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8 日的《熱心腸日報》,我們解讀了 9 篇文獻,關注:自閉症,菌群-免疫互作,致腹瀉病菌,腸屏障,SIgM,益生菌,AGE,微塑膠,穀物蛋白。
Cell子刊:自閉症為何易伴隨腸道炎症?
Immunity——[31.745]
① 母體免疫啟用(MIA)不僅導致後代小鼠出現自閉症樣表型,還使後代免疫致敏,對細菌誘導的腸道炎症更加易感;② 交叉撫養實驗表明,MIA導致的後代自閉症和免疫致敏表型分別取決於產前和產後;③ 無菌小鼠和菌群移植實驗證實,MIA母鼠菌群變化誘導了後代的免疫致敏;④ 機制上,MIA引起母體IL-17A升高,進而透過改變母體腸道菌群,影響後代的CD4+ T細胞染色質可及性,使其炎症表型增強(如易分化為Th17),從而引起免疫致敏表型。
【主編評語】
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常常伴有免疫失調和相關的胃腸道症狀,Immunity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對其背後的潛在機制進行了探索。研究者利用母體免疫啟用小鼠模型,發現母體炎症中IL-17A的升高,不僅可以改變胎兒的大腦發育導致自閉症樣表型,還可透過母體腸道菌群的變化影響後代的CD4+ T細胞,導致後代的免疫致敏(immune-primed)表型,對腸道炎症更加易感。(@mildbreeze)
【原文資訊】
Maternal gut bacteria drive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in offspring with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by altering the chromatin landscape of CD4+ T cells
2021-12-07, doi: 10.1016/j.immuni.2021.11.005
Cell子刊:腸道細菌代謝酶可啟用Th17細胞並誘導結腸炎
Cell Host and Microbe——[21.023]
① 遲緩埃格特菌(E.lenta)在腸道菌群存在或缺失的情況下,均可促進Th17細胞活化;② E.lenta在IBD患者體內富集,以Rorc依賴性方式促進小鼠結腸炎發生;③ 不同E.lenta菌株啟用Th17細胞的能力不同,由腸道細菌藥物代謝酶——cgr2所介導;④ cgr2可啟用Th17細胞並誘導IL-17a的產生,且cgr2基因的表達在類風溼關節炎患者中增加;⑤ cgr2可去除甾體皂甙,後者與IBD嚴重程度呈負相關;⑥ 膳食中的精氨酸可抑制cgr2+ E.lenta誘導的Th17細胞活化及結腸炎。
【主編評語】
Cell Host and Microbe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遲緩埃格特菌可透過其表達的藥物代謝酶——強心苷還原酶(cgr2)啟用Th17細胞,促進IL-17a產生,從而促進小鼠的結腸炎。在IBD患者中,遲緩埃格特菌富集;在類風溼關節炎患者中,cgr2基因的表達增加。機制上,cgr2可代謝甾體皂甙,後者可抑制Th17細胞的活性,並與IBD嚴重程度呈負相關。另外,補充膳食精氨酸可抑制cgr2誘導的Th17細胞活化及小鼠結腸炎。(@aluba)
【原文資訊】
Human gut bacterial metabolism drives Th17 activation and colitis
2021-11-24, doi: 10.1016/j.chom.2021.11.001
Cell子刊:宿主與腹瀉病菌間的“軍備競賽”
Cell Host and Microbe——[21.023]
① 透過研究哺乳動物鳥苷酸環化酶-C(GC-C,熱穩定腸毒素(STa)的腸道受體)的遺傳變異模式,探究宿主物種如何適應腹瀉感染;② GC-C的系統發育分析表明,在與STa互作的選擇壓力下,靈長類動物和蝙蝠的GC-C胞外配體結合結構域發生突變,快速演化,提示宿主與病菌間存在長期進化衝突;③ GC-C的功能分析表明,對STa突變體的易感性差異,可能直接影響宿主物種在感染期間的腹瀉症狀;④ 蝙蝠中,GC-C突變引發了其內源性配體尿鳥苷素的補償突變。
【主編評語】
鳥苷酸環化酶-C(GC-C)是腸細胞表面的一種受體,是腸道水分平衡的主要調節因子,也是腹瀉性病菌編碼的腸毒素的常見靶點。Cell Host and Microbe發表的這項研究,揭示了腹瀉型病菌的腸毒素與靈長類動物和蝙蝠的GC-C之間的“軍備競賽”,並發現在蝙蝠中存在由病原菌驅動的GC-C及其內源性配體的補償性共演變,提示宿主-病菌間的衝突對哺乳動物腸道生理的演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mildbreeze)
【原文資訊】
Diarrheal pathogens trigger rapid evolution of the guanylate cyclase-C signaling axis in bats
2021-08-05, doi: 10.1016/j.chom.2021.07.005
Cell子刊:Dusp6基因、Dusp6相關菌群與腸道屏障功能間的互作
Cell Reports——[9.423]
① 雙特異性磷酸酶6(Dusp6)基因缺失對化學誘導的小鼠結腸炎有保護作用;② 並可增強緊密連線功能和促進微絨毛生長,維持結腸腸道屏障的完整性;③ 上皮細胞中Dusp6敲除可抑制糖酵解、增強脂質氧化並提高線粒體的耗氧量,從而維繫腸道中厭氧環境;④ Dusp6缺失相關抗腸炎效應可透過同籠飼養、糞菌移植在野生(WT)結腸炎小鼠中達成;⑤ 在Dusp6缺失小鼠糞便中分離並鑑定了具有抗結腸炎作用的厭氧菌NHRI-C1-K-H-1-87,該菌數量顯著高於WT小鼠。
【主編評語】
關於腸道菌群紊亂相關疾病,腸道上皮屏障永遠是關鍵靶點。Cell report最新發表的文章,闡述了雙特異性磷酸酶6(Dusp6)基因、Dusp6敲除誘導的菌群變化與腸道上皮功能間的獨特互作。(@好雨)
【原文資訊】
Identification of a gut microbiota member that ameliorates DSS-induced colitis in intestinal barrier enhanced Dusp6-deficient mice
2021-11-23, doi: 10.1016/j.celrep.2021.110016
Cell子刊:SIgM也會發生反向胞吞現象
Cell Reports——[9.423]
①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M (SIgMs)可被小鼠的鼻或腸相關淋巴組織(NALT或GALT)中的M細胞有效地吸收和轉運,但這與IgM的糖基化修飾無關;② TOSO是表達在M細胞上的SIgM受體,阻斷派爾集合淋巴結(PPs)的TOSO受體時IgM顯著下降, M細胞上結合的IgM也顯著下降;③ 體內和體外實驗顯示, 反向胞吞的SIgM靶向粘膜樹突狀細胞(DC)的特異性受體並結合,調控DC的基因表達;④ 口服和鼻腔給藥p24-SIgM複合物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誘導黏膜和全身的抗體反應。
【主編評語】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可往返於管腔,並將抗原轉運至表皮下的細胞。IgM也可以多聚成功能性分泌成分結合的免疫球蛋白。SIgA和SIgM都經歷轉胞作用在粘膜表面分泌,但目前只知道SIgA可透過派氏結的M細胞進行反向胞吞作用。Cell Reports近期發表的文章,發現SIgM可被粘膜M細胞攝取,經過反向胞吞作用轉運至淋巴組織。SIgM的這一功能可能在粘膜免疫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愛的抉擇)
【原文資訊】
Essential role of TOSO/FAIM3 in intestinal IgM reverse transcytosis
2021-11-16, doi: 10.1016/j.celrep.2021.110006
張和平等:乳雙歧桿菌Probio-M8可緩解嬰幼兒急性呼吸道感染
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5.614]
① 120名急性呼吸道感染(RTI)嬰幼兒平均隨機分為Probio-M8和安慰劑組,干預持續到出院後4周;② 相比安慰劑組,Probio-M8組在住院期間和出院後4周鼻咽部和流感樣症狀持續時間減少,對下呼吸道感染更有效;③ Probio-M8減少出院時使用處方抗生素患者總數,避免新抗生素的使用,縮短使用抗生素病人住院時間;④ 出院後4周,Probio-M8組患者口腔內TNF-α水平顯著降低,IL-10顯著升高,IL-10水平升高與體痛、頭痛和吞嚥痛症狀減輕相關。
【主編評語】
近年來,益生菌的使用愈加頻繁,對其功能性的探索也逐漸深入。內蒙古農業大學張和平團隊與合作者近期在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發表研究,探索了乳雙歧桿菌Probio-M8在臨床上對於嬰幼兒急性呼吸道感染(RTI)的作用。研究結果顯示,該益生菌的干預可以明顯改善嬰幼兒RTI相關症狀,減少抗生素的使用,縮短其住院時間。文章認為,乳雙歧桿菌Probio-M8可以作為一種干預嬰幼兒RTI的有效且安全的製劑。(@Bingbing)
【原文資訊】
Probiotic Bifidobacterium lactis Probio-M8 treated and prevented acute RTI, reduced antibiotic use and hospital stay in hospitalized young childre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2021-11-26, doi: 10.1007/s00394-021-02689-8
西北農林:膳食AGEs在體內的宿命 (綜述)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11.176]
① 大多數食物富含結合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AGEs),而醬油和啤酒則富含遊離AGEs;② 口服時只有10%~30%的AGEs被吸收到體迴圈中,被吸收的AGEs在尿液中被回收,未被吸收的在糞便中被回收;③ 攝入的遊離和結合 AGEs 的排洩率分別約為90%和60%;④ 遊離AGEs對腸道菌群組成有不利影響,而結合AGEs既有不利影響,也有有利影響;⑤ 遊離和結合AGEs改變氨基酸、能量和碳水化合物相關代謝,以結合AGEs為主的膳食還改變了維生素和甘油脂代謝。
【主編評語】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李巨秀團隊研究成果。隨著西方飲食的受歡迎和超加工食物的增加,AGEs的攝入逐漸增加。但是過量的AGEs與多種慢性疾病相關。本文綜述了不同膳食中的AGEs,遊離和結合AGEs在體內的代謝、靶器官以及與腸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等,初步明確了AGEs在體內的宿命。(@Bingbing)
【原文資訊】
Comparison of metabolic fate, target organs, and microbiota interactions of free and bound dietary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2021-10-26, doi: 10.1080/10408398.2021.1991265
暨南大學:食物中的微塑膠(綜述)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7.963]
① 分析食物微塑膠(MP)的常用方法中,KOH是最常用的消化溶液,FT-IR和拉曼光譜可用於MP鑑定;② 飲料、調味品、蜂蜜、肉類、海鮮和蔬菜中均可檢出MP,但含量變化範圍大;③ 每人每年的MP最大攝入量約等於50個塑膠袋;④ 食物MP以藍色和纖維狀最常見,主要型別是PA、PE、PES、PET和PP;⑤ MP及其吸附劑/新增劑和表面微生物對人體細胞及生物體均有一定毒性,可引起氧化應激、炎症、神經和生殖毒性及腸道菌群失衡,但尚不清楚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主編評語】
微塑膠(MP)在食物中普遍存在,其對生物體健康的影響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暨南大學郭英團隊近期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發表綜述,從食物MP的研究方法學、特點和存在形式及其對生物體的影響等方面,對近10年的文獻進行了系統性的總結,推薦專業人士關注。(@mildbreeze)
【原文資訊】
Microplastics: A review of analytical methods, occurr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in food, and potential toxicities to biota
2021-09-17, doi: 10.1016/j.scitotenv.2021.150263
穀類蛋白的合理開發和利用(綜述)
Nutrition Reviews——[7.11]
① 穀物作為環境可持續性和健康的植物蛋白質來源的作用常常被忽視,它還可在向更可持續性健康飲食的食品體系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② 穀粒蛋白質含量通常佔乾重的7%~18%,穀類蛋白具有良好的營養品質,但賴氨酸常常是限制氨基酸,可透過和豆類蛋白互補而改善;③ 當作為全穀物食用時,穀物可提供多種健康成分,如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物質;④ 將穀物的使用從動物飼料轉向傳統食品以及新食品和配料,可以提高其蛋白質安全性,並緩解氣候變化。
【主編評語】
穀物是世界範圍內能量、碳水化合物和植物蛋白質的重要膳食來源。但目前只有41%的穀物用於人類消費,高達35%的穀物用作動物飼料。近期發表於Nutrition Reviews的一篇綜述介紹了穀物利用的最新進展,並展望了未來的發展前景。(@陳彬林)
【原文資訊】
Grains - a major source of sustainable protein for health
2021-11-06, doi: 10.1093/nutrit/nuab084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mildbreeze,勒布朗,別慫,晨,六一,CLEAP,orchid,WK?,陳彬林
點選閱讀過去10天的日報:
12-07 | 今日Cell:腸道“好”T細胞如何變“壞”而促腦炎
12-06 | 黃芩素抗癌,新標誌物紛顯,7文一覽大腸癌最前沿
12-05 | 《柳葉刀》5文齊發:多角度聚焦青少年營養
12-04 | 張和平團隊突破:利用人工智慧快速篩選益生菌
12-03 | 王軍軍等Microbiome:豬斷纖維,菌不聊生,木聚糖來相助!
12-02 | 蘭平+何真等Microbiome:鎖定腸繫膜脂肪的促炎細菌
12-01 | 11月,最值得看的30篇腸道健康文獻!
11-30 | 傅靜遠等Cell子刊:深度解碼菌群基因結構變異與膽汁酸代謝
11-29 | 改造細菌以抗癌,上海交大劉盡堯團隊NC發新突破
11-28 | 如何吃鹽更科學?NEJM里程碑綜述更新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