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國-葡萄牙星海“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啟動會 採訪物件供圖(下同)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昨天傍晚,中國-葡萄牙星海“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啟動。該實驗室由科技部在今年8月批覆,由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與葡萄牙科技基金委聯合牽頭籌建。
由於疫情緣故,啟動會採用線上、線下聯合舉辦方式。葡萄牙科技和高等教育部部長埃托爾、葡萄牙駐華大使杜傲傑、中國駐葡萄牙大使趙本堂、澳門經科局局長戴建業、以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透過影片致辭。
聚焦星空與海洋
“‘星’自然指空間,‘海’則代表海洋。聯合實驗室則是空間與海洋間的連線。”中科院衛星創新院科學衛星總體所所長張永合這樣解釋實驗室名稱的由來,“我們將聚焦兩者交叉的新概念和新技術,聚集中葡雙方科技資源,並以此推動空間和海洋技術的創新發展。”
中國-葡萄牙星海“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將面向全球海洋、氣候等重大科學問題,藍色經濟發展需求,佈局科學與技術方向。其中,科學應用包括大洋深層環流與全球氣候變暖,深海環境過程與特殊生態系統探測,海洋生態系統健康與藍色經濟發展等;而工程技術則涵蓋了空海網路化立體觀測與系統技術,深空與深海交叉智慧技術,海洋資源監測、保護和開發技術等。“科學應用將為工程技術提供科學牽引,而工程技術為科學應用做好技術支撐。”張永合告訴記者。
在中科院衛星創新院副院長林寶軍看來,聯合實驗室既保留了聯合指導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等傳統機制,也有不少創新探索。“我們將葡萄牙的大學、研究機構都視為聯合成員,透過實驗室平臺建立合作,這是實驗室的開放性;中葡雙方會提煉出共同的實驗目標,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開展相關研究,各自也具有獨立性。”林寶軍介紹。
目前受到疫情的制約,聯合實驗室的交流只能透過線上開展。大家都希望,等到能再線下相見時,透過聯合研究、互訪等,建立起一支相對穩定的專業化研究團隊。
圖說:聯合實驗室揭牌
提供更廣闊合作平臺
“正如中國有句古詩所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科技文明的探索,無論天涯海角,總會將抱有同樣夢想的人會集在一起。”啟動會上,中科院衛星創新院副院長鬍海鷹在致辭時如是說。
“我與衛星創新院的很多同仁,一同見證了中-葡星海‘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從最初的設想,到如今的落地生根成為現實。”胡海鷹深情回憶。時間倒退回2014年,時任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主任相里斌訪問葡萄牙泰克威集團,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三年後,時任衛星創新院院長於英傑訪葡推進合作,雙方提出共建聯合實驗室(STARLab);2018年,在兩國領導人的見證下,時任衛星創新院院長龔建村與泰克威集團CEO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在葡萄牙設立“中葡星海聯合實驗室-STARLab”。
“就在今年,基於中葡星海聯合實驗室,衛星創新院牽頭申請了科技部‘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並於8月獲得了批准。”胡海鷹說,“至此,中葡星海聯合實驗室-STARLab在海外建設,中葡星海‘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在國內建設的佈局,已然形成,二者相互結合,可為中葡科技合作提供更廣闊的平臺。”
在胡海鷹看來,中國-葡萄牙星海“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從構想到實現,每一刻都在紮實推進。“就像一顆顆小衛星,只要開始設計,最終一定會上發射架。”他這樣比喻。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市外國專家局副局長黃紅表示,上海是葡萄牙第二大城市波爾圖市的姐妹城市;同時,葡萄牙也在2018年受邀成為浦江創新論壇主賓國。期待兩國專家用科技創新增進人類共同福祉。
積極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路
在啟動會上,胡海鷹特別提到了今年11月5日發射成功的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這顆衛星是全球首顆專門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科學衛星。”他介紹,“其資料產品將面向全球進行共享,為國際社會,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資料支援,充分體現了中國對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貢獻。”
近年來,中科院衛星創新院積極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路,主動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創新資源。“中法天文衛星是中法兩國政府間的合作專案。‘探測宇宙中伽瑪暴’的科學目標,是雙方科學家共同提出的,衛星創新院抓總系統與衛星研製,中方和法方研究機構各承擔了一半的科學載荷,中方提供衛星平臺,合作是全面而深入的。衛星預計在2023年發射。”胡海鷹透露。
另一顆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則是由中歐科學家聯合提出和研製,將對向陽側磁層頂、極尖區和地球極光進行全景成像,提高人類對太陽活動與地球磁場變化相互關係的認知。“整星級的國際合作,衛星創新院是先行者。”胡海鷹自豪地表示。
中國-葡萄牙星海“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正式啟動,代表著衛星創新院在探索國際合作新模式邁出了重要一步。衛星創新院也希望,在吸收國際先進經驗的同時結合自身特點進行再創新、再創造,真正做到攬四方精華、納八面來風。
新民晚報記者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