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麋鹿角與特殊的蹄腱膜
丁玉華
在哺乳動物中,牛、羊的角都是不分叉的,而鹿科動物的角是分叉的。鹿科動物中,除馴鹿雌、雄性都長角,其他的鹿種只有雄性長角,雌性並不長角。在鹿科動物中,大多鹿種的鹿角都是向前分叉,且高低錯落,如梅花鹿、馬鹿、馴鹿、駝鹿等,只有麋鹿角是向後分叉。麋鹿角為什麼會向後分叉呢?“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物種”,這是生物界發展的自然規律,因此還得從麋鹿生活的環境說起。幾百萬年以來,麋鹿都是生活在低海拔平原、沼澤溼地、蘆葦蕩和樹林間。自然環境促成了麋鹿角的進化。麋鹿角向後分叉,使得其在蘆葦叢及灌木林等行走時,減少雜物、樹枝等的刮碰和阻礙,加快行走和奔跑的速度。
麋鹿角十分神奇,角尖在同一個平面上,每年脫下來的角倒置在同一平面上可以站立不倒。麋鹿角還可以用來推測其年齡。雄麋鹿出生後,從第二年開始,每增加一歲,鹿角就新增一個分叉,直至 5 齡,角的分叉定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會在第一分叉的末端 1/3 處生長出 1~4 個小分叉。麋鹿角的主叉和第一分叉上能生出許多縱向的溝壟,這些溝壟是由生茸期茸角邊緣分佈的血管所致。鹿角每年脫落一次,脫落後約 3個月就可長出完好的新鹿角。據古文獻記載,其他鹿種都是夏季脫角,唯獨麋鹿是冬季脫角。但近 5 年,有研究發現,石首、大豐、北京等地的麋鹿群中每年夏季都有多頭麋鹿脫角長茸,到冬季又與群中其他雄鹿一樣,再次進行正常的脫角長茸。
麋鹿角具有特殊的價值。麋鹿角包括茸質角(鹿茸)和骨質角(鹿角),二者均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如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對人體生理機能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可加工成名貴的中藥材。麋鹿角可磨成超細粉,調製後口服或製成護膚品,塗臉可滋潤面板。新石器時期,祖先們還用麋鹿角做成針、梳、標等生活器具。5000 多年前,麋鹿角被人們用作刻字的載體,形成了比甲骨文還早的骨刻文。在古代戰爭中,麋鹿角被勇士們作為短柄武器,用於近身格鬥。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利用麋鹿角製作鎮墓獸,作為貴族的陪葬品,以示鎮墓驅邪、後代興旺。在清朝,麋鹿角曾被工匠們製作成單人椅,進貢朝廷,被視為高貴身份和權力的象徵。
在漫長的歲月裡,雄麋鹿進化出一對大角,雄鹿用頭上碩大的角作為武器進行格鬥,獲得勝利的一方將獲得交配權,把自己的優質基因遺傳給後代,符合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當在生活中遇到豺狼虎豹等天敵猛獸時,它們就頭頂碩大的角,運用集體力量,一致對外,保護自己的家族。葛洪在《抱撲子》中寫道:“萬麋傾角,猛虎為之含牙。”西漢劉向在《說苑·雜言》中寫有“麋鹿成群,虎豹避之”,說明即使是兇猛的虎豹,面對眾多的麋鹿也無可奈何,只好悻悻離去。這都是古人描述麋鹿在野外用銳利的大角勇鬥天敵的智慧和力量的真實寫照。21 世紀初,科學家們做了一個麋鹿鬥天敵的試驗:先將狗、狼、獅子、老虎四種動物的叫聲錄製好,然後在距離麋鹿群100~150 m 處播放。鹿群聽到狗和狼的叫聲後,抬起頭看看而已;播放獅子叫聲,鹿群無任何反應;當鹿群聽到老虎叫聲時,鹿群從遠處遇溝越溝,逢水涉水,奔跑而至,在距老虎聲源約 20 m處,一字排開,雄鹿站在第一排,面向聲音來源方向,第二排為雌鹿,第三排是當年出生的小麋鹿,均做好抵禦準備。試驗結果與1600多年前葛洪的結論是一致的。
蹄子是麋鹿身體的支撐基點,是負載肢體的重要器官,也是麋鹿行走、奔跑、游泳的推進器。麋鹿是偶蹄類動物,因生活在沼澤溼地上,常行走在軟質濘泥和水體中,麋鹿的蹄子與鹿科其他動物不同。為適應環境,麋鹿蹄子進化得十分寬大。麋鹿每隻腳長有 4 個蹄,有懸蹄和主蹄之分。其實在物種形成初期,麋鹿每隻腳有5個蹄指(趾)。現今第一蹄指(趾)已退化,無痕跡。人們現在看到的麋鹿只有4個蹄指(趾),其中第一、第四蹄指(趾)不著地,被稱為側蹄或懸蹄,第二、第三蹄指(趾)為主蹄(負重蹄)。麋鹿每個蹄指(趾)由3枚指(趾)骨構成,側蹄(懸蹄)的指(趾)骨相對較短。麋鹿蹄的形狀與牛蹄相似,但麋鹿的懸蹄比牛稍長,第二、第三蹄之間長有像蹼一樣的腱膜,第二、第三蹄指(趾)的裂隙可以張開,能增加蹄掌的觸地面積。當第二、第三蹄最大限度地張開,繃緊兩蹄間的腱膜,可減小麋鹿體重對基底的壓強,使麋鹿在泥濘軟質基底上行走時避免下陷。游泳時,張開的皮腱膜可增加蹄掌與水的接觸面積,加快游泳的速度。在野外,麋鹿一旦遇到敵害,就可以逃到沼澤或湖泊、河流中躲避,獲得存活。《曲海拾遺》中寫道:“麋鹿善居澤,鹿因與居,亦善濟水。”《北齊書·李繪傳》記載: “河間崔謀恃其弟暹勢,從繪乞麋角鴿羽。繪答朽曰:‘鴿有六翮,氣則衝大;麋有四足,走便入海’。”這裡的“入海”具有進入大海、湖泊之意。1998年夏季,長江發生特大洪水,湖北石首麋鹿橫渡長江,最後遷移到江南的三合垸溼地和洞庭湖流域,創下了自我保護、尋找謀求生存區域的歷史新記錄。