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釣魚,很多不知情的人覺得它就像電視劇裡演的一樣,陽傘下、躺椅上,一個半夢半醒狀態的角色坐在魚竿後面而已,一副怡然自得、舒適愜意的畫面。然而,真實的釣魚並非如此,釣魚時說不上會遇到什麼樣的天氣、地形、水情、魚情,那種四平八穩的愜意狀態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我記得有一次,連日降雨使水庫水位上漲,水庫為此不停地洩洪,我常去的那幾個水庫基本上都被釣敗了,再遇到這種水情,基本沒法釣了。
不過,我倒是有個妙招。
雖然幾天前曾連續降雨,但眼下水庫的那幾條入水口依然水流湍急,且水質很清,而魚喜歡的恰恰是水流。
剛經過強降水洗禮的水流的確湍急,也足夠渾濁。
我特意試過,就算是沒有從上游沖刷下來的蒿草的干擾,魚也不咬鉤。
那麼,水流清澈的時候應該可以釣了吧?答案是肯定的。
我找到了這座水庫的入水口,與其說它是入水口,不如說它是水渠。
這條水渠寬5米左右,和水庫交界的地方稍寬一些,大約10米,平均水深2~3米。
這種情況應該釣哪個位置?想必很多人都和我一樣,選擇和水庫交界的位置吧?
我的理由很簡單:魚,喜歡水流,水庫中的魚必然要經過這個咽喉要道才能進入水渠,它是必經之路。
哪怕是那些並不想進入水渠,只是單純地被水流吸引的魚,也會在這個區域出現。
剛開始釣時感覺還好,因為水庫的其他釣位已經很難看到魚口了,而在這裡,一兩個小時下來已經釣了好幾條了,我很知足。
可是,老天爺絕不會讓釣魚人有一次完美的體驗,一次都不會有!
不久,天上飄來一片雲。看著越來越近的那片雲,我的僥倖心理開始作怪:不能下,估計不能下。嗯,應該不能下……
當雨點飄落的時候,心底又有一個聲音響了起來:不能下大吧?
當雨點大起來的時候,那個聲音還在心裡唸叨著:一會兒可能就停了,現在走,可能會錯過一個億……
結果,雨點越來越大,越下越急,我沒帶雨衣,身後又是一條泥路,要走2公里才能上路。
我心一橫,反正都這樣了,不如豁出去了,大不了一會兒扛著腳踏車走回去!
於是,我移步上游20米處的一座橋下去釣,起碼可以避雨。
到了橋下,問題出現了——橋很矮,蹲在護坡上釣,連最短的竿子都揚不起來,況且水面只有5米左右寬,勉強一試水,水流的速度絕對不適合釣手竿。
這該怎麼釣?如果不是親身經歷,只作為問題出現在我眼前的話,我可能半個月都想不出應對的辦法,但這是在魚口尚可的垂釣現場。在一種強烈的急迫感的驅使下,我很快有了辦法。
我的竿包中始終有一盤100米的4號的主線,我就拿它做文章。
我要用它做一副適合釣流水的釣組。
以前,該釣組被稱作“甩坨”,現在這個名字早已銷聲匿跡,我做的是袖珍版的甩坨,它除了丟擲的距離很近之外,在流水中還要有穩定性,即鉛皮要足夠大,至於接收魚咬鉤的訊號,我也有辦法。
我只折了一根小樹枝,這個釣組就完成了。
因為鉛墜很大,將近20克,一抬手釣組就飛到了2米多遠的水渠中間,然後順利下沉,並且很穩定。
緊繃的魚線被我捏在手裡,只要有魚咬鉤,手上肯定有感覺,就像現在的海竿,只要有魚咬鉤,竿梢就會顫動,這個動作作用到手上就是震顫的拉扯感;海竿中魚後有時也會出現送線的情況,這種情況反映在手上就是緊繃的魚線重量減輕或者消失。
手上有了感覺怎麼辦?捏住魚線往回一頓就完成了刺魚的動作,就這麼簡單。
當時上魚的場面,彷彿精養池一樣,任誰都想不到這是一個被釣敗了的水庫。
因為我是第一次用這種釣法,透過手感不能準確地判斷出魚的大小,所以遇到2斤以上的鯉魚需要不停地收線放線,有時,上鉤的這條魚會順流而下,一下子躥出去10多米遠。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已經明瞭我不用現成的手竿釣組的原因了,因為手竿釣組的鉛墜不夠大,長度也不夠長,遇到大一些的魚無法應對。
後來雨停了,但魚口沒停,水庫裡的那些魚似乎都集中到了這條水渠裡,直到日暮。
當天的魚獲有幾十斤,感覺就像一鍬下去挖到了一座金礦一樣。
這次經歷讓我發現了一個私密的“菜園子”,也讓我對釣魚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只要有魚咬鉤,且能感知到訊號,我們就完全可以擺脫對釣具的依賴。
後來,我經常用這種釣法,垂釣的範圍也不限於有水流的水渠。
因為鉛墜比較大,利於遠投,所以我經常用這種釣法釣那些手竿力有不逮的水域,尤其在電子標還沒出現的年代,還能用來夜釣。
這種釣法的缺點是對水底環境的要求比較高,在掛鉤的地方,用起來就很難受,應對輕口魚也力不從心,比如小鯽魚咬鉤,手上根本感覺不到有魚咬鉤,這種釣法更適合釣鯉魚、草魚、鯰魚、嘎魚等吃口比較魯莽的魚類。
後來,我把這種釣法起名叫做“號脈”。
“甩坨”線組示意圖,大8字環的作用是給鉛墜限位,只能在主線上來回滑動
“號脈”釣法後續又衍生出很多奇葩的釣法,這些釣法無一例外都難登大雅之堂。
有一次是這樣的,我一個人駕一輛摩托車,以避暑為目的去一個只許用手竿的水庫夜釣,悠閒得很。
到達水庫時剛剛日落西山,時間恰到好處,竿子支完了天就黑了,可以直接夜釣了。
可是意外的是,我的標盒丟了。眼看著天就暗下來了,這魚可怎麼釣?
釣魚人著急的時候,大腦都堪比超級計算機,很快我就有了思路。
既然“號脈”釣法能用手接收魚咬鉤的訊號,那麼我幹嗎要依賴浮標呢?我為啥不把這種訊號體現在手竿的竿梢上呢?
翻騰竿包找標盒的時候,我看到了發光棒,這是可利用的因素。
如果我把發光棒綁在手竿的竿梢上,是不是就能在漆黑的夜裡讀到魚咬鉤的訊號了?答案是肯定的。
如何讓魚的咬鉤動作傳遞到竿梢上是個小問題,比如送標魚咬鉤時竿梢不會點頭,其實解決起來並不難,加大鉛墜,用一個大活墜就可以了,關鍵是這個活墜一定要真正“活”起來,魚線要很順暢地從通心孔中滑動才可以,有的人釣大跑鉛能看到送標,我猜十有八九是鉛墜沒有“活”起來,要不然所有的咬鉤動作均是黑標。箇中道理不必多說。
水流偏大時,釣者可以透過竿梢判斷魚訊,做法是跑鉛、短子線、竿梢要有一定的硬度
因為有魚竿參與,遛魚的動作就順手很多,所以魚線可以稍微細一些,我用的是“2.0+1.5”的線組,這個線組對付大一些的鯽魚能將就,但在旁人看來還是偏粗,其實我另有考慮,這種透過觀察竿梢動作來釣魚的方法,肯定會有釣組訊號反映不明顯的問題,所以我這次釣魚的目標魚以吃鉤魯莽的大傢伙為主,大鯽魚為輔。
對付大傢伙,太細的魚線顯然不行。
後面的過程不必細說,釣到半夜的時候,我又換了一次釣組,改用“3.0+2.5”,因為我前半夜釣了兩條二三斤重的鯰魚。
要知道,30塊錢一宿的水庫能釣到野生的鯰魚,這絕對有一種挖到寶的感覺。
所以,我寧可不釣其他魚種,也絕不放過一條鯰魚。
天亮時,我共收穫鯰魚4條,總重10斤以上。
忘了交代了,我在架竿的時候,竿梢似觸水又沒觸水,只要稍有外力,發光棒就會沒入水中,很好觀察。
此外,本人不入流的怪異釣法還有很多,比如魚餌用光了,把麵包屑、餅乾渣摻到一起,加點水照釣不誤;比如用不結實的棉線來拴鉛墜,並且是鉤下墜,在滿是石頭的水域垂釣,掛底肯定掛的是鉛墜,用力一扯,棉線就斷了,在快速別針上再換一個鉛墜就能立刻接著釣;比如用單鉤去釣鯽魚……
總之,釣無定法,適者為佳。釣魚也應了那句話,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我說的這些不過是在拋磚引玉,大家在釣魚的時候別被形式束縛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