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水滸傳》時,我們常常被裡面血氣果敢的忠俠義士所感動,他們在梁山上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反抗既定的制度,憑自己的意氣快意人生,讓人熱血飛揚。但隨著閱歷的增加,就會明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群人在一起總要有一個領袖,一百零八位位好漢的關係中也有地位,有權謀。
而一旦沾染上權力,所有的事情都開始變了味道,及時雨是要當領袖的及時雨,是要改變這一眾落草為寇的人物的命運的及時雨。或許他一開始就不想落草為寇,一直嚮往的都是朝廷,所以才會有最後的結局。
一、從忠貞不屈到落草為寇
宋江從一開始就不想上梁山,他有好幾次能上梁山的機會但他都故意避開了,因為他害怕這一舉動會徹底截斷自己的後路,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是他覺得時機不成熟。第一次他被宋清的書信誆回家後就被官府的人盯上了。
因為他前期當地方上的小官時為人十分仗義,喜好結交江湖上的朋友,有一次在經他手處理晁蓋等人劫取生辰綱一事時,他提前告訴了晁蓋官府對他們的懲罰,讓他們有可逃之機,此事過後,晁蓋為了感謝他給他送來了感謝信並黃金一百兩,宋江出於考慮而沒有收這百兩黃金,只是留下了書信和一條黃金。
不料這件事被宋江的小妾閻婆惜知道了,二人素來不和,閻婆惜便藉此要挾宋江要告發他,宋江無奈只能殺了她,因而被官府通緝。此次回家後他就被刺配江州。
途中又和兩位官差經過樑山,但他依舊百般推辭不加入他們的團伙,因為此時他還沒有可以和晁蓋抗衡的實力,他深知一山不容二虎,而自己的野心又不容自己在晁蓋手下當個小嘍囉,此時的梁山上都是對晁蓋忠心耿耿的人,而與他一條心的只有花榮,秦明和石勇,其他的人只是因為他的虛名才跟他表面上客氣,實際上誰也不會對他忠心。看清了這一點後,宋江只有以他那套忠義理論再次脫身。
後來宋江在醉酒後寫下“反詩”被判死刑,眾人前來劫法場,宋江一方面覺得官府這邊已經容不下自己了,另一方面知道透過這些年自己的積累,已經有了與晁蓋抗爭的實力,他不僅在發配途中結識了很多汪洋大盜,能夠在地勢特殊的八百里水泊上大施拳腳,還把李逵收入麾下,手中便有了一位殺人利器,有了他,自己在剷除異己時便輕鬆多了。這樣一來,宋江便在大勢所趨下走上了梁山,開始了以他為首的梁山時代。
二、聚義廳中指鹿為馬眾生相
此時到了梁山上後,宋江也沒有鬆懈,即使他有著“及時雨”“孝義黑三郎”“呼保義”的名聲在外,眾人都對他趨之若鶩,他的風頭正盛,呼聲遠遠超過晁蓋,他也沒有忘記繼續收買人心,他的死黨李逵花榮等人早就期盼著他當上梁山泊的首領,因為他們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他們會主動為宋江創造這樣的機會。而對於梁山上以前屬於晁蓋的部下,他則收買利用他們,成效可在聚義廳排座次的時候看出來。
彼時宋江剛剛來到梁山上,知道自己已經沒有了後路,梁山是自己唯一的容身之地,而晁蓋明白宋江的呼聲之高,要主動把聚義廳頭一把交椅給他,理由是宋江在他們劫生辰綱時報信救了眾兄弟的命,所以理應由他來坐第一把交椅。
宋江此時嘴上是推脫的,理由是晁蓋的年紀比他大十歲,但明眼人都能聽出這句話的玄機,年紀大顯然不是當老大的標準,宋江說晁蓋年紀大因此要他坐第一把交椅明顯是打心眼兒裡認為晁蓋沒什麼能力。
後來座次的順序是晁蓋第一,宋江第二,吳用第三,公孫勝第四,上座總共是四個人,也就沒有核心。然後晁蓋想按照功勞把其他人的座次定下來,但宋江卻發言:”休要按功勞分高下,梁山原先的頭領去左邊主位坐,新到頭領去右邊客位坐,待日後出力多少,再做定奪。這樣一來,宋江就擅自把梁山分為了兩部分:“晁蓋派”和“宋江派”,也就是說站到左邊的就是晁蓋的人,而站到右邊的就是我宋江的人。宋江敢這麼跟晁蓋叫板,是因為此時他對自己收買人心的能力很自信。
果不其然,除了花榮,李逵他們主動站到宋江這邊以外,黃信、呂方、金大堅、石勇等人也紛紛站到宋江的陣營,而他們根本不是什麼新到的人員,都是晁蓋的老部下,但此時卻都紛紛選擇投靠宋江,由此可以看出,晁蓋的確沒有宋江會做人,這麼長時間還沒有收服人心。結果晁蓋那邊只剩下林沖、劉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遷、宋萬、朱貴、白勝九個人。
於是聚義廳上的場面就是這樣的:上面坐著四個人,左邊稀稀拉拉地站著九個人,右邊二十七個人擠作一團,人數足足是左邊的三倍之多。這次排座次,很多原本中立的人在看到宋江的勢力後都主動選擇了他,這結果上面的四個人也都看在眼裡,宋江喜不自勝,晁蓋啞口無言,吳用在心裡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而只有公孫勝看到這種情況後默默做出了自己的決定。
三、仙風道骨看破玄機一去不回
公孫勝是一眾好漢中最有仙風道骨的人,他本是一個出家的道人,因為心懷天下蒼生,想濟世救民,伸張正義,所以才在梁山上輔助晁蓋,而他也不像眾人那樣對酒肉,銀錢有所留戀,始終都是以一副淡淡的樣子看著眾人的歡喜,他有著通天的本領,精通奇門遁甲之術,但公孫勝算是看明白了,他不想與玩弄權術之人為伍,於是在看到聚義廳中的形式後,第二天便以想念母親為由請辭回家了。
當時他是這樣說的:“感蒙眾位豪傑相帶貧道這麼多天,恩同骨肉。只是小道自從跟了晁天王到梁山,日日宴飲,不曾還鄉。薊州還有老母健在,也擔心我的師傅想念。所以想回老家探望一凡。暫別眾頭領三五個月,再回來相見,免得老母掛念懸望。”
此時公孫勝知道晁蓋多半是鬥不過宋江了,而且經過這次宋江和晁蓋的爭鋒,他看出梁山上的兄弟再也不可能團結一心,患難與共了,這違背了他的初心,他也不願摻和兩黨之爭,於是只能選擇離開,梁山從此無真情。實證明但事他的選擇沒有錯,一眾好漢也只有他得到了善終。
文/林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