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訓練兒童專注力的經歷,讓我目睹專注力不足孩子的種種困境,也見證了他們成長、變化的過程。我深深感到:容易分心的孩子不是問題兒童,更不是熊孩子,他們身上暗藏天賦,有短板但也有優勢。
讓我們換個角度解讀孩子——容易分心,是因為對世界充滿好奇;多動又衝動,是因為充滿活力、精力旺盛;行為魯莽,是因為有激情;無法長時間停留在一個想法上,是因為想象力豐富;做事想一出是一出,是自動自發工作的萌芽;反覆無常,讓人捉摸不定,表明他們更善於打破思維定勢;情緒不穩定,是對新事物有敏銳感覺後的自然反應。
全球兒童專注力研究權威專家愛德華·哈洛維爾教授認為,不專注的人的思維是一種特殊的才能,是優缺點兼具的混合物,具有積極的意義。具有這種思維特點的人往往表現出眾,往往會成為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就像一臺動力澎湃的好車,但是剎車系統出了點小故障。
家長常常一臉焦慮地歷數孩子的不當行為——分心走神學不進;低階錯誤扣分多;作業拖拉速度慢;丟三落四無擔當;多動話多坐不住;不守規則難溝通;衝動魯莽常惹禍;守時守約無概念;沉迷網路難自拔……所有這些,都可能是專注力不足惹的禍。
專注力缺失往往有以下這些典型表現:不能自始至終完成一件事、不能集中注意力去聽或看、容易走神、在完成需要持續注意的任務時有困難;思考落後於行動、容易轉移注意力、經常控制不住自己、在遊戲中不能等待;不能安靜地坐著、喜歡不停走動或爬上爬下、話多且不分場合、除了睡覺外其它時間一刻不得安寧;不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對用多長時間完成一件事缺乏意識、從來沒有時間的緊迫感。
這些煩惱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家長特別關心的學業成績問題就與專注力有直接關聯。
課堂上,不同的專注狀態決定了學生接收不同數量與質量的資訊,從而又決定了考試成績的不同,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許多家長熱衷於給孩子上補習班、找名師,卻不關心孩子上課的效率。這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重大誤區。如果孩子一節課本來只能聽10分鐘,透過培養專注力能聽20分鐘了,他的學習效率不就翻倍了嗎?
學習的最佳境界是高效學習,高效學習的特徵“不是抓緊每一分鐘去學習,而是抓緊學習時的每一分鐘”,而實現高效學習的基礎條件是專注力。所以專注力是一種關鍵能力、底層能力。
說它是一種關鍵能力,是因為沒有專注力的參與,人們無法接受任何外部資訊。正如俄羅斯大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注意就是那扇門,一切進入心靈世界的東西都必須透過這扇門;說它是一種底層能力,是因為沒有它的參與,觀察、記憶、思維、想象等活動都無法開展起來。
以孩子上課為例,他沒有聽懂,問題出在哪裡?大部分人的推論可能都是孩子理解力有問題。其實,“沒聽懂”包含了兩個問題:一是聽了沒有,二是懂了沒有。聽在前,懂在後,“聽”指的是專注程度,“懂”指的是理解能力。所以沒有專注就沒有理解,就沒有記憶,學習活動就無法順利進行。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不專注與態度有關,用了各種辦法對孩子進行教育,但好像都沒什麼作用。其實,專注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能力。容易分心的孩子並非“不想”聚精會神地聽課、學習,而是“不能”聚精會神地聽課、學習。
專注力不足與多種生理、心理因素有關,大腦機能起決定性作用。腦科學研究已經確認,專注力不足與神經系統的機能有關,正如北師大校長董奇所說,“未來教育的方向是基於腦、適於腦、促進腦”。專注力的形成與發展也受到多種心理因素、社會環境、教養方式的影響,其中家庭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父母的愛心任何人無法比擬,融入生活中的訓練是最好的訓練。
三歲半左右,是兒童專注力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期;小學階段,是兒童專注力培養與訓練的關鍵期。對專注力缺失的干預時間越早,越容易出效果,耗費的資源也越少。培養專注力是提升學習成績的最佳路徑和最短路徑,希望家長能改變教育觀念,掌握教育技能,用愛心與耐心全力開發孩子的潛能,把孩子身上的優點最大化,缺點最小化,幫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開出絢爛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作者系中國教育電視臺特聘專家,國家高階心理督導師)
《中國教育報》2021年07月04日第4版
作者:芮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