋詞與宋詩,就是宋代文學高原上的兩座高峰。詞的繁榮起始於北宋,鼎盛於南宋;宋詩則繼唐詩後另闢蹊徑,開拓出新境界,影響直至清末民初。
從“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俏美可愛,到“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離愁別緒,以南渡為界,她的詞作內容和風格表達迥異,被稱為婉約詞派代表。
“詩詞的創作,與社會整體情況緊密結合在一起。”杭州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沈松勤以宋詞舉例,由一開始繼承晚唐的綺麗之風,轉為南渡初期的哀苦忠憤之風,再變化為南渡末期豪放與山水,宋詞不斷經歷著變化。“南渡後,個人命運和家國命運不可分割。在當時的情境下,詩人詞人所表達的內容,很難不為家國遭遇所牽動。”
作為流瀉心緒的途徑,宋詩宋詞中,不惟有浮華世態、靚麗風景、風雅意趣,還有國之憂患、中興與憶念,生之艱辛、無奈和歡愉。也許,正因如此,才使得詩詞的表達更為廣闊,婉約之餘,也有鏗鏘有力的聲音。
“過眼西湖無一句,易安心事嶽王知。”生活在兩宋之交岳飛,和李清照有同樣的默契。縱觀兩人詩詞集,都幾乎少有描寫西湖。有一種說法認為,他們都有著相似的憂國憂民,對偏安一隅的處境心懷隱憂。
一身肝膽的辛棄疾,也因此悲從中來。我們來到杭州靈隱寺飛來峰,腳步在冷泉亭下停留——公元1170年,辛棄疾正是站在這裡,聽著泉水叮咚,想到“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家鄉濟南歷城,被周遭景色觸動,憤而寫下《滿江紅 題冷泉亭》,“恨此中、風月本吾家,今為客。”
杭州靈隱寺冷泉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站在蔥蘢的草木邊,看著潭中水流淙淙,我們思緒萬千,彷彿聽到千年前詩人詞人的吶喊:家國恨尚在,豈能醉休在歌舞昇平中?
“我們再來看看廬山吧。”沈松勤將我們的遷想拉回。他說,宋詩創造了與唐詩不同的風格。唐詩強調抒情,宋詩多在議論說理,表達人生哲思。比如寫廬山,李白將其描寫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蘇軾則描述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宋詩的字字句句,多是表達人生之理、自然之理、認知之理等。
兩宋時期,文學體裁從詩文擴大到詞、曲、小說等,創作主體從士族文人擴大到庶族文人、市井文人,文學的接受者也擴大到更廣泛的社會大眾。寬廣的覆蓋面,使得宋代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談及宋詞,他認為,之所以說宋朝文化歷史最為豐盛的時期之一,詞是一個印證。北宋蘇東坡,南宋辛棄疾,同為豪放詞代表;李清照,別具一格的“易安體”對後世影響深遠;陸游,中國八大詩人之一,也是南宋詞壇巨人……“南宋時期,詞不僅內容上有所開拓,在藝術上更趨於成熟。”他說。
大雅至簡的風範
在浙江圖書館古籍善本庫房,宋刻本《太學新增合璧聯珠萬卷菁華後集》就靜靜地躺在一個精巧的書匣裡。眼前的這本“小冊子”,金鑲玉裝幀,五色織錦書衣,四眼線裝,小巧玲瓏;黃緞書籤題“萬卷菁華後集”字樣,字型雋秀。
宋代創造了許多文藝成就,其中就有宋版書。宋版書質量精良,傳千年而不壞,素來被歷代藏書家視為珍寶,價值之珍貴更有“一頁宋版一兩金”一說。
在浙江圖書館古籍部主任陳誼的指導下,我們小心揭開一頁頁泛黃的紙張,蠅頭小字字硬如骨,密密匝匝。
宋刻本《太學新增合璧聯珠萬卷菁華後集》 圖片來源:浙江圖書館供圖
陳誼說,《太學新增合璧聯珠聲律萬卷菁華前集》一共有60餘冊,內容包羅永珍,涵蓋天文地理、政治經濟、生活匠術等,是科舉制度盛行的宋朝為方便考生引經據典而編纂的“教材”,實際上就是“宋式百科全書”。我們看到的是其中一冊。
“乾隆御覽之寶?”書頁上印有多處鈐印,這處“大紅章子”吸引了我們的注意。“的確,它曾被乾隆收藏過。”陳誼由此展開,為我們講述了這部書的“前世今生”。
《太學新增合璧聯珠萬卷菁華後集》曾經是元代書法家鮮于樞的珍藏,後一直深藏於皇宮中。清末代皇帝溥儀遜位後,為了復辟的夢想籌措資金,將宮中的古物珍寶不斷運出宮,其中就有這部書。後來,這批文物不斷被變賣,流失民間。幾經輾轉,2018年,其中一冊由古籍藏家金亮捐贈給浙江圖書館,成為該館館藏的珍貴善本。
《太學新增合璧聯珠萬卷菁華》的命途多舛令人唏噓,卻也恰好印證了宋刻本的珍貴。明清時,藏書家地位的高低,往往由收藏宋版書之多寡來衡量,如大藏書家黃丕烈自號“佞宋主人”,陸心源則以“皕宋樓”為藏書樓名。
宋版書因何價值連城?對照著眼前這本精美絕倫的“萬卷菁華”,陳誼解釋:宋版書的字型、用紙用墨、裝幀等十分講究,設計製作精湛,藝術價值較高;其中記載的多是當時世界先進的文化科學等,如南宋數學家秦九韶編寫的《數書九章》,具有獨特文獻價值;由於頻歷戰亂、水火天災等,宋版書目前存世極罕,物以稀為貴。此外,一直以來刻書藏書蔚然成風,也使得其成為古籍收藏的極品。
宋代葉夢得在《石林燕語》中說,“今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王國維也曾說,“宋代監本有一百八十二種,其中大半為杭州刻印”。如今,中國國家圖書館鎮館之寶《資治通鑑》(南宋時官刻)《柳河東集》《韓昌黎集》(南宋時私刻)等,都是宋代浙江刻書傳承至今的瑰寶。它們,將大雅至簡的宋代審美體現到極致。
經濟富庶的浙江地區,自唐末五代及兩宋起便是全國刻書中心之一,官府刻書、私人刻書、書坊刻書、寺院刻書等都很興盛。尤其南宋遷都後,刻書名家聚集於此,使得杭州刻書行業進一步發展。陳誼說,“兩宋時期的浙刻書,用料好,開本大,即便是在宋代也備受青睞。”
對於宋本,中國人歷來有一種情結。“在讀書人眼中,它具有獨特的象徵意味。對文物古籍超乎尋常的崇拜,使得其超越了自身價值,附加了更多文化層面的意義。”陳誼說,這是一個民族對文化的崇敬,是對先人留下的文化遺產的尊重和繼承。“我們追溯古人的歷史人文藝術,在追溯中傳承,就是文化生生不息的過程。”
【浙江新聞+】
廣大與精微
沈松勤
對於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成就,近代以來,國內外學界最為推崇的就是宋代文化。作為宋代文化的核心,“宋韻”是兩宋三百多年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美學等多個層面進步發展的綜合體現。
與“四夷既服”,雄踞東亞的唐代不同,宋代版圖狹小。北宋就經常遭西夏的侵擾,南渡後更是半壁江山。宋人一直處於內憂外患之中。翻閱兩宋文人的文集,不難發現洋溢其中的是濃烈的憂患意識。
但憂患沒有導致宋人的頹廢,而是在憂患中內省。譬如邵雍的“天人合一”、范仲淹的“憂樂觀”。這些歷經淬鍊的在自我精神境界上內省,影響了整個宋代乃至久遠。
內省的結果,不是單純與收斂,更不是排它,我以《中庸》中的一句話來概括:“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廣大”,有開放、大氣的意思。比如北宋思想家張載曾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就是從廣闊的宇宙空間與深遠的歷史時間中來確認人的社會角色,其氣度和眼光為唐人所無。
“盡精微”,就是精細化。宋人的生活、學術思想、文藝作品等均具有精細化特徵,他們十分善於閒情雅趣中發現精微巧妙。
“道中庸”,就是在一個命運共同中和而不同。宋代學派林立,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如王國維所說,“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這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得益於求同存異的包容性。
再深挖一層,這一具有特殊氣質的宋型文化,賴以形成重要原因之一在於當時 “士大夫治天下”的格局。
兩宋時期,大量庶族平民進入政府各級機構。以科舉制度為例,唐代每次取士不超30人;但僅就北宋而言,開科69次,共取士35612人,如果包括特奏等,取士總數61000人,平均每年約為360人,南宋更多。趙普、寇準、范仲淹、王安石等都出身於平民或低階品官之家,此後卻都成為宋代文官政府的核心人物。
作為讀書人計程車大夫具備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在朝為官,他們扮演著政治主體的角色,以家國天下為終極關懷的目標;同時,他們又極大激發著經世濟民的能量和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決定了整個時代的審美高度。
從這一角度看,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兩宋能夠成為是中國古代文化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之一了。
(作者系杭州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