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是在哭什麼?又沒咬著你,現在蚊子已經死了,你還怕啥?有啥可哭的?”
女兒坐在馬桶上,一直抽抽噎噎哭著,兩隻眼睛哭得紅通通的,看她那樣子,我氣不打一處來,邊洗臉邊質問。
這到底有什麼好哭的?要說一開始是看到蟲子被嚇到了害怕,現在蚊子已經死了,怎麼還哭呢?
看她哭的那個樣,我又覺得不夠“情真意切”,好像是勉強哭給我看,想要引起我的關注一樣,似乎在使勁往外擠眼淚。雖然心裡知道不該在這種時候責怪他,應該共情,我想象著自己是個小孩,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來,蟲子死了,恐懼的事物消失了,還有啥可怕的?
我懷疑是不是自己從小養得糙,心思不夠細膩,所以無法與她共情?
剛給她擦乾眼淚就又流出來,帶她回臥室後,她躺在床上仍是哭。
這時我心情好了些,抱著她說:“是不是一個人在臥室裡,忽然看到一個大蚊子,沒看清,以為是什麼沒見過的蟲子,好害怕,使勁趕它走也沒趕走,想跑又跑不了,等媽媽來了,媽媽還兇你,說你叫得嚇死人了,心裡又怕又委屈?”
她鑽在我懷裡,“哇”的一聲大哭了起來,邊哭邊點頭——這下可絕對是真情流露,情真意切。
我輕輕拍著她的後背,又同她情景重現了一番:蚊子本來正趴在角落裡休息,忽然問道一股誘人的血腥味,飛起來左看看右瞧瞧,哇,原來是這個小姑娘腳上的血!肚子好餓,聞起來好美味……(聽到這兒,女兒破涕為笑)於是蚊子飛了過來,嚇得你哇哇叫,它也嚇了一跳,可血腥味太誘人了,於是它繼續跟著我們來到了衛生間,沒想到正準備趴到你腳上吸血,卻被我一巴掌打死了。
女兒點點頭,心情平靜下來了。
我之前使勁想和孩子共情,卻一直是用大腦在思考其中的邏輯,而不是用自己的心去體會。
想象著自己是一個害怕蟲子的小朋友,呆在一個單獨的房間裡,忽然出現一隻不認識的蟲子圍著自己飛,努力趕它走也沒用,想跑腳又受傷了很痛,跑不了,心裡該是多麼恐懼,這時候媽媽終於過來了,卻首先把我兇了一頓,怪我叫得太大聲。原本只是害怕,這下更添了幾分委屈,雖然蚊子最後被媽媽拍死了,可心裡還是很委屈,一直哭呀哭,媽媽又開始怪我不該哭。
當我想到這裡,我都有些想哭了,瞬間理解了她。
看著女兒平靜下來的小臉蛋,我真希望自己一開始就能與她共情,而不是在哪裡責怪她叫太大聲,蚊子死了還在那哭。
其實孩子哭,只是在表達一種情緒,我沒有理解她,是我的問題,不是她表達方式的問題。
我們當家長的,往往忘記了孩子是講感情的,不是講邏輯的。用大人的邏輯,很難理解孩子的感情,把自己換到孩子的位置上去用心感受,才能真正與孩子共情。
下次,我要記得,將自己當作孩子,站在她的角度,去感受她經歷了什麼,而不是用大腦去思考,孩子的表現是否合乎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