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其源頭是正席捲全球的病毒,還是應對疫情時人們與日俱增的壓力,世界都正籠罩在熾熱的夢境中。我曾在夢裡發現我正在做夢,這種夢令人印象深刻。我在醒來後依然記得一些我對自然本質的大膽想法。模擬假說是此類概念中最為複雜的一種,它認為相較於物理現實,人類更可能生活在虛擬現實中。
世界純屬虛幻,這樣的命題並不新鮮——從中國到古希臘,幾千年來各種不同的文化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例如笛卡爾就提出了身心二元論,來擁護這樣的理論。2003年左右,哲學家尼克·博斯特倫撰寫的名為《你活在計算機模擬中嗎?》的論文,標誌著該命題出現了一個以計算——或至少是人工重構——為基礎的最新版本。
本質上,博斯特倫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假如某個極其先進的文明發展出執行“先祖模擬”(用於探尋其自身的過往)的能力,他們模擬出的祖先實體很可能要比宇宙中真實的有知覺的實體多得多。經過簡單的機率推演,我們是模擬產物的可能性並不低。
小酌幾杯之後,或是床上半夢半醒時,這種假設聽起來頗具趣味。但是無論你喜歡還是討厭它,在對其進行評判前,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我們應該用與評判其他假設時相同的標準來評判它。首先要提出的問題是:這一假設能夠透過某種合理的方式得到證實嗎?
有趣的是,在特定的前提下,檢驗模擬假說是可能的。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假設模擬存在侷限性。根據現有的數字計算技術推斷,最明顯的限制便是,模擬不得不透過近似的方式來節約資訊儲存空間和計算成本。換句話說,它在準確度和精確度上都存在限制。
在離散化的世界裡,這些限制表現的形式之一可能是,或許存在空間和時間解析度限制。雖然我們認為,限制構成有意義距離和時間的最小間隔(普朗克尺度和普朗克時間)的,是人類目前對物理的理解,而不是畫素螢幕解析度一樣的極限,但最近的研究表明,有意義的最小時間尺度可能比普朗克時間(10-3秒量級)要大上好幾個數量級。而未來的物理實驗也可能帶來關於時間和空間出人意料的奇妙發現。對模擬假設最精巧的檢驗,是嘗試使模擬世界的系統崩潰。聽起來有點輕率,但如果我們是虛擬的,這樣做又有何要緊?想必一次快速重啟和恢復就能讓我們重新“線上”,就好像無事發生,但是我們也可能從此認清現實,或者至少在系統關閉前有幾毫秒可以慶祝自己發現了世界的真相。
問題來了:如何在內部使模擬的現實崩潰呢?最顯而易見的策略是促成類似於堆疊溢位的錯誤——在程式內請求比可用記憶體更多的空間——這可以透過生成無限,或至少是極度遞迴的程序來實現。具體的操作可能是建立一個我們自己的模擬現實,透過設計,使這些虛擬世界中的物種創造相應版本的模擬現實,如此反覆,一層層模擬下去。假如一切順利的話,我們所知的宇宙就可能崩潰,揭露它虛幻的本質,正如眨眼間消失的我們。
你可能會爭辯說,任何有能力模擬現實(這個現實很可能與他們的現實相近)的物種很顯然都會預料到這種結局,並設定某些安全措施來避免其發生。舉例來說,我們可能發現一個很奇怪或是令人極其費解的狀況:無論我們的計算機系統多麼強大——通用量子計算機或其他什麼技術,我們都沒有辦法模擬我們的宇宙。這本身就是一個我們生活在模擬系統內的徵兆。當然,最初的程式設計者可能也預料到了這一點,並且找到了繼續欺騙我們的方法,或許是從其他模擬中把資訊串流過來,而不是讓我們進行自己的模擬。
但是考慮到一個物種執行這樣模擬的本意是深入地瞭解自身本質,類似的干涉會破壞這一目的。或許任其崩潰是獲得真相所必須的代價。也有一種可能是,他們執行包含我們的模擬,正是為了驗證其自身是否生活在虛假的現實中。
文章摘選自《環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