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要不要嫁給春生的問題,大卓總在多個場合,多次表示不可能答應,各種威逼利誘方法都用盡了,但是,他最終拗不過他的小公主。這是為什麼?
這樣一個有魄力,有決斷的父親,怎麼在女兒的婚姻大事裡一點話語權都沒有?
其實,很多成功的爸爸都有類似的苦惱,他們根本管不住自己的孩子,他們也很鬱悶:孩子怎麼都不聽話?
其實,這些爸爸都犯了一個錯誤:錯把爭執當做教育,實際上,他們和孩子爭執了十幾年,而不是教育了孩子十幾年。
比如,大卓總每次和小卓總討論春生的問題時,都是一次爭執,而不是一次父親對女兒的教育,因為,爸爸根本沒有說服女兒。
教育和爭執太像了,以至於很多人分不清兩者的區別。
比如,夫妻吵架,剛開始還是為了“老公昨天晚上喝酒回家太晚”的問題爭論,這是觀點之爭,能分出對錯,太晚回家確實不對。如果妻子在這個觀點上說服丈夫,那麼這就是一次說服和教育。
可是,很快爭論就會變成:老公說,你有時候也和閨蜜一出去就幾個小時,晚飯也不做。妻子說,你還抽菸......雙方開始翻舊賬。
這時,爭論的焦點變成“我雖然不對,但你也不是省油的燈”,這就變成了立場之爭,我在我的角度來看,你不對,你在你的角度來看,我不對。
這就是一次爭執,爭執分不出孰對孰錯,但是能分出勝負,比如聲音大的、力量強的會佔上風,最後好像有一方勝出,但是另一方並不服氣。
所以,教育和爭執的邊界是在於:前者是表達觀點,說服對方,後者是表達立場,壓制對方。
大小卓總之間一直都在發生爭執,而不是教育,他們每次談話到最後就是立場的表達:一個是“我就是要嫁給春生”,另一個“不可能”。
這對父女的故事,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有什麼值得學習呢?
回到上面夫妻的例子,當丈夫懟回妻子說“你平時也經常去逛街好幾個小時,飯也不做”的時候,妻子如果回覆:“好,那是我不對,但是昨天你半夜才回來,肯定是你不對。”
如果對話是這麼進行的話,丈夫肯定就會主動認錯了,立場衝突不見了,想吵都吵不起來,因為大家的基礎價值觀都是一樣的,比如,夫妻都有責任顧及家庭成員的生活。
所以,下次無論是與另一半,還是和子女,有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想一想你到底是想說服和教育對方,還是想要和對方爭執。如果是前者,就要提醒自己,要和對方作觀點上的討論,避免立場上的對立,這樣你才有可能說服對方,而不會陷入一場無意義的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